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行的职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该职称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新职称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称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5.021
1问题的提出
自1959年国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后,高校教师的职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期间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197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有关指示精神得以恢复至今,为高校教师队伍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问题,长期以来是困扰体育教师队伍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制约和束缚了体育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削弱了体育师资队伍的战斗力,造成了体育师资队伍的一定程度的流失,使得许多体育教师长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迷失了方向。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一般人都认为和科研、学历、外语等因素有关,而没有对现行的职称体系本身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对现行的职称体系本身的合理性进行研究,不仅对将来体育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合理分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正在或即将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体系与职称结构现状
2.1职称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实行的职称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构架体系,二是评价体系,见下表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的构架体系和其它专任教师一样,都是采用等级制,这种构架体系在评职称时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与各专业教师是相同的,注重了高校对教师职称要求的同一性,却无法体现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与特殊性。评价体系主要按照思想政治条件、学历、资历条件、外语条件、继续教育条件、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条件、业绩成果条件、论文、著作条件等方面的指标,逐级申报,经专家组进行审核、评定后,最后由上级有关人事部门进行认定。缩短年限和跨级申报的属于破格,一般情况下成功的比例都很低,特别是申报正高时,即使是正常申报,各种评定指标都达到,也不一定能通过。
2.2职称结构现状
有研究表明,高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比例以1∶2∶4∶3为宜,而据周强,王欢等人对全国45所高校体育部的842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这一比例为0.186∶1.86∶4.294∶3.66,和专任教师相比,高职称教师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是不正常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现行职称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主要原因。因为职称体系是引导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方向,是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关键,导向不对可谓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3对现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体系存在问题的讨论
3.1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与教师职称结构完善的不同步
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群体竞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应该说是互有联系,缺一不可的。作为体育教师缺少任何一方面可以说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称职的。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中,除对教学、科研有明确的规定外,群体竞赛并没有作硬性规定,只作为参考条件之一,群体竞赛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部分。随着竞技体育向教育回归趋势的逐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群体竞赛工作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加之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各级各类的大学生联赛也已经开展得风风火火,体育竞赛可以说是风靡了整个大学校园且长久不衰。开展竞赛活动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练员进行训练、指导工作,在校园内这一重任义不容辞的落在体育教师的身上。众所周知带一支运动队训练需要耗费教练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高校各运动队的训练工作都是在课余进行的。在教练员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同队伍一起摸爬滚打在训练场、赛场上,为荣誉而奋勇拚搏的同时,他们无法把精力用在写论文、搞科研上,以至许多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屡次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教练员在晋升职称的问题上遇到很大的困难。否认了运动竞赛成绩这一实践性研究成果的价值,歪曲了科學研究的含义,狭隘地把科学研究与写论文等同起来,愈发突出了职称评审中的唯论文、科研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体育教师为评职称而写论文搞科研的思想,严重打消了教师在群体竞赛工作中的积极性。由此引发了高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与教师提升自身职称的矛盾,导致两者发展的不同步,使得高校中大量优秀教练员在工作中迷失了方向,对未来的工作和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为高校体育教师的流失埋下了伏笔。
3.2科研工作与职称的不相符
正常情况下,科研工作与职称结构应该是成正比例的。即高职称的教师应该是该学科的带头人,是该学科科研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承担的科研工作应该比低职称的教师,在质上应高,在量上应多。这样的结果也正是这种职称结构体系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但是事与愿违。据陶于、周兵等人对全国32所高校中经常从事体育科研的138名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地位,与实际的科研水平不相符,具有较大的差距。调查中246篇的核心期刊,人均核心占有篇数教授为2.3篇、副教授为
2.23篇、讲师为1.71篇、助教为0.83篇。从数据上看教授、副教授、讲师三者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篇数有差距,但差距不大,特别是副教授与正教授几乎无差别,而实际上体育正教授比副教授难评许多,换个角度说对正教授科研能力的要求比副教授要高很多。出现这种高职称低科研水平的倒挂现象,这说明正教授在评上职称后,对科研投入的精力不比从前,而副教授为了评正教授大力搞科研,两者科研成果一多一少的根本原因在于职称,科学研究和职称两者的关系是矛盾的而不是统一的。如果搞科学研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评职称,那可以说是违背了我国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初衷。
3.3学历、职称与教学实践的不相称
当今高校引进师资都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的专业甚至要求博士学历,这无形中提高了引进体育教师的要求,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它忽略了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特殊性。近几年许多高校都反映体育教师难引进,或者引进了的体育教师质量不高。随着高校的扩招,作为培养高校体育师资的各体育院校研究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按常规来说高校体育师资的来源应当十分充足,不应出现这种人才难求的局面。因为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术科教学,原来的各体育院校本科生毕业生能够进入高校的应该说专业技术大都比较拔尖、全面,他们不仅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而且十分受学生欢迎,用人单位也感觉得心应手。一般情况下专业技术好的本科生,文化学习相对差一些,再加上当时工作比较好找,大部分人都放弃了继续深造。由于我国目前的考试选拔制度存在许多弊端,考进体院读硕士、博士的人“文武双全”的应该是凤毛麟角。这就不奇怪会出现有大批的高学历体育师源,却又人才难求的
局面。
3.4体育教师的职称期望值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是高水平的学术大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是办好大学的根本。应当说1990年国家颁布《教师法》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各种条件日益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教授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知识渊博、教书育人上,而是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勇于创新,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上。这些认识无形中提高了教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高校的教师把教授作为一生教育事业奋斗的终极目标和工作的推动力,体育教师也同样如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既然如此难评,那是否说明该职称所具有的社会地位,社会关注程度,社会生活保障等与之相适应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授在高校中所处的地位极为尴尬,受人们对体育认识局限性的影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顶帽子就向当年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一样扣在体育界和体育工作者身上,至今仍未彻底摘掉。体育课在普通高校中属于基础课一类,要求上与专业课无差别,但其地位及受重视程度等各方面与专业课无法相比。体育教授和其他教授一样在各自的学科里是专家、权威、学术带头人,但受学科自身的影响同样处于一种受冷落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既挫伤了现有体育教授的工作积极性,又打击了一大批中青年体育教师的积极进取心,令他们对教授的期望值下降。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体育教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收入无法抵挡他们对更高收入、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进而逐步动摇了他们潜心学问的决心和争当教授的恒心,导致目前比例的失调。
4建议
4.1改革现有的构架体系,充分发挥特长
对目前的职称构架体系进行改革,用两条腿走路,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做到人尽其材。在原有等级制的基础上,将职称分为教研型和教练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训练型)两个系列,四个级别,见表2。教研型系列的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晋升职称主要从教学和科研成果方面考查,其它条件与原评价体系基本相同。教练型系列的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运动训练工作,晋升职称主要从教学和竞赛成绩方面考查,其它条件与原评价体系基本相同。每個系列中同级别教师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享受相同的待遇,只是工作分工不同,便于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利于促进新时期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4.2调整评价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调整现行的评价体系,对原评价体系中有利于体育师资队伍良性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有利于体育教师积极性调动的方面继续保留发扬。对原评价体系中的学历、外语条件应淡化,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对科研成果条件应结合教练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因人而异严格要求。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教学质量评估连续不合格的应延迟申报。丰富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结合新的构架体系制定对教练型教师的职称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参照我国现行教练员等级评审体系,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应注意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训练为依据,成绩为准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保护好高校优秀教练员这笔宝贵的资源。在完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多采用量化的方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保证各级职称教师教学、科研、训练工作的长期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杜绝为评职称而搞科研、写论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4.3重树信心,开拓创新
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体育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阐明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体育学也已经发展成为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法学、产业学、新闻学等多门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一门交叉综合性学科。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不应怨天尤人,而应树立自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的脚步,大胆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新时期高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