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学前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提高幼儿参与集体教育活动的策略探索

  • 投稿夏一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75次
  • 评分4
  • 12
  • 0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孙延永

摘 要

我国幼儿园把集体教育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但在集体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参与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要改善这些问题需要考虑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的诸多条件,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找到适宜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艺术、幼儿的个人素养、构建活动室环境、活动内容等方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幼儿参与 集体教育活动 策略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参与状况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善当前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参与不足的现状,我们可以从教师、幼儿自身、活动室环境以及活动内容等方面入手,提出改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现状的建议。

一、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

在组织和开展集体教育活动时,教师的教学艺术对幼儿的参与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轻松心理氛围的营造、合理设置问题、留足幼儿和教师互动的时间、注重语言的生动性以及使用体态语等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幼儿参与状况。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参与氛围

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参与氛围能够促进师幼之间有效的互动,只有在一个自由轻松的交流氛围里,幼儿才愿意自主地表达自己。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自己意见或看法,都是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表现,对此,教师应该要呵护和重视。陈鹤琴先生就认为:“怎样培养幼儿的情绪——就是要幼儿学会欣赏、打消惧怕、体验快乐情感。”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来源于愉悦的情感体验,他们觉得有兴趣且活动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那么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逐渐提高。

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生活、游戏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多与幼儿交流、沟通,让彼此都了解各自的想法、兴趣和爱好;要让幼儿多表达自己,给幼儿说话的机会;能够悦纳幼儿的错误等。这些努力能够渐渐地打破教师在幼儿心中的权威地位,促进幼儿与教师平等地位的形成,这样能够逐步地通过外在和谐氛围的营造来促进轻松、和谐心理氛围的形成。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

“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根植于情境,情境包括外部情境和内部情境。外部情境是指问题发生的具体场合或情景,是问题的物理背景或社会文化背景。内部情境是指问题发生的内在经验背景。外部情境与内部情境之间能否形成冲突情境,关键要看教师的提问。所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就应从情境入手,通过问题引导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与外部情境产生不平衡,从而吸引幼儿的参与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时,合理设计问题的层次也较为重要。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幼儿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合理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提高不同层次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三)多留给幼儿回答问题和教师回应问题的时间

教师应该呵护和重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说明他们正在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即使是为了完成教育任务,也不能打消孩子的这种积极性,而应恰当的回应他们。教师要想有足够的时间来回应或反馈、评价幼儿,可以在预设活动环节时留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可以充分地回答或与幼儿相互交流、讨论相关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打消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在讨论中生成新的话题,为之后的活动开展提供新的契机。

二、提高幼儿的个人素养

幼儿由于年龄、性格、语言表达、智能特点等个人素养的各不相同,也使得其在集体教育活动的参与状况呈现一定的差异性,那么通过改善幼儿的个人素养,也能够促进幼儿在集体活动的积极参与。

(一)增强幼儿参与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它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动力源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性格较为内向,比较害羞,怕出错的幼儿,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逐渐增强其参与的信心。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幼儿家长合作,让幼儿在生活中多尝试,并从尝试中不断体验成功,逐渐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养成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的积极态度,这也可以逐渐改善他们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沉默的性格。

(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

人际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和从事各种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幼儿园里,幼儿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然而幼儿只有掌握社会规范和交往技能,才能恰当地处理好这两种人际关系,这样才能融入到集体活动中。

幼儿良好人际交往技能的掌握,需要教师和幼儿家长发挥协同作用。首先,教师和家长要训练幼儿自我表达能力,鼓励幼儿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良好 表达是成功与人交流的第一步,只有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别人才能了解和认识你,才能让你参与到别人的活动中;其次,还要引导幼儿帮助同伴、与同伴分享自己物品的意识和行为,这样才能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接纳,从而走进别人的活动中。

(三)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比较喜欢提问语言表达清晰的幼儿。因为教师要通过问题来检测幼儿对活动的掌握情况,但是每次活动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就希望幼儿能够用短暂的时间完整、清晰地作出回应。那么,教师就更倾向于提问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幼儿。因此,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清晰和完整度,对于改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和幼儿家长应协同合作。幼儿在园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时间、阅读时间等来锻炼语言表达不够清晰的幼儿。如在游戏时间里,可以建议或指导语言表达不够清晰的幼儿到阅读区与同伴相互讲故事。幼儿在家时,家长可以多与孩子交流,如让孩子说出在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或是家长给幼儿说一个故事,然后再让幼儿说给家里其他成员听等。总之,家长和教师要多给幼儿说话的机会和时间,从而练习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构建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室环境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和教师是两大主体,与环境这一客体共同构成了接受者、参与者、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因此活动室环境的质量也会对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状况产生一定影响,那么通过构建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室环境对于改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状况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定期变动幼儿的座位

座位的安排也会影响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参与状况,教师的注意力一般会更多地关注与之距离较近的幼儿。所以,为了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教师更多关注的对象,教师可以定期重新给幼儿分配在活动室的座位,以此来让幼儿轮流被教师关注。这样也可以使得那些以前在边缘位置,被教师忽视的幼儿重新获得教师的关注,教师的关注也会成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的动力。

(二)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材料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应该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材料。首先,操作材料要丰富,丰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由于材料的丰富,幼儿通过材料可以进行各种探索,而且丰富的材料,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开发了幼儿生理和心理潜在的动力;其次,操作材料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的参与性。不同层次的材料,为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了充分选择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最后操作材料还应富有挑战性,这样才能够刺激认知等发展水平较高幼儿的探究欲望,从而能够吸引这部分幼儿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合理设置班级人数

班级人数过多会使得教师无暇顾及到每一位幼儿。要想改善这一问题,一方面,幼儿园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师幼比来设置每个班的幼儿人数,即大班3个老师管理30个孩子、中班3个老师管理25个孩子、小班4个老师管理20个孩子。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幼儿园每个班的幼儿数额几乎都超过30人,而一时之间难以解决班级幼儿人数过多问题的幼儿园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即将全班幼儿分成两组,每一组在不同的活动室进行相同或交叉的活动内容,这样就可以分解幼儿人数众多的问题。

四、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幼儿园衡量其所选择的活动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地本园的幼儿及教师,而不是看它是否标新立异、是否满足家长要求。幼儿园在给幼儿选择活动时首先要回归幼儿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只有面向幼儿,扎根于幼儿的现实生活,这样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幼儿参与的欲望。

(一)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的难易

幼儿园在选择活动内容的时候,还应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考虑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幼儿现有的发展阶段。首先,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有些活动的内容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幼儿操作起来过于复杂和困难,那么这样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如让小班的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做一个会变色的眼镜”,因为操作材料较多,而且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这对于小班幼儿的动手操作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幼儿会在反复操作却失败后逐渐对活动失去兴趣。

其次,教师还要考虑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有些幼儿发展水平较高,有些幼儿发展水平较低,那么同样的活动内容对于这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说,难易程度也具有差异性。如果活动内容太容易,不能激发某些幼儿的挑战欲望,教师所说的他们都知道,呈现的操作材料,他们都玩过很多遍的,就会使得他们对之失去兴趣。所以选择难易程度适宜的活动内容才能够促进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

(二)关注幼儿兴趣,生成活动内容

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各有不同,但这些教材里所设计的活动内容大多数都是研究者理想状态下的活动内容,较少考虑了幼儿对这些内容的兴趣以及这些内容是否接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往往很多主题活动内容是幼儿所不感兴趣的,不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想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就需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生成幼儿熟悉的、接近他们生活的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可以在日常生活、游戏和教育活动中了解,可以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再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如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时,发现很多幼儿比较喜欢玩“踩影子”的游戏,在日常生活中,也发现有些孩子喜欢玩“手影”的游戏。那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个兴趣点生成“影子”的主题活动。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节日设置或生成相应的主题活动,如母亲节快到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有关“节日”的主题活动内容。这样的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引发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幼儿参与的动机和兴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原晋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幼儿参与的视角[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05).

[3]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5).

[4]邬艳艳.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04).

[5]佐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袁爱玲,何秀英.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武汉:背景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