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教育论文范文,大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

  • 投稿立凹
  • 更新时间2017-11-01
  • 阅读量920次
  • 评分4
  • 24
  • 0
我国的高等工科教育存在着过分追求高层次、过分追求学术研究型,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的现象,所以教育部决定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其意义非常重大。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影响与“985”、“211”等重点高校相比,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师资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重新构建符合自身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很多高校开设机械类相关专业,它们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加强地方普通工科院校这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对国外几个成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其成功的经验,以期为我国机械类本科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一、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两类人才:基础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一般而言,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数量应该高于基础研究型。以德国为例,德国各类高等院校有390多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11所,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ule,FH)224所,还有其他一些艺术院校,近60%的工科类大学毕业生都是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这类大学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变化,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面向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以培养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课程设置的显著特征是课程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即使是理论性强的课程也十分注重联系实际。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为例(表1),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专业本科共7个学期,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前四个学期。第5学期开始,以专业深化课程为主,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其中第6学期是实习学期,要修够30学分,此学分为ECTS欧洲通用学分。实习期间,学生必须与实习单位签订正式的实习协议,就有关实习起止时间、实习岗位安排、实习报酬等都作明确的规定。实习结束,要安排专门的实习研讨会,汇报实习情况,交流实习所获。从课程整体安排上讲,实践教学环节占比重较大,这样的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极为有利,使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就业。

表1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课程设置

资料来源:https://www.th-deg.de/en/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双师型”政策,师资有教授、兼职教师和实验室工程师。教授一般拥有博士学位和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兼职教师大多来自企业,具有较高学历和工程师证书;实验室工程师需要取得工程师资格及相关工作经历,教师的专业性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应用性显著,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授课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计划对专业课程设置及考试形式做出了具体规定。对学生的考试分笔试、口试、家庭作业、实习鉴定、实验、毕业设计、答辩等。毕业生实践能力很强,具备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受中小企业欢迎,失业率低[1]。

(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

谈起英国教育,精英教育被视为其一大特色,精英教育也被认为是进入上流社会的垫脚石,而多科技术学院的出现被视为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开端。多科技术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适应英国社会当时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培养目标也就是培养英国迫切需要的计算机、机械工程、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多科技术学院大多采用“三明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明治”模式又称为工学交替的“夹心饼干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合作”、“产学联盟”,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的线路[2]。一般的多科技术学院学制为2—3年,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既设有全日制课程、工学结合制课程,还设有夜校脱产短训班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部分时间制课程,以部分时间制课程居多。实施“三明治”模式的专业学制增加到4年,多出的1年主要用于强化企业实习环节,提高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

多科技术学院主要从事工科职业技术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侧重于学生在应用科学方面的发展,强调毕业生实际技术的运用能力,重视生产实践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实习和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1/3 以上[3]。其专业设置也是根据各地区的工业、商业和服务行业的实际需要进行的,多科技术学院的许多专业还是传统大学所没有的。在教师聘任方面,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具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中聘请。多科技术学院与地方工商业关系密切,毕业学生主要服务于地方工商业,就业率高,且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虽然后来多科技术学院都升格为新的大学,但是这些新大学十分注重学生实践经验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是英国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

(三)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人才培养

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学制分为4年制大学、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日本高端研究型、研发型人才主要由四年制大学培养。而高等专门学校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新技术有适应能力的技术指导者。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5年制专门技术教育,前三年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后两年属于高等教育阶段。主要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控制、信息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和船舶工程8大类学科,都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专业[4]。以日本金沢工业大学机械工学科的课程设置为例(见表2),专业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为出发点。课程体系突出实务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实际密切联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前三个学期就有专题设计研习,第四学期机械操作实习,第五、六学期的机械工学专业实习,最后两个学期的专题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实践教学有实验、实训和实习,占必修课总分的40%多[5]。高等专门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获得高等专门学校准学士学位,大多进入大型企业从事专门技术工作;还可以进入科学技术大学继续深造,完成硕士阶段学习,成为应用型高端研发人才。

表2 金沢工业大学机械工学科的课程设置

资料来源:http://www.kanazawa-it.ac.jp/

由于高等专门学校重点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一般直接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研究人员任教,加强理论教学与技术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能很快适应企业技术发展需要,特别受企业欢迎,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日本,就业率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每年都有毕业生进入像丰田、东芝、三菱等大公司,并很快成为企业技术开发、研究骨干。

二、对我国应用型机械类本科教育的启示

关于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是我国应用型机械类本科教育值得借鉴的。

(一)确立面向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性综合型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是通过高校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教育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某一领域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中高级专业人才。比如:先前提到的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就确定为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个领域对应一项具体的技术工作。而我们应用型机械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点过分追求教育的多学科、综合化、研究型,还很积极地申请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没有分清与学术型高校的培养界限,然而培养人才的规格又不及这些高校,从而降低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效率,影响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德国、日本等应用工科的经验,使我们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我们国家和各个地方产业发展,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别于学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能解决工业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面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国外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政府顶层设计,然后是教育部门协调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教育部门在其中是重要的一环而非全部,加上企业的参与、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化培训体系、财政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才构成了完整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在应用型机械本科院校的政策制定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借鉴英国政府设立多科技术学院并使其成功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经验,国家在审批这类本科院校时应该明确提出地方性、应用型的发展目标,使应用型机械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机械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不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根据地方行业发展的需求引导应用型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针,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以期形成机械工业东部面向产业升级、中西部面向产业转移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格局,实现劳动力人口就业需求与应用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6]。

(三)构筑法律保障下的应用人才培养格局

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之所以发展迅猛得益于政府对高等技术教育的重视和严格立法保障其有效实施。德国曾先后制定了《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德国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践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通过立法对企业与学校双方的职责及相关的激励与制约措施进行明确规定,企业和学校都依法办事,解决了企业参与办学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保障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良性发展。我们可借鉴相关经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学校和企业办学的权利,保障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开拓产学研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开了企业的环境是难以成功的。如前所述,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就十分注重“校企合作”、“产学联盟”。纵观国外一些应用型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与企业密切合作,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走工学结合之路的。“校企合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机械类应用型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工业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优势,面向企业的技术实际问题,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实务能力培养,将学生所学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时间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本来是双赢的事情,然而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所以要在政策层面上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合作,走双赢校企合作之路。

(五)强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界普遍的共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建设”。国外应用型高校教师聘任要求有多年的企业实践经历,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尽管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不能完全胜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活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端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解决高校师资队伍中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也可选派高校教师进企业进行对口锻炼,全面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局面,为全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状况不同其培养模式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重点为工程技术,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英国多科技术学院课程设置灵活,根据社会需求招收学生,毕业生就业面宽广;日本技术科学大学面向国际,培养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技术人才。

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从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借鉴许多有用的东西。首先,定性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其次是面向广大的企业,主要是机械制造业进行培养;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学校不能脱离企业办学;最后要改进师资队伍的结构,实施“双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