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针对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本文对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围绕招生与培养、导师队伍和创新环境等方面,对基于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47-02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已成为研究生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教育部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3]。近些年来,人们对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5]。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质量和招生方式。招生规模的扩大不仅使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也加重了教育投入,增加了教学科研设施的压力,因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急功近利,不踏实学习,不重视科研训练,只想混张文凭。此外,目前研究生招生采取基础课统考和全国统一录取的方式,这种一锤定音的招考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加上复试工作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些仅限于与考生见见面,严重影响了生源质量。
2.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基本上分为学位课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阶段。学位课学习主要还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传统培养方式为主,这一方式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学位论文阶段一般由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三个环节构成,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但调查中发现,由于监管不力,使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流为形式,甚至有些学生的论文答辩也只是走走过场,答辩通过率在95%以上,因而严重打击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积极主动性[6]。
3.导师队伍。虽然近年来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导师素质仍参差不齐。例如,少数导师急功近利,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责任心;部分导师学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且因循守旧,面对新问题,缺乏自我提升的自觉性;有些导师存在浮躁情绪,在利益驱动下忙于其他事务,不踏实做学问,甚至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做一些低水平重复性工作。
4.培养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源、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等软硬件环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然而经过连续多年扩招,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科研条件却并末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善,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加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改革入学考试,选拔合格人才。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要完善招生录取办法,摈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化录取机制。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优化入学考试中初试和复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2.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7]。注重因材施教,打破“格式化”课程设置,设置具有弹性的课程。课程体系要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加强教材教案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使课程内容既注重学科基础又突出前沿性、交叉性。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
3.强化科研训练,尽早确定课题。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求知创新、探索真理、发现规律。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工作的灵魂[8],研究生学习的核心是科学研究,而研究的关键是创造[9],这就决定了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平台。通过科学研究,既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用第一年授课与剩余时间进行学位论文的模式,因此进行课题研究一般不超过两年。为了使学生受到更好的科研训练,尽早确定课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一年级第2学期确定课题较为合适。此时学生虽未正式进入毕业论文阶段,但可以根据课题方向,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搜集和整理,了解课题背景。这样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为接下来课题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科研训练阶段,导师应注重研究方法、研究经验的传授,引导研究生形成思辨和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科研的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淘汰制度,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10],形成“严进严出”的培养体制。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力求科学性和公正性。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外,还可增加预开题、研究进展报告、学位论文预答辩等考核环节。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坚力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健全教师管理制度[2]。要强化导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导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提高导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导师在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严格导师选拔标准,打破导师终身制,推行导师上岗遴选制,实行资格与上岗分开,以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能上能下、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导师队伍。实行导师上岗培训制,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加强导师,特别是新任导师的上岗培训以及交流活动,重视和发挥经验丰富的导师的传、帮、带作用。
6.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科研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实验设备、信息资料和网络资源等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管理机制,为研究生创新研究提供优良的条件。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实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鼓励学生自主操作仪器。
要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营造一种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例如,建立研究生学术研讨制度,定期组织课题进展汇报、讨论等;举办各种学术报告、讲座,开展学术沙龙、举办科技文化节,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学术活动,学生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取创新灵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总而言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研究生、导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最终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
oe_176/201501/182734.html.
[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836/201002/xxgk_82745.html.
[3]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2292540.html.
[4]李刚,洪艳,赵春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42-44.
[5]朱浩.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研究生创新思维生成与培养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22-26.
[6]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11(4):76-79.
[7]欧宗起.如何在研究生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6-10.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8]曾天山.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
[9]朱红胜.研究生是干什么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4-7.
[10]伍娟,段文贵,朱园勤,王立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4):19-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