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2015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可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3.09%,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7.62%,心理比较健康者占49.29%。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好于女生,理工科学生好于文科生,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健康UPI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c)-0162-03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自杀、犯罪、退学、休学等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教育部明确规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一年级是大学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不少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难以适应,容易产生焦虑、郁闷、悲伤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格、性格及积压的不良情绪和问题对大一新生未来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预见作用。因此,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了解,掌握新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并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安阳工学院2015级新生,共回收有效问卷4155份,其中男生2188人(52.7%),女生1967人(47.3%),理工科学生2813人(67.7%),文科生1342人(32.3%),城市学生984人(23.7%),农村学生3171人(76.3%)。
1.2方法
(1)工具。
使用针对大学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UPI共包含64个题目,前60题为症状题,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其中5、20、35、50四题为测伪题目,不计分,另外,还有四题为关键症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别是第8题: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第16题:常常失眠;第25题:想轻生;第26题: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最后四题为附加题,主要用来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题目做出肯定选择记1分,否定选择记0分,最后将56个症状题得分相加求总和,该量表最高分为56分,最低为0分。
该量表有三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第一类(可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者):①总分在25分及以上者;②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④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第二类(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者):①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②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归为第三类,即身心比较健康者。
(2)施测过程:新生入学军训后的一个月内完成测试,学生登录校心理中心网页的心理测评软件作答。
(3)统计方法:使用Excel软件和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一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如表1所示,按照第一类筛选标准,即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者共有544人,检出率为13.09%,男生302人,女生242人,其中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有82人,占学生总数的2%。按照第二类筛选标准,即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者共有1563人,检出率为37.62%,其中男生822人,女生741人。其余为第三类学生,即身心比较健康者,共有2048人,占总数的49.29%。大一新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者共有2107人,检出率为50.71%。
2.2选择率位居前十位的UPI项目
为进一步了解困扰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对56个症状项目的选择率进行排序,排在前十位的项目及其各自选择率见表2,可以看出,排在前十位的项目选择率都超过了35%。
2.3不同性别大一新生UPI得分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大一新生在UPI总分以及四个关键项目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关键项目16题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3.304,P<0.05),UPI总分上女生也显著高于男生(t=-4.460,P<0.001),在其他三个关键项目上美没有性别差异。(如表3)
2.4不同专业大一新生UPI得分比较
由表4可知,在UPI总分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t=-3.081,P<0.05),在四个关键项目上,文科和理工科没有明显差异。
2.5不同地区大一新生UPI得分比较
表5显示,农村地区学生在UPI总分上明显高于城市学生(t=-2.713,P<0.05),在四个关键项目上,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均没有显著差异。
3分析讨论
3.12015级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此次调查表明,该校2015级新生中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第一类学生占13.09%,其中想轻生者占2%,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第二类占37.62%,没有心理问题的第三类学生占全体新生的49.29%。杨子珺对09级新生的调查结果3类学生的筛选率分别为13.68%、34.09%和52.23%,想轻生者为2.13%[1]。冯俊、尚金梅对2004—2007级连续4年大学新生进行UPI调查,第一类学生占总人数14.1%,有自杀意念学生在3%左右[2],此次调查与其他学者的结果较为接近。但与其他结果相比,该次调查第二类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而第三类比较健康的学生不足50%,比例相对较低。刘淳松、陈正对2005级新生的调查中第二类、第三类学生比例分别为21.81%、57.19%[3],武有水、盛真的研究中,第二类、第三类学生分别为25.39%,62.44%[4],说明该校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相对较多,该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2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讨
大学新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临着独立成长的考验,凡事都需要自己多加操心,独立解决,可能是造成新生爱操心、对任何事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的原因。大一新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自我意识也在快速发展,其自身生理、心理的成长变化使得新生比较在意人际关系,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也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和重视,尤其在意与异性同学的相处,这可能导致很多学生选择对脏很在乎,在乎别人的视线,总注意周围人的原因。大学校园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手机、电脑的广泛使用,除学习外其他事情增多,容易造成新生思想不集中。而与其他同学相比,在成绩、特长、家庭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失去了优势,加之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担忧可能使不少新生失去自信,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而以往生活中,凡事由父母做主和解决,较少经受挫折和考验可能是新生缺乏决断能力、缺乏耐力的原因。总体来讲,此次调查中,选择率排在前十位的项目与杨子珺的研究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同时,通过与他人比较,杨子珺也认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不良的主要因素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和意志问题、自信心缺乏已成为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该研究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3.3性别、专业、地区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此次调查中,在四个关键项目得分上,只有第16题(常常失眠)一项,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专业和不同地区均不存在关键项目上的显著差异。而对于UPI总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文科生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农村地区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从总体来看,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理工科学生好于文科学生,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与男生相比,女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心思缜密、情绪敏感复杂、依赖性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可能是导致男生心理健康整体上好于女生以及女生更容易失眠的原因。理工科学生心理状况好于文科生可能是由于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理工科比文科好就业的认知倾向。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本身可能比较重视理工科类建设,而文科类则实力相对较差,导致工科院校的文科生自信心下降。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可能是因为无论在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还是在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环境等方面,农村学生都处于略势,同时农村学生可能背负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4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4.1建立心理档案,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
新生入学后应及时进行心理普测,为每个新生建立心理档案,以便了解和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筛选出来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逐个约谈,根据情况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并给予持续关注。对于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可对其进行分类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助,共同探索和解决遇到的共性问题,增强其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超过一半的新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针对新生普遍遇到的适应问题,学习、恋爱、生涯规划等发展性问题以及情绪情感等问题,设计相应的专题。在授课形式上,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意体验式教学,如:案例分析、心理游戏、心理测验、角色扮演、自画像等,使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调节技能的同时,产生心灵共鸣,培养阳光心态。
4.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新生快速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发展人际关系、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良好平台。学校应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体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鼓励新生积极参加,让其在活动中放松心情,调节状态,在活动中积极展现自我,提升自我价值感,在活动中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杨子珺,张婷婷.大学新生心理健康UPI调查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1):56-59.
[2] 冯俊,尚金梅.4年大学新生的UPI人格测评结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14-18.
[3] 刘淳松,陈正.理工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530.
[4] 武有水,盛真.某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24-225.
作者;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