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学前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早期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

  • 投稿cC有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92次
  • 评分4
  • 56
  • 0

沈 悦 杨丽珠 刘 歌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ll6029;2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第四幼儿园,大连 116041)

[摘要] 自我控制是个体人格发展的核心,对儿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347名24-48个月的早期儿童为被试,应用情境实验探讨早期儿童自我控制四个维度的发生时间、特点及各个维度之间发生的逻辑关系。结果表明冲动抑制性、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时间分别为26、35、36、45个月,证明自我控制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自觉性发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冲动抑制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教育者可以根据自我控制的发生时间,有针对性地对早期儿童的自我控制进行培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自我控制;人格;早期儿童

一、问题提出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综合系统。自我控制对个体许多重要的生活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墩育部2012年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育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自我控制作为幼儿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可以让个体拥有良好的健康状态,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并能有效预测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学习成绩来说自我控制的预测作用比智力的预测作用还要大并且自我控制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灵活性,使个体具有高水平的创造性。但是我国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众多学前教育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儿童专家通过临床研究认为“注意力差,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在幼儿园坐不住,来回走动”是幼儿所有问题行为之首。研究者通过跨文化研究也发现我国儿童自我控制水平较低。

因此,对我国儿童自我控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仅仅探索幼儿阶段自我控制的发展又是不完全的,因为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和早期发展涵盖了婴儿末期和幼儿早期。一些相关研究表明,冲动控制(Impulse control)出现在2岁,以外部言语支持的自我控制(其特点是社会行为的内化,动作抑制)出现在3—4岁,而以内部语言为基础的自我控制出现在6岁。陈会昌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延迟性情境中,2岁儿童已经表现出自我控制行为。在自我控制发生发展过程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有的研究者认为男孩、女孩的自我控制水平不存在差异,如孔帕( Kopp)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30个月之前自我控制并不存在稳定的性别差异,但孔恰斯卡( Kochanska)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22、33个月的儿童在自我控制的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女孩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于男孩。从以往研究综述可知,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发展时间不只在于幼儿阶段,对于早期儿童自我控制发生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探讨幼儿自我控制,乃至成人自我控制发展的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将以本团队30多年对儿童自我控制的研究为基础,通过情境实验设计,从24个月开始,每个月都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进行高密度的实验研究,以期清晰地阐述自我控制发生的时间顺序及各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不仅能丰富自我控制的早期研究成果,而且能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3岁之前是自我控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探讨的“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认识稳定发生后,自我对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而不是个体单纯对自己肌肉动作的控制。已有研究表明,24个月是个体自我认知稳定发生的时间点,而且本研究的预实验结果也显示,24个月前的儿童尚不能通过本研究中的各项实验,因此正式实验时所选取的被试均为24个月以后的儿童。

在大连市3所幼儿园随机选取24—48个月健康儿童347名,其中男孩173名,女孩174名,具体分布见表1。

(二)测量方法

本团队对自我控制进行了近30年的研究,探索出儿童自我控制的四个维度是冲动抑制性、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该模型经过多年的实证验证,具有良好的效度。本研究以这四个维度为出发点,依据各维度的内涵设计相应的情境实验,研究早期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规律。

1.冲动抑制性情境实验设计与评分标准

冲动抑制性表现为个体对短期、直接欲望的控制能力。冲动具有短期性和爆发性,因此只要个体能够抑制住短期的冲动,就代表冲动抑制性发生。冲动抑制性实验任务采用抑制控制( Inhibitioncontrol)研究中经典的“停止信号”(stop signal)范式,该范式要求被试在实验中根据提示信号,快速而准确地停止一个行动,这种任务可以有效地测量被试抑制冲动的能力。

本次实验设计为了更好地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选择了一个可以发出乐音的“敲敲琴”。实验时,主试拿出敲敲琴,并演示敲琴的方法,然后让被试自己试着敲琴,并告诉被试敲得越快越好,直到主试说“停”,被试就要马上停下来。当被试明白实验规则后,正式实验开始,主试示意被试开始敲琴,并记录被试在主试说“停”的时候能够马上停下来的次数。因为被试年龄较小,同一个模式不易重复次数过多,所以本次冲动抑制性实验发出停止信号3次,均随机呈现,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

2.自觉性情境实验设计与评分标准。 自觉性表现为个体在无人监督时,也能自觉遵守规则。个体一旦能够利用内化了的规则而不是外在的监督规范自己的行为,即可视为自觉性发生。本研究参考“被禁止的玩具”(Forbidden Toy)实验任务考察个体自觉性的发生。在原任务中研究者在儿童面前摆放有吸引力的玩具,并告诉儿童在主试不在场时不允许触碰玩具,主试离开房间5分钟,考察儿童在成人不在场时是否可以按照规则行事。

本次实验工具选择了一个可以行走并发出乐音的电动小乌龟玩具,外形可爱,得到所有被试的喜爱。正式实验时,主试拿出电动小乌龟,简要地展示它的功能,问被试是否想玩这个小乌龟,得到被试肯定回答后,主试说:“我要到隔壁房间去工作,在我离开的时候你不能碰,也不能玩这个小乌龟,等我回来后咱俩一起玩这个玩具,好吗?”被试同意后,主试离开实验室,被试单独直接面对小乌龟5分钟,具体的评分标准见表3。

3.坚持性情境实验设计与评分标准。

坚持性表现为个体持续地克服困难并完成任务,因此在困难任务情境中,如果个体能够克服困难并最终完成任务,就可视其坚持性发生。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确定实验任务是让被试拼一个有些难度,但只要被试坚持下去就能拼出来的拼图。实验时,主试先教被试拼图的方法,并让被试亲自拼几块。当被试学会拼图的方法后,主试让被试开始正式独自拼图,具体评分标准见表4。

4.自我延迟满足情境实验设计与评分标准。

自我延迟满足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现出现的自我控制能力。本研究选择了经典的选择性延迟满足范式(choice delay of gratificationparadigm),该范式是建立在有选择机会的基础上,个体自我施加的自我控制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使用最多的范式,如我国学者杨丽珠、王江洋等人就在改变此任务的基础上对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及跨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实验设计还参考了卡尔森( Carlson)等人的研究,根据被试年龄,选择等待5分钟。

由于被试年龄较小,本次实验选择了食物(山楂卷)作为奖励物。主试把一个山楂卷放在一个浅盘子里,把两个山楂卷放在同样的另一个浅盘子里。然后让被试选择,如果被试选择一个山楂卷则实验结束,并把山楂卷送给被试。如果被试选择两个山楂卷,主试便说:“一会儿我必须到隔壁房间工作,等我工作完自己从房间里出来后,你就可以得到两个山楂卷。如果你不想等,你可在任何时候摇铃把我叫出来。如果你摇铃把我叫出来,你就只能得到一个山楂卷。我不在时你不能碰山楂卷,如果你碰了,我回来后你也只能得到一个山楂卷。”指导语重复两遍。为确定被试是否理解等待与奖励物的因果关系,向被试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等我工作完,自己从房间里出来,你可以得到哪盘山楂卷?”(2)“如果你不想等了,该怎么办?”(3)“你摇铃把我从房间里叫出来,可以得到哪盘山楂卷?”被试正确回答后,主试离开实验室5分钟,实验开始计时。如果主试重复两次指导语被试仍不能理解,则实验结束,并给被试一个山楂卷作为奖励,具体评分标准见表5。

(三)实验程序

正式实验前,主试和被试一起进行10分钟的自由游戏,让被试熟悉环境。用隐蔽摄像机对实验全程进行录像。为克服顺序效应,实验按拉丁方顺序呈现。结果根据被试的行为表现进行编码,均为0、1计分,O表示未发生,1表示发生。

请两名心理学的研究生对录像资料进行编码,各实验的评分者信度分别为:冲动抑制性0.93,自觉性0.95,坚持性0.91,自我延迟满足0.90。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自我控制各维度发生的年龄

为了确定自我控制各维度发生的时间,统计自我控制各维度发生与未发生的人数及发生率,结果见表6。

为确定自我控制各维度的发生时间,对各个月龄被试自我控制各维度发生者与未发生者人数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冲动抑制性在26个月时发生者与未发生者人数差异显著(X2=7.143,P<0.05),这说明冲动抑制性的发生时间为26个月。35个月时自觉性的发生者与未发生者人数差异显著( X2=7.143,P<0.05),这表明自觉性的发生时间为35个月。36个月时坚持性的发生者与未发生者人数差异显著(X2=10.286,P<O.Ol),表明坚持性的发生时间是36个月。45个月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者与未发生者人数差异显著( X2=9.308.P<O.Ol),表明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时间为45个月。并且在这些发生时间点上,四个维度的发生率均超过了75%,表明各维度达到了稳定发生。

(二)自我控制发生的性别差异

按性别将自我控制各维度的发生者与未发生者的人数列于表7,并进行列联表检验。结果表明,只有自觉性发生的性别差异显著( X2=6.480,P<O.Ol),表现为24—48个月女孩的自觉性水平显著高于男孩。冲动抑制性( X2=1.550,P>0.05)、坚持性(X2=1.073,P>0.05)和自我延迟满足(X2=2.588,P>0.05)发生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24—48个月男孩和女孩的冲动抑制性、自觉性、自我延迟满足水平相当。

四、讨论

(一)自我控制发生的时间特点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自我控制的发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各维度之间有一个发生发展的逻辑关系。

个体在24个月以后,随着大脑的进一步成熟,自我意识稳定发生,注意和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到26个月时,动作与言语之间更加协调,个体此时越来越能够平衡动作与言语之间的关系,因此个体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动作,在本次实验中表现为儿童可以快速并准确地根据信号停止正在操作的行为,冲动抑制性开始发生。

随后,大约在35个月时,与自我控制有关的错误反应的检测与更正能力在个体3岁左右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发展出一些认知策略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为自觉性的发生提供了基础。个体此时在思想意识上能够服从成人的要求,逐步内化成人的要求,自觉遵守规则,由此自觉性开始发生。在本实验中,研究者也发现,这个月龄的个体确实能够更正自己的违规行为,如伸手想要玩小乌龟,但手伸出一半又缩回来。能够利用环顾四周等策略分散自己对小乌龟的注意,并且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如在违反规则提前玩小乌龟后,会跟主试说:“我刚才不小心碰了一下”等。

但是即使个体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却不一定有行为上的表现,坚持性不仅要求个体能够意识到要完成任务,还要把这种意识付诸于行动中,即使在行动中会遇到困难,也要在完成任务的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坚持完成任务,抵制环境的诱惑,因此坚持性发生紧随自觉性的发生(36个月)。这个阶段儿童的特点是,个体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即使面对新任务的要求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在本研究中,当主试要求被试自己拼图时,被试面对的是一个新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有一定难度,如果被试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行为适合于完成这个新任务的要求,就很容易在拼图任务中失败。但是对于36个月的儿童来说,他们在前几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已经能够灵活调控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新任务的要求,因此坚持性发生在36个月也是由个体的心理逐渐成熟所决定的,但此时儿童尚处于“情境性顺从阶段”,还没有高水平的自我控制策略。

最后,随着个体逐渐发展成熟,额叶面积迅速增长,第三机能系统即“行为调节系统”水平逐渐提高,个体逐渐可以成熟地控制自身的动作,此时儿童可以自觉遵守规则,自我控制水平由此迅速发展,注意力水平也得到显著发展特别是在4岁左右,个体前扣带回的发展,使儿童能更深思熟虑地选择调节策略;儿童此时可以在动机作用下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并在等待中使用策略,自我延迟满足由此在45个月时开始发生,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开始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

综上所述,自我控制经历了从“动作自我控制”到“意识自我控制”,最后到“行为与意识相统一的自我控制”的发生过程。

(二)自我控制发生的性别特点

本研究仅发现自觉性的发生有性别差异,其他三个维度男女发生时的水平相当。之所以女孩的自觉性显著优于男孩,要从自觉性自身的特点来分析。自觉性是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遵从规则的自我控制表现,遵守规则是自觉性的首要特征。对于男女在自觉性上的差异,已有研究认为,有可能是男性自我控制的发展受先天的气质基础、神经生理特点等的影响更大,环境的影响相对小一点,而女性可能受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男孩由于受内部原因影响大,对于外部环境所强加的规则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自觉性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女孩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从小就受制于社会规则,她们也更愿意遵守规则,所以自觉性发展一开始要比其他维度快。这一结果也可能是成人的教育期望所致,在人们的心目中,女孩通常是文静、听话、守规则的,而男孩通常是淘气、反叛、不太守规则的,而且家长对女孩在遵守规则方面的要求也会比对男孩在遵守规则方面的要求更高,所以女孩比男孩的自觉性发展水平高,不但是男、女本身的性格差异所致,也是家庭教养差异所导致的。

(三)教育建议

26个月以后,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发生发展,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帮助儿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依据本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教育建议:

第一,应根据自我控制的发生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自我控制进行培养。本研究得到冲动抑制性、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时间分别为26、35、36、45个月,涵盖了婴儿末期和幼儿早期,这就提醒教育者(家长或教师)不应仅仅重视幼儿时期的教育,更应该广义地看待“学前教育”,依据自我控制发生的时间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由此既高效又有目的地提高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

第二,教育者应清晰地认识儿童自我控制的内涵,依据自我控制的不同结构对儿童进行教育。个体只有真正可以控制自己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自我控制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但自我控制本身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教育者清晰地认识自我控制的内涵是对儿童进行培养的关键。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自我控制包括冲动抑制性、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从对个体即时冲动的抑制、对社会规则的遵守、抗拒外界信息的干扰,到为了实现长远的大价值目标而等待等四个方面,并据此设计了早期儿童可以接受的四个情境实验,这也提示教育者应该依据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主题游戏活动作为最佳载体,促进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第三,教育者应特别重视男孩自我控制的培养,尤其是其自觉性的发展。本研究表明早期儿童自觉性的发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自觉性水平显著低于女孩,这很有可能是教育者的教育期望效应导致的,所以教育者还应该特别注意对男孩规则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