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保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JXJG-14-17-10),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8891209)
摘要:在教育部全面推行“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传统的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离社会的发展需求渐远,因此本文所研究的IT“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着力培养一批具备“高端、应用、国际化”显著特征的IT专业人才。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总体上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重点分析经济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高素质IT人才在能力素质上的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资源禀赋与资源约束、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等,演绎推理出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并通过TOPCARES-CDIO循环进行修订与完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IT“卓越工程师”;TOPCARES-CDIO;培养标准
引言
CDIO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国家的大学加入到CDIO合作计划中,共同继续开发和完善CDIO。2003年起,企业家周立功发起了3+1教育模式,江西理工大学率先开展了这一CDIO性质的教学模式,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继承CDIO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和IT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针对学院IT专业的设置情况,对CDIO能力培养大纲做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构建了具有IT特色的TOPCARESCDIO“八大能力”指标体系。“TOPCARES”的每一个字母代表一种能力,分别是: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个人职业能力)、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沟通能力与团队工作)、Attitude and manner(态度与习惯)、Responsibility(责任感)、Ethical values(价值观)、Social contribution byapplication practice(应用创造社会价值)。
培养健全人格、个性突出、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工程素质高,具有宽厚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以及一定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系统、扎实的信息学科和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学科形态、典型方法、核心知识以及学科基本工作流程方式,能在计算机软/硬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软/硬件产品研发以及信息工程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未来卓越IT工程师。
1、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思路
在总结多年来构建IT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东软学院依据培养应用型IT人才“TOPCARES-CDIO”八大能力指标,制定了T-C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理论学期课程T-C项目实训体系和的实践学期T-C项目实训体系,形成了以项目实训为手段,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大学全程的T-C项目实训体系,全面实施了T-C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东软学院特色的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是培养IT“卓越工程师”,创建高水平IT应用型工程教育的成功范例,在TOPCARES-CDIO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地方化优化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思路,创建“夯实基础、能力导向、创新机制、校企联动、国际合作、个性培养、拔尖示范”的IT“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⑴ 夯实基础。强化基础,拓宽知识,关注学生发展潜力,使学生在知识系统、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方面达到高水平大学的高水准。
⑵ 能力导向。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鼓励和吸引高素质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国际视野、主动实践、追求创新”的自觉性,开展“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实际、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努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⑶ 创新机制。创立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实行个性化培养计划,特别是要切实推进学分制、双导师制,建立基于能力为导向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校企战略联盟。
⑷ 校企联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选拔,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企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内容、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参与企业工程研发或兼职上岗;明确多导师制,构建进入计算机技术前沿的人才“知识系统、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培养模式。
⑸ 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中外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
⑹ 个性培养。根据学生特质,多样发展,可以对学生量身订制或由学生自主设计,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学习实践要求。
⑺ 拔尖示范。探索“开放式”办学的思路,以点带面,通过拔尖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其它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2、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总体上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重点分析经济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高素质IT人才在能力素质上的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资源禀赋与资源约束、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等,演绎推理出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并通过TOPCARES-CDIO循环进行修订与完善。
⑴ 借鉴并改进TOPCARES-CDIO培养模式
借鉴TOPCARES-CDIO的培养模式,根据高校和地方特点,构建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由于IT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培养模式就必须结合具体的IT项目工程和项目实践。根据TOPCARES-CDIO的标准,在教学大纲制定上要基于实际的项目工程需求分析,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培养目标必须分析当前和未来IT企业对人才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在制定IT“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把一课程的开设都要与项目工程的全过程紧密结合。
⑵ 构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IT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制定IT“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理论、实践、创新、素养紧密结合,以IT“大工程观”为指导,借鉴现有IT工程教育的成功案例,根据地方院校特点,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技能基础课程、思想教育课、实践和创新教育课程构成的“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施“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当前和未来IT工程领域提供优秀人才。
⑶ 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训相结合
企业和学校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于“商业创新+技术驱动”的模式,共同推进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并共同开拓市场,针对高校、企业开展大学生、企业员工及管理者的IT工程师方面的培训及相关咨询服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在工作中参与IT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开发,或提出工程项目推进中的优化方案,并参与设计、开发、检测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评价,具有独特判断力和创意,提出独立技术见解,培养现代IT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创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3、IT“卓越工程师” 培养方案
通过参与实践课程、企业工程项目和各类交流项目,培养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掌握各种编程软件、控制、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能在IT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能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
⑴ 组建IT“卓越工程师”实验班
组建IT“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在大一新生第一学年结束后组建实验班,采用自愿申请原则,通过综合测试进行择优录用,在开班后进行动态淘汰和退出自愿的原则。在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将会高于普遍性要求,实行动态淘汰,为学生持续不断的进步提供压力。
⑵ IT“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教学及其日常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2+1+1”三段式培养模式,以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为原则,将工程项目案例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三级导师制,分别由基础普及、专项提高、企业实训的教师和工程师担任,实行联合交叉指导。企业导师不仅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还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指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结合,把企业具体要求提前传送给学生。校方导师主要是指导学生的理论知识、态度与习惯、价值观、毕业设计、培养计划等。
⑶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
通过构建以IT专业工程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IT工程项目开展项目实践教学、编著适应项目实践教学模块化教学需要的特色系列教材、深化校企专业教育合作、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连贯合作,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途径,培养IT企业真正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IT“卓越工程师”,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共同构成IT“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专业能力,为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并重。
4、小结
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IT工程为背景,以IT工程项目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项目意识、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IT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在IT工程领域,从事IT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特点,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在IT工程领域和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涂振宇.CDIO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59-62.
[2]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5-79.
[3] 吕迎春.论工程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3):22-25.
[4] 钱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四个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88-91.
作者简介:
杨茂保,讲师,硕士,九江学院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