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国梦论文范文,中国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强化“五个认同” 筑牢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团结基石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26
  • 阅读量534次
  • 评分0
  • 0
  • 0

  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对马克思民族理论的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而且对加强民族团结也具有深远意义。内蒙古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的壮美篇章。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各族人民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五个认同”思想,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保障。


  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伟大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伟大祖国的前途命运关乎56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捍卫祖国统一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内蒙古自古以来就对伟大祖国有着深厚的认同感,今天内蒙古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历史和现实表明,内蒙古只有在祖国的怀抱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因此,内蒙古各族人民要旗帜鲜明反对分裂主义,自觉肩负起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职责,自觉践行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要加快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夯实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认同的基础,将发展成果惠及全区各族人民,培育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建设伟大祖国的积极性,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当前,内蒙古要以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契机,加快形成内蒙古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增添发展新动力;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内蒙古经济良性循环;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振兴乡村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内蒙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要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各个民族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虽各具特点,但在交流交往交融中相互依存,经济的互通、文化的互补、政治的互鉴、血缘的互融以及共同的命运最终将中华民族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危难时刻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时至今日,内蒙古各民族在保留自己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国家归属和民族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植根于内蒙古各族人民心中。因此,要继续弘扬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发扬内蒙古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新时代,要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将每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凝心聚力;要结合内蒙古实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固本强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要突出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强调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牢固树立各民族荣辱与共、血脉相连的观念,为民族团结营造良好氛围;要防范和打击西方敌对势力借用“民族”和“宗教”旗号对内蒙古实施的西化、分化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


  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影响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各民族团结的根和魂。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一旦形成就会对维系稳定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可以最大程度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就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精髓从而展现出勃勃生机。多元一体的格局不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质。中华文化作为有机整体,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大融合的重要地区。自秦汉开始,中原汉族就开始到蒙古高原从事农耕活动,为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草原带去了农耕文化。昭君出塞更是中华文化交流的典范,不仅推动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而且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到了清朝,民族交往更加深入,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从掌柜到学徒不仅要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而且要学会蒙古语言。漠南蒙古高原的社会结构、民族结构和经济结构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入都发生了改变。原本长城内外彼此隔阂的民族关系,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和谐融洽、取长补短的蒙汉民族关系。也正是因为历史上民族文化的互相借鉴,才成就了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之长的中华文化体系。内蒙古作为多元文化并存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会增进民族间的信任,而且会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巨大作用。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增进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秉持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原则,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宏大的视野吸收各民族先进文化,推动内蒙古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继续保护和挖掘草原文化,开展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办好昭君文化节,打造内蒙古文化品牌,健全内蒙古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唯一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团结奋斗,艰苦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顯著。今天的内蒙古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加强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影响。特别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锻造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信仰;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按照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推进,在全区形成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正确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能够将维护民族团结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打造一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高素质专业化民族干部队伍;要结合内蒙古的实际,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工作,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综合运用现代媒体拓展活动范围,丰富活动内容,改进活动方式,增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讲透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内蒙古的发展进步是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在内蒙古的伟大实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促进民族团结,才能保证内蒙古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蒙古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切入点,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就是要让内蒙古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国走这条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今天内蒙古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不开,要正确对待这条道路上的挑战和困难,增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要让内蒙古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体系,要创新话语形式,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入脑入心;同时,要结合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特点,不断创新党的民族理论。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就是要让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系统了解,从各族人民切身利益视角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具体制度。特别是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把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用好用实,增进人民福祉,使内蒙古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