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学前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 投稿止水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595次
  • 评分4
  • 11
  • 0

文/许立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合作、交往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健康情感 情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由于现代社会的需要,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心理出现不健康的信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活自理能力弱,事事依赖父母;第二,自私、任性、骄横、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不懂得尊重别人;第三,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忽视应有的思想教育,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第四,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对生活缺乏热情,同伴间的合作、交往、竞争意识不强;第五,挫折容忍力低,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

幼儿正常的心理健康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那么,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幼儿的健康情感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行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决不能忽视对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爱是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爱”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支持等。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一)教师应走近幼儿,聆听幼儿的心声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我认为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要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孩子的内心世界单纯又透明,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若教师拥有一份爱心,肯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就不难会发现幼儿的各种心情。在他们快乐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在他们不高兴时,努力寻找原因,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怀、安慰,让他们快乐,使他们心情愉悦地生活。

(二)尊重幼儿,多些宽容

马斯洛曾经说过:“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当幼儿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我们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急风骤雨”的加予批评、当众揭短,应给他们多一些宽容,让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教师的尊重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幼儿,静观其变,打破幼儿“一犯错就会挨批评”的思维定势,让幼儿从自卑、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感受“老师原谅我了”。

(三)引导幼儿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当今社会由于居住条件的封闭性和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的独处性,使得一些幼儿成为家庭中的“小黄帝”,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不少幼儿形成孤僻、依赖、自私等不良个性,阻碍了幼儿的性格的社会化,而这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够广泛,往往只局限于父母和少数同伴间,进入幼儿园后,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而易形成依赖、抑郁等性格,造成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所以,在让幼儿感受到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父母、长辈、同伴等。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一)幼儿园的生态环境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接触到陌生人和环境,情绪经常会不稳定,容易表现出哭闹、焦虑、伤心等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允许幼儿从家中带一样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入园,减少他们与亲人分开悲伤情感;也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深受孩子喜欢的玩具,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幼儿,日常活动中经常以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

(二)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

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将给幼儿心理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有一位小朋友,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身上。如果老师用一种厌恶的眼光训斥他说:“怎么老是弄在身上,又脏又臭。”这样既会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伤害,而且也会使其他的幼儿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随意地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三)家园互动,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还应该主动与家长和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端正自己言行举止,才能给孩子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

(一)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随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各科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教师可以去细心观察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通过他们“走、跑、跳”等技能方面取得的点滴成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有机会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可以教育幼儿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如大班歌曲《拉拉勾》的活动中,让幼儿在充分感受歌曲中人物情绪变化的同时又学会了解决同伴间的矛盾,愉快地与同伴相处;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心情愉悦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医生、病人和爸爸、妈妈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看病等,既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的个性品质。在语言游戏《鸭妈妈找蛋》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鸭妈妈找蛋宝宝,在教师的指导下,当鸭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教育幼儿做事不能丢三落四。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进了同伴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给予幼儿发泄不良情绪的空间

当幼儿产生各种情绪时,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把它发泄出来,而不要去压抑它。如果不允许孩子生气、悲伤、不满和痛哭,那么,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由于情绪得不到宣泄,其内心体验就会变得更加强烈,长时期地积累在心中,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障碍。当幼儿生气、悲伤、发泄不满情绪时,老师和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当幼儿在倾诉心中的不满和怨愤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以教训式的口吻训斥幼儿。尽管幼儿在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有时词不达意,有时甚至不合情理,但是,给幼儿以倾吐自己情绪体验的主要价值在于能使幼儿认识自己的话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回事了,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合理发泄的途径。

五、注意个体差异,促进心理健康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来促进其健康。所以,除了以上所述的基本条件外,促使幼儿心理健康的条件还有很多,如教育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还有艺术欣赏水平等都对幼儿性情的陶冶起作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是我们教师和父母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