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中美教育之比较谈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07次
  • 评分4
  • 31
  • 0

李运姣,廖赏举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从教育定位、教育模式、上课方式、考核方式、招生制度和毕业制度等等方面比较了中美教育的异同。进而提出促进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即综合中美教育的优势,发展中国特色的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保持专业素质优势,强化基础素质的培养;深化教育理念和改革教育体制,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育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22?03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教育模式也非常值得借鉴与学习。素质教育在中国虽已提出多年,但面对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压力日益增大。学生各方面能力也面临巨大挑战。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个层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育体制在培养人才等方面日渐难以满足中国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中国与美国的教育模式各有特点,如何取长补短,开创出一种更合理的教育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中国发展的需求,是值得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可以分为基础素质教育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在遵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间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展开的一项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发展[1]。李岚清指出:“从本质而言,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2]它明确地指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基础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创造精神,科学地设计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得以在自主活动中主动将外部教育的影响内化为稳定的身心素质,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而应试教育以灌输、说教等被动学习形式为基本特征,往往把目光盯在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使受教育者随考试亦步亦趋。

考虑到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中国高教界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其宗旨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可以分为提升个体生命品质的人文素质、为个体适应与改造社会的心理素质和为提升个体适应与改造自然的专业素质[3]。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的意义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美国的大学教育推行的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育,典型的代表是“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自由教育反映的是“大学理念”,提出教育旨在陶冶心灵、养成德性,专供理智享用,不含丝毫功利内容;专业教育反映的是 “大学功能”,即知识与技能。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所体现的“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阐释了不同的人才价值观、人才质量观以及人才发展观。美国的教育理念中虽无大学素质教育之说,却有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素养的迫切要求。博士的英文缩写是Ph.D.,Ph 即为Philosophy,哲学的意思,那么博士的培养首先要培养一个思想家,一个会思考的人。

依据前哈佛大学校长巴布博士的观点,美国的大学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第三,培养个人对环境理解和价值判断的能力;第四,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4]。这种美国自由教育的代表性观点,与中国提出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应试教育只是临时手段,而素质教育才是最终目的。美国教育弘扬探索精神,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易于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在思维上有突破和创新。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提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这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若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了教授,这将算是非常成功,故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造力。美国学校教育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古训运用得恰到好处[5]。

二、中美教育之差异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教育形式。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基础文化知识的灌输,而美国推行以培养个人能力为主的自由教育。中美教育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阶段。中国教育为分段教育,美国不分阶段,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第二,教育定位。中国家长及中学老师给学生的定位几乎都是“本科以上”,美国则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能力从事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需要的工作。

第三,教育模式。中国长期采用填鸭式应试教育,学生积累知识基本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虽然基础扎实但不够广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育和科研脱节;美国特别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给学生广阔的知识空间,学生读书面很广,内容以文学类居多,也涉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学生欲深入了解某些知识,可自行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信息、资料。美国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不仅注重知识的广度,更强调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四,上课方式。中国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知识的传授以课内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常导致学不得以致用;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得不到充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这种上课方式使得学生依赖性强,缺乏主见,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局限性,处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美国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讨论式教学,强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勇气和独立解决问题的魄力。美国学者斯托伯格比较了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认为“中国高中物理和数学课程似乎比美国高中里开设的课程水平要高一些,中国高中更注重事实和原理,而美国更重视对知识广泛的理解和应用[6]。”

第五,考核形式。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考核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以平时成绩(到课率和作业)为辅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期末两个小时内能涉及到的知识太片面,对综合能力的考核涉及甚少。对于涉及创新的课程,常被设为考查课,从而忽视了学生德育、体育、美育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此外,美国实行学分制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题研究或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执行课题或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认真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去完成,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老师以考察学生完成的过程和结果作为最终评价,若非学生亲历亲为,则很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获得优异成绩。

第六,招生制度和毕业制度。美国是“宽进严出”,各高等院校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招生名额。成绩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基本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入学后,需要经过严格培养,层层选拔过关后才能获得学位,准予毕业。整个教学运作,像冶炼过程,进入的是精矿,冶炼出来的才是精华。因此,每当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因不适合该专业或学校而被劝退,这并非坏事,因为学生可以另辟路径,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与之相反,中国是“严进宽出”,学生们要经过严格的高考门槛过关斩将才能进入大学,但一经录取,无论成绩好坏、学习勤疏,大都可以毕业。整个教学过程,就像物料传送,不是谁都能进来,但只要进来了绝大多数就能被传送出去。

总体来看,美国教育更注重通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可以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

美国教育制度虽值得学习,但并非尽善尽美。学校基本不会强制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到课率、考试成绩要求、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由于对学生管理上的疏松,导致一些学生较懒散,缺少上进心,性格较放任,纪律较涣散;同时也会使得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社会评论家甚至把美国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归咎于学校的管理疏松以及学生过于个性化[7]。虽然中国大学生独立意识偏差、依赖性过强、学习态度比较被动,但有调查表明,美国学生的勤奋程度远低于中国学生。

相比之下,中国学校的管理更加严格,通过到课率控制学生尽量不要旷课,要求上课时集中精神,对书本中基础知识记忆牢固。这种教育方式明显在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教育体制,使中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奖;也正是这种教育体制,使中国留学海外的学生成绩出众。

三、促进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的施行面临着重重阻力,对中国大学教育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大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要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练好基本功,使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必须从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上提高,即通过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变化[8]。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综合中美教育的优势,发展中国特色的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

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将高水平大学教育推广到多数人,降低进入大学深造的门槛,给更多人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理解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合理需求,同时还要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大学生对课堂、课外活动的参与意识,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布置开放性课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对学校教育进行深化改革,积极改善课堂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考核方式,做到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不要注重眼前的得失,要将眼光放长远一些。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既不能完全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以自由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可以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素质教育举措相结合,从大学教育最本质的层面寻求答案,开展中国大学教育更深层的改革。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建构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新模式;树立大学生的大学精神,丰富充实校园文化,培养个人综合素质以及能力,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互促进,积极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渠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人文素养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第二,保持专业素质优势,强化基础素质的培养。专业素质与基础素质不同,其培养途径也存在差异。素质,都是建立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之上,既含有智商因素,又含有情商因素,因此养成的途径也很多,这中间可以结合教学方式与非教学方式。此外,专业素质还必须经过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来培养。目前对基础素质的界定分歧不大,而对专业素质的界定则意见不一,也因专业学科之间的差异而无法统一。若同时考虑“大学理念”以及“大学功能”的要求,必须针对不同的专业教育背景,完善由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组成的大学生素质结构。大力营造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并开展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境,组织第二课堂[9],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树立起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第三,深化教育理念和改革教育体制,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和谐发展。

有家长甚至坦言:“只要一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不改变,那么贯彻素质教育终究是一句空谈。”这句话虽有些许偏激,但确有其道理。

因大学缺乏自主权,高等教育改革基本由政府主导,高等教育改革的体制困境一直无法突破。基于此有必要从根本制度上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10]。深化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改革是持续推动大学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要摈弃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革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大学教育的整体性、灵活性、可选择性的统一。更要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把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贯彻到专业教育中,实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作为人的人”。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互动,共同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进步[11]。

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式,提出的是对培养健康人格的把握。这就必然要求要综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人格培养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及自身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协调与发展。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永远是教育必然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只有为培养健康人格、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而推进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才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