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比较

  • 投稿cand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852次
  • 评分4
  • 56
  • 0

李迪 王世红(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我国大陆地区将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确定为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藏族、瑶族、壮族、白族、布依族、哈尼族、侗族、仫佬族等。我国台湾地区将列为原住民的民族称之为少数民族。按照台湾地区原住民族委员会所认定的,台湾原住民族共有l2个,有传统“高山族”的9个族群一一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和雅美族(达悟族)。还有人数很少的邵族、噶玛兰族和太鲁阁族。目前这些少数民族散落在台湾各地,各县、市的情况不尽相同,各村、学校的民族教育开展也不一。少数民族教育,是指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学生实施的教育。

一 关于几个概念的辨析

(一)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国内外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其中西方关于其含义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朗曼语言教学与应用学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cl Linguistics)认为:“双语教育指在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各种知识。”《国际教育百科全书》(The InL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中的解释为:“双语教育是一种使用两种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类教学媒介语的一种教学方法”。并重点强调了双语的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两种及以上语言学习,但两种语言可以不同时(同一学期或全部教学过程的同时)使用。双语教育专家英国的科林·贝克博士(Dr·Colin Baker)等人提出,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而第二门语言的教学是同第一门语言教学一样,是学习共有的知识,而不是作为一门语言进行学习”。由此可见,西方所认为的双语教育是通过双语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双语教学从教学与教育的含义层级看,教育包含教学,教学指狭义的教育。

国内关于双语教育。在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中,经常称作“双语教学”,可以认为此处的双语教学为狭义的双语教育。正如《黑龙江民族教育条例》中的提法:“招收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学校,应当实行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汉语言文字或汉语言文字授课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以下简称‘双语’教学)”。那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提法。在台湾的少数民族教育中,双语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语”和本土语言进行学习的教育,以及各校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开设的特殊技能、体育、特色才艺等的学习。

(二)教学模式

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在《教学模式》一书中首次将模式一词引进入教育领域,并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非其所称的计划,计划往往是引导实际具体的应用,而模式更具有典型性、模型性或者范式特点。模式一般指建构研究对象在理论层面的框架,形成一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模型,具有可执行可操作的支撑系统的结构。从这个定位看,大陆和台湾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基于教学模式的。

一 大陆与台湾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

大陆学者严学窘提出了基于语言所属地的双语教学模式:新疆式、西藏式、内蒙式、延边式、扫盲式、西南式等。也有学者提出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计划考量,划分为单语教学计划、双语过渡教学计划、长期双语计划。还有学者提出了双语教学体制的概念。本文根据已有研究结论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基于语言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本族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附属加授汉语作为教学语的部分课程,开展教与学的学校教育;二是汉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附属加授本族语作为教学语的部分课程;三是汉语、本族语同时作为教学媒介,不分主次而开展的学校教育。建国之后,1950年政务院即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中提出了双语教学的政策。50年代后期,教育部进行了对双语教学的规范,并着手组织大批专门人才创立、完善少数民族文字和语言,虽然文化大革命时期双语教学的发展受到几乎毁灭性的影响,停滞了一段时间,但随着80年代后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双语教学实验的稳步推进,大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又焕发出了活力,逐渐蓬勃快速地发展起来,目前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正朝着双语教学信息化的大方向加速发展。

台湾的双语教学模式,不同历史时期大相径庭,在学校教育中包括附属性双语教学模式和代替性双语教学模式。附属性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中,在原有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基础上,掌握第二种语言,并将第二种语言作为附属语言促进学习。如国民党撤台初期,台湾当地各民族及外省人各种母语交织,后为便于沟通,大力推行“国语”政策,统一官方用语为“国语”,并规范其作为学校的教学用语。代替性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学校教育中,在原有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种语言,逐渐替代母语或第一语言,并将第二种语言过渡为今后学习的主要语言媒介。

三 大陆与台湾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比较

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本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还是在学校中开展,所以本文基于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将中小学作为主要关注和研究对象。

(一)受众对象不同

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不仅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也众多,大陆地区有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锡伯族、高山族、藏族、高山族等,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版》的资料显示,少数民族人口2923.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7.84%。据2005年教育部公布的统计资料,目前全国民族中小学使用21个民族的文字开展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汉语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学校(有的学校开展加授外语的“三语”教学)已超过1万所,接受双语教育的在校生600多万名,每年编印29种文字的少数民族教材共3000多种,总印数超过1亿册。大陆的少数民族双语学校主要是指在少数民族学生聚居多的地区开设“双语”(或多语)民族学校。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名称与其所在地相联系,台湾特殊的地理作用在历史上的几个时期尤其明显:明朝郑氏家族治理时期,清朝统治时期,荷兰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割据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在历史文献中,台湾经常被称作“蛮”“夷”“番”“山夷”“琉球”“番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少数名族被统称为“高山族”,因高山族民族来源的多源性,将其划分为两部分,将居住在山地乡的称为“山地山胞”,居住在平地的称为“平地山胞”。1984年台湾发生“正名事件”(有志青年要求将少数民族的“蕃人”“番仔”等称呼更改为“原住民”的游行活动)后,“原住民”即逐渐被台湾当局认可,作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统一称呼,沿用至今,而我国大陆政府则于1953年将“高山族”作为对其的正式族称,并确立为少数民族。据台北媒体报道,台湾地区2008年2月15日公布的少数民族人口概况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台湾少数民族人口数共计48.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1%。台湾的原住民学校,原住民学生的总数要达到该校全体学生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据2000年台湾统计资料显示,台湾拥有原住民小学249所,原住民中学53所。

可见,大陆与台湾少数民族学校在双语教学受众对象方面,规模不同,少数民族语言种类涉及面皆有差异。

(二)教育目的不同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目的:一是从民族政策的角度,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二是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互通,形成汉民族主导文化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积蓄少数民族的精英力量,为扶植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提供后备力量;四是双语教学能更好地让少数民族人民更多了解主流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五是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少数民族的需求,也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多元教育;六是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不一,有的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的文字不完整、发展晚,通过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建设,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延续具有深远的意义。

台湾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目的与其处于的历史时期不同,目的也相去甚远。如荷兰殖民统治时期,荷兰人为了能长期统治台湾人民,先从信仰上奴化,利用宗教传播的手段来控制台湾人民的精神世界,通过教授荷兰语、新港文等进行“文化”洗脑。而清朝时期的台湾,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开化当地民众。自国民党执政台湾后,台湾的双语教学也有所差异,但从主导思想上,双语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解决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流失的问题。在国民党撤人台湾之初,台湾的“国语”主要指“北京话”,政府机关人员多半是大陆撤台人员,不会也不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而百姓却惯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方言或日语等。可以说当时的台湾是以国语和当地方言为主要语言的“双语”社会。后来执政者为了便于社会沟通,开化当地的民族,推行“国语”政策。1946年3月,台湾各县市相继成立“国语”推行所,同时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国语推行委员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推行全台湾的“国语”工作。尤其是“国语”推行的后20年,“国语”普及率很高,已近90%的人能讲“国语”。而最近十几年,台湾当局受“去中国化”的政治利益的驱使,打着“光复‘台湾母语”’的幌子,大力推行乡土语言教学。如2001年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暂行纲要》中明确指出,台湾中小学的语文学习内容包括语文、外语(英语)、原住民语、客家语、闽南语。国民小学要从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等三种“乡土语言”中任选一种修习,国民中学的学生则可以依据学生的意愿自由选习。同时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地方资源开设其外的民族语作为选修课,但三种乡土语言要必选其一开设。

可见,大陆与台湾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目的的确立角度明显不同,大陆主要以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作为主导思想,而台湾则受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因素影响大,出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更多一些。

(三)教学模式不同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了大陆和台湾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在此着重强调其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大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所采用的模式,本文主要从以下儿种情况探讨:一是有语言、没有文字。二是语言不完整、没有文字。三是有比较完整的文字和语言。在此三种情况的双语教学中,双语学校一般会采用几种处理情况:一是针对第一种,会双语结合授课,以汉语为主,以民族语进行适当地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二是针对第二种,也是利用现有的常用民族语完成对汉语内容的理解,融合贯通;三是有的双语教学有同一内容或不同内容的规范的民族语、汉语教材,根据课程需要,“民汉”双语结合开展教学,主次也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台湾本地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在国民教育、民族教育或业余教育中都没有明确或硬性的规定,只是基于目前“本土文化”的号召开展有针对性的“乡土语言”选修教学,但这种教学仅指一种语言的修习,有的也仅是为了推进“乡土教学”教育活动,利用族人集中的实际情况开展“双语”的特色课程学习,这些特色课程的开设仅限于学校的自我开发与设置,具有一定的个例性,类似于大陆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据目前的调查可知,台湾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的县、市,如台北市、高雄市、花莲县、台东县、屏东县等地,当地的原住民学生同平地乡学生一样实行台湾一统的正规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有的学校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展了基予当地原住民族学生占大多数情况的特色乡土语言学习,以及民族技能、民族体育、传统才艺的学习。如:台北县早在90年代初即率先在台湾编制泰雅族语教材,提供给当地国民中小学使用,并开展双语教学活动。据资料显示,201 1年底台湾已有10余种族语教材编制完成,涉及40余种方言类别,共200余册。但受制于相关族语等语育人才的匮乏,相关族语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不一,学校教师对族语的掌握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无形中客观地束缚了台湾本地“双语”教学的有效推进。可见,大陆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更成熟稳定一些,台湾仍处于模式的初步建构和摸索阶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严学窘.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2]张伟.浅谈双语教学的类型卟贵州民族研究,1987(3).

[3]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孙若穷,滕星,王关逢.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5]戴庆霞,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6]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