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盐城工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应发挥这门课在推进“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主渠道作用。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对这门课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凸显“中国梦”,以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阐释“中国梦”,以实践教学强化“中国梦”。努力探索将“中国梦”这个中国几代人的共同理想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途径。
总书记阐释了“中国梦”这个时代命题,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也是先辈们坚持不懈奋斗追求的光荣传统。大学生树立的理想信念,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这门课程中,结合“中国梦”这个共同理想,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理想教育,以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的,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追逐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因此,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努力寻找将“中国梦”共同理想融入“基础”课的新途径。
一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凸显“中国梦”
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标,包含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中国几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的共同夙愿,也是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此为“中国梦”融入“基础”课的切人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凸显“中国梦”。
1 根本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在近代,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封建制度,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亡国灭种的情势下,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寻找着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农民的“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深深体现了中华民族儿女追求民族复兴的梦想。这些中华民族探索追梦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人重塑民族之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重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把中国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中解放出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历史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道路,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提出的“中国梦”包含了人民之梦,体现了个人对富裕、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作为当代大学生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2 必然选择: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从此得到根本改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是党执政兴国的方针。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选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了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还不断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建设和创新,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保障人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社会,确立人民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将“中国梦”融入“基础”课中,在教学内容中突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3 精神动力:弘扬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伟大精神支撑和推动。可以说,一个民族自立自强需要共同精神力量支撑,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也需要共同精神力量支撑。历史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有前途和希望,需要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需要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发挥,也需要全社会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精神追求。因此,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紧紧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经过多年历史沉淀的宝贵传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改革创新不断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基础”课教育中挖掘、诠释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并加以提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激发隐藏在每个大学生身上的潜在精神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学习、领会、实践中国精神,并使之内化成为指导他们不断前行的强大正能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阐释“中国梦”
在“基础”课教学中,突出民族复兴的根本目标,将“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围绕实现“中国梦”这条主线,根据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专题讲授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基础”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专题。
1 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理想这一专题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是所有中国人的期盼,也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结合“中国梦”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念。面对大学生关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话题,以及现实中面临的困惑,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下,启发大学生的思考。通过潜移默化,使大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迪,让大学生认识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的重要性。用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理想信念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促使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2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中国精神
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思考“中华民族怎样才能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什么”“作为大学生,我们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些什么”等,让学生们意识到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性,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并内化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十八大精神展开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学生们从社会和谐发展中,看到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充满自信,树立和增强攻克困难的勇气、自强不息的精神、3 道德素质教育:营造实现“中国梦”的理想道德环境阐述道德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接受道德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传道”,但同时针对社会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解惑”,让学生明白其“所以然”。要在这种阐述的基础上,说明道德的价值真谛和目标就在于构建和谐社会,在于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进步提供社会环境保障。道德对社会和人的终极关怀,是经由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的开展建构“和谐”的道德关系而实现的。然后,分别先后叙述道德在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中三大生活领域的具体道德要求,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敬业”和“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通行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与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之间的矛盾,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关系,当国家需要与个人爱好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国家需要,为实现“中国梦”营造理想的道德环境。
4 法律素质教育:成就”中国梦”,“每个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大学生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法律传统文化影响,以及对法律生活的实践,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感知、情绪和习性等,一些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模糊,违法犯罪了还全然不知。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内在价值诉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渠道,发挥法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主流价值意识形态受到挑战。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将社会主流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渗透到法律规范中,以法律推动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把“凸显问题意识”落实到法制教育功能环节,面对大学生遭遇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影响,造成大学生淡化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丧失吃苦耐劳精神。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着重于从法律角度答疑解惑,培养大学生用法律敏感性看待社会问题,引导大学生理性认同国家制度。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员,大学生应该清楚自己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基于义务的履行,履行义务才能保证享有权利。要理解蕴涵于法律中的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和法治精神,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念,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法律之为法表达出人世生活的常识、常理与常情,法律的规则反映为生活的规则,法律的意义体现为生活的意义,解读法律具有的道德合理性及其背后隐含的人生意义,借助于法律,在人性追寻、人的日常生活语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严谨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较高的法律素质和坚定的法治信仰,成就“中国梦”,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强化实践教学追逐“中国梦”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以振兴中华为主线,通过实践过程,化理想为现实,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要阐明其中的实践理性与大学生成才及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梦”共同理想,使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有明确认识,重要环节是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使他们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自觉塑造“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并将实现“中国梦”内化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1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实践教学
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以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学生的社团活动、读书小组、校报校刊、征文比赛,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注重时代性,以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在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通过校报校刊、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团结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得以成真,就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各种力量,实现“ 中国梦”。
2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教学
将“中国梦”融入“基础”课教学的校外实践活动,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另一重要渠道。可进行社会调研、组织参观考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组织学生到爱国教育基地,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使大学生亲身感受近代中国人在面临亡国灭族时的救亡图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追求“中国梦”的历程。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西部农村、贫困山区,通过组织志愿服务,让学生体验感悟每一个中国百姓具体的梦想,真实理解人民富裕的“中国梦”是人心所向。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调查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可根据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安排学生从就业者本身如何对待职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以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进行调查了解,从实践中掌握职业道德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领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序发展要遵守职业道德,同时从业者事业成功也要遵守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到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城市和企业参观学习,使同学们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增强同学们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感受肩上担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2]荆钰婷,谭劲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新探[J]. 思想理论教育,2010(23).
[3]王滨有,贾少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4]陈太文.深刻理解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导刊,2007(5).
[5]颜晓峰.为什么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光明日报,2013-0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