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APEC志愿者管理模式对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启示

  • 投稿Phi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632次
  • 评分4
  • 64
  • 0

陈芳兵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00)

摘要如今,高校志愿者工作发展迅速,但在专业性、组织性等方面尚存不足。2014APEC 的成功召开与高校志愿者的积极协助密不可分,APEC 志愿组织积累了在选拔、培训、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并借鉴,用以完善高校志愿者工作机制,逐步构建规范化、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志愿者管理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APEC 志愿者 北京高校 借鉴

1993 年底团中央发出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青年志愿者工作逐渐步入正轨,蓬勃发展,其中以高校大学生为志愿者行动的主力军。2014 年APEC 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在此期间,大学生志愿者的优质服务得到了媒体的争相报道,收到了来自政府和国内外与会人员的高度肯定。对我们来说,应当从APEC 志愿者管理模式中汲取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推动高校志愿者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志愿者工作一直以来都沿袭着“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的工作方略,共青团承担着发起和推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职责。这一模式有效运行了20 多年,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否定的,但这一模式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社会化程度低。由于组织机构、人身安全、财力物力等限制,高校志愿者服务机构主要囿于半封闭状态,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适应社会上大量的、复杂的、专业性的志愿服务需求,而在志愿过程中,更是体现出一种无法与社会相沟通的理解。

2.体制色彩浓厚。在高校内部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志愿者群体,在组织方面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分别,即所谓的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分别。民间组织通常在物力、财力、专业能力等硬件资源方面处于劣势,难以联系到类似于大型赛会的优质志愿资源,更偏向于不要求太高专业性的公益行动和社区服务。而官方组织却存在着手握硬件资源优势和大型志愿活动资源,却需要从外部招募志愿者的情形。两类组织之间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3.组织化程度低,管理落后。高校通常会设立在共青团直接领导下的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但相比于团组织其他机构,志愿者组织略显无序化。例如某高校支援机构通常要求每名志愿者一学年注册一次,但除注册表格之外,并无任何认证证件。在大型志愿活动之前会进行相关培训,但常规性培训少之又少,甚至某些小型志愿活动不进行培训,直接上岗。高校优秀志愿者的评比也未能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存在较大争议。

4.队伍传承性差,培养成本过高。目前的高校志愿者招募与管理仍然采用的是即招即用、用过则弃的“热插拔”式,通常以四年学制为标志。而志愿活动的传承性则更差,几乎每次大型赛会都需要重新招募、重新培训、重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无法进行分层次招募、培训和管理,不仅管理成本很高,而且对志愿者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成本的浪费。另外,高校的志愿文化鲜有传承,疏于培养志愿意识。当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之后,他的校园志愿服务经历对个人、对社会都没有很大贡献,无法促进志愿者本身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5.专业化水平低。传统志愿者招募和培训中难以做到细致分层,因此志愿服务很难做到“人岗匹配”,通常都有大材小用之感,沦为免费的劳动力。同时也因为组织机构无法提供高规格、技术性的培训,志愿者的服务技术含量在客观上难以得到提高,造成高端技术人才稀缺

二、APEC 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有益经验

1.宣传力度大,社会认同感强。由于2014 中国APEC 会议是举国关注的盛会,本身就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使得其志愿者活动的报名、招募、选拔、培训和上岗等整个过程都有着广泛的宣传效应。这样的认知度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也让志愿者身份被社会认同,使成为APEC 志愿者的高校学生有归属感、自豪感。与此相对应,目前的高校志愿者活动大多时间比较分散,机会比较随机,时效性、宣传效果差,很少有集中展示机会,因此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理解和认可度也并不高,甚至将其认为是廉价劳动力。这样产生了恶性循环,导致大部分青年志愿者只愿意参加大型活动的服务,而排斥日常的、有持续性的但默默无闻、没有展示舞台的常规性志愿活动。因此,在高校日后的志愿组织中,我们应当进行广泛的宣传,引起社会关注,对好的反响及时报道,对志愿者形成一定的激励效果,这样有利于志愿者工作长期、稳定地发展。

2.招募流程规范,要求明确。APEC 志愿者招募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志愿者进行网上自主报名,体现了青年志愿者本人的主观意愿,揭示了“志愿者”的内涵。志愿者要求开诚布公,人人平等,这使得从入选和落选都有理有据,公平、公正和公开,也能够激励落选的志愿者在不足的方面进行提高。APEC 的志愿者招募方式能够对高校的志愿者组织活动起到很强的示范性、阴两星作用,有力地反驳了之前志愿者只要空有一番热情就可以的错误认识,促使志愿者掌握一定的本领和特长,能够对他人进行更专业的、优质的服务。

3.系统化培训,提高志愿者能力。通常,高校志愿活动匆匆招募来志愿者,匆匆进入服务工作,很少有进行培训的,高校志愿者更被戏称为免费的壮劳力。与此相对,APEC 志愿者培训工作十分成功,体现在:拥有相对系统的培训体系设计,能够根据服务要求并结合志愿者自身情况安排培训内容;理论课程与实际训练相结合,通过模拟和前期相关活动的实践,使志愿者更加深入了解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4.考核客观公正,奖惩制度完善。在APEC 志愿者服务过程中,采用了凭借证件入场,管理人员点名的方式,实现了按时监督机制,从而有效控制了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另外,主办方及各个高校组织方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肯定和奖励,而对于违反志愿者工作条例的志愿者,也设计了应对措施。这对目前的高校志愿者管理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可有效缓解志愿者服务时间无法明确认定、表现优秀者无法得到褒奖、志愿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三、对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建议

1.高校应当重视并鼓励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培养学生长期志愿意识。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应当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面认识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志愿活动的第二课堂作用,组织青年参与,引导青年追随,教育青年上进。从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应当考虑将志愿服务纳入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志愿精神和“长期志愿”意识根植大学生的内心,使他们从心底认同“助人即助己”的思想,养成终生志愿的习惯。

2.应当对高校志愿者进行系统性培训,完善志愿服务的认证考核体系。正如前文提到的,目前的志愿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进行培训或培训不系统,专业性不够。问题来了,针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能不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证标准?例如,可以根据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参加服务的类型、拥有的能力和特长等作为参考的标准,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认证或分级。同时对志愿活动也进行一定的分类或分级,这样同类型的志愿者和服务就能够相对应,省去搜寻时间和搜寻成本,同时也能有效利用志愿资源,一定程度上避免高校志愿者成为免费壮劳力的问题。

3.高校志愿者应当主动进行“社会化”,与社会实际有效对接。目前来看,高校志愿者存在易集中、易招募、易培训、易管理的优势,但也有与社会接轨性差,无法与社会有效互动,忽视社会反馈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今后的高校志愿者组织过程中,建立政府、志愿者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联动支持系统,及时传达供求关系,完善志愿服务的政府保障机制和高校奖惩机制,实现高校志愿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APEC 会议已经结束,但APEC 志愿者尤其是高校志愿者的优秀表现仍然值得我们在日后高校志愿工作中多思考、多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周炳振,陆未谷,徐玥.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05.

[2] 任海. 奥运会志愿者与大学生[J]. 体育科研,2003,(1):24-26.

[3] 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 (1):29-31.DOI:10.3969/j.issn.1009-783X.2006.01.011.

[4]丁红莲,王志凝,刘志慧. 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5):43-44. DOI:10.3969/j.issn.1004-9290.2008.05.017.

[5]张志朋,郝小龙,姚东鑫,等.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新校园旬刊,2015, (1):188-189. DOI:10.3969/j.issn.1672-7711(s).2015.01.149.

[6]桑运川.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党政干部论坛,2006,(3):27-28. DOI:10.3969/j.issn.1003-837X.2006.03.012.

[7]鲁琴.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79-81. DOI:10.3969/j.issn.1007-5968.2010.04.031.

[8] 王琦琦. 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构想[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3):69-72.?

[9]刘俊彦.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 中国青年研究,2010,(1):25-30. DOI:10.3969/j.issn.1002-9931.2010.01.006.

[10]王苏莉,汪丽丽. 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 学理论, 2011, (6):152-153. DOI:10.3969/j.issn.1002-2589.2011.0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