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692次
  • 评分4
  • 39
  • 0

王旭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摘要】目前,贫困大学生问题不仅包括经济问题,还包括更为重要的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问题。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缓解贫困大学生压力等措施来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焦虑和生活压力,促使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资助;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在急剧增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贫困大学生资助的政策措施。但这些资助措施更多的是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角度来考虑的,缺乏对贫困大学生人格,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关注。不可否认,贫困大学生首先需要解决是经济问题。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面临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困难,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增多。因此贫困生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还包括更为重要的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思想等问题。在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社会,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提供多种有益的资助方式来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焦虑和生活压力,促使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业。

1 贫困大学生现存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1.1 等靠要思想严重

随着国家和社会资助力度的加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国家、社会或其他爱心人士的资助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日益滋生。他们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奖学金,也不愿意通过双手来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慢慢地失去通过靠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消极地等待外界给予的资助,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缺乏积极主动向上的动力。

1.2 自卑的心理难以消除,资助后心理压力大

大多数获得资助的学生在思想上是积极上进的,但由于部分贫困大学生来自经济、文化、教育较为落后地区和家庭,在知识视野、艺术特长、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普遍存在接受能力弱、能力提高缓慢、自我评价过低的问题。由于这些客观的成长环境造成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上自我否定,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悲观,缺乏自信心。而学校也很少能及时地为他们提供能力提升的社会实践平台,给他们及时指导和帮助。同时在享受了减免、补助后,会受到周围很多人的进一步关注,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时间长了便会影响到心理健康。

1.3 对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要求迫切

勤工助学是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勤工助学是以劳动付出换取报酬的,是一种平等的有偿劳动,人的自尊心理认同这种方式,同时勤工助学还有利于扩大社交范围,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将资助和育人很好的结合起来。但目前大多高校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不足,加上一些高校安排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活动层次较低,如校园卫生,整理材料,收发报纸,递送材料等简单机械的与专业或提升学生技能相关不大的工作,导致一方面有的学生觉得低人一等,自尊心受到打击,另一方面由于勤工助学岗位与专业知识相关不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 ,而是希望能提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对技术型岗位和管理型岗位的要求迫切。

1.4 缺乏诚信意识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已取得了巨大成效,很多贫困大学生通过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但由于相关法律保障的缺失使得助学贷款违约无法可依,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获贷后不能按期还款,甚至恶意拖欠贷款,导致助学贷款发展缓慢。

1.5 感恩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高校教育往往更多地是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一部分自尊心强的学生将资助看成是一种“施舍”,在获得资助后不但没有心存感激,反而会表现出一定的“冷漠”。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学校及社会给予的资助是应得的,受助是理所当然的,不愿回报他人和社会。

2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

2.1 开展励志教育,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贫困大学生的典型事迹,开展励志教育,激励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正确的意识到经济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困,暂时的经济困难是可以通过辛勤劳动改变的。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抛弃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鼓励他们利用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并在劳动中拓宽视野,增强能力,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改进资助方式,加大“奖、贷、助”的力度,减少或取消“免”得概念,鼓励他们自强自立,优异的成绩辛勤的劳动获取奖、助学金。从而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2.2 加强挫折教育,缓解贫困大学生压力

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挫折可以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的同时,也可以给人带来机遇和动力。艰苦奋斗的历程,可使意志得到磨练,是走向成功的思想基石。高校应根据贫困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特点,充分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及疑虑,并及时的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由此来减少因贫困导致的其他心理问题

2.3 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扩大勤工助学范围

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勤工助学管理队伍,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扩大勤工助学范围。勤工助学的岗位不能仅停留在劳务型工作上,还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增加技术型和管理型岗位,提供与学生专业学习结合较紧密的科技或社会文化方面的服务,如外语翻译、家电维修、公关策划等。另外,勤工助学活动要照顾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于能力或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可以提供服务性或事务性的岗位,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对于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提供技术性和管理性的岗位,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高校应设置奖励机制,对在勤工助学岗位上塌实工作、表现较出色学生给予奖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4 完善贷款体系,增强诚信意识

目前恶意拖欠贷款的情况屡屡发生。国家应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恶意拖欠者采用将其拖欠账户转到专门的追款机构并由其进行追讨,同时要求拖欠者缴纳罚金和追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授权拖欠者的用人单位扣除一定比例的工资来充抵拖欠款;将拖欠者名单在媒体上曝光等措施来制约拖欠行为的发生。高校应加强诚信教育,引导获贷学生按时还款,开展还贷宣传工作,讲解还贷的程序和方式,把诚信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内来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正确的信用观。

2.5 加强感恩教育

首先,高校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使贫困大学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增强其集体归属感。其次,高校可定期的举办感恩活动,让贫困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换起他们的感恩之情,激起他们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引导他们热爱社会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并将感恩之心传承下去。

当然,造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是多样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高校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完善的教育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林娜.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凤娟,常蕾蕾.浅析如何加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J].理论导报,2010,5.

[3]何赛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新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