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坚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小学,224005)
习作是学生表情达意、辨理论由的生命活动。然而,不少学生习作时缺少素材和灵感,我以为,这是缺乏体验所致。基于这一认知,五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中,我整合了3次习作任务——习作2的“写小动物观察日记”,习作3的“观察、描写树叶”和习作6的“观察图片想象、编写小故事”,将几节习作课内容,融入学生两个多月的学习生活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这3次习作任务虽被整合为一体,但仍是3次习作,只是观察、思考被置于不同的坡度上。学生获得了真实的观察体验和深入的思考体验,习作表达自然水到渠成。
一是潜入生活,丰富观察体验。
观察是获得体验的第一步,学生的生活就是观察的“实验园地”。将习作主题分解为几个训练点,均衡地散布于学生生活的合适角落,有助于学生有侧重地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芽。
生小乌龟!
师你更喜欢哪一种?……选择你喜欢的做一个有趣的“观察实验”——请查询资料或者询问家长,了解黄豆芽的培植技术,自己也培植一小盆。注意:盆不要太大,因为后期要带到学校。——这是实验1。培植过程中,每天都要观察自己的小黄豆,一定要做好记录。
师假如你喜欢动物,就来查询一下动物养殖资料。让爸妈给自己买几只小乌龟或小金鱼,放置于方便携带的容器中喂养、观察。——这是实验2。同样,要把你的观察记录下来,讲给大家听。
儿童都有一颗旺盛的好奇心,而他们好奇的对象又不尽相同,将“实验园地”的覆盖面拓宽,能够让更多的儿童进入自己最爱的园地。而且,一个儿童一双眼睛,五个儿童就能同时打开好奇心灵的十个小窗口,道道光芒交汇,将会照亮求知之心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我会调动学生将几个芽盆聚放一桌、几只鱼(龟)同聚一“池”。
二是细致探究,拓展思考体验。
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随后的交流,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生我的小黄豆已经发芽了,不过还是紧紧贴靠在黄豆妈妈的身边,不肯离开,为什么呢?
生我们3个人的小乌龟在盆中竞赛,我的“盛盛”后来居上得了第一,它追赶的艰辛让我感动,令人佩服。
生我的小金鱼为什么会吃石子呢?
……
选材的自由,让学生对“宠物”的每一点改变都观察得细致精心;感官的自由,让学生触碰到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语言的自由,让学生表达着真切的童真……交流过程中,我听到了黄豆的呼吸,望见了乌龟的“蛇颈”;同时,又被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问得哑口无言,被一个又一个的“小老师”惊得目瞪口呆。应该说,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激发了学生彼此的思维灵感与创造潜能。
整个过程中,教师每时每刻都注意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与学生共同探究、交流的“儿童”,又是引领探究、启迪习作的“导师”,不断将学生的交流引向更深层次的探究目标,促进探究与习作的迁移:
师细心观察,探究小黄豆是怎样一点一点离开“妈妈”身体的。
(学生深入探究。)
师小乌龟用力追赶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在动?怎样动?
(学生交流。)
师小金鱼在什么时候吃石子?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讲述得也很生动。从不同小朋友的描述中,我见到了不同模样的金鱼。也许是因为小金鱼长得确实不一样,也许是因为你们的观察角度不同,也许是因为你们的描述方法不同……原因很多,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倾听、比较一下,对比中,你们会获得新的表达技巧。
(学生对比。)
师刚才我抽读了几位同学的“观察记录”,每句都写得很生动,但是放在一起却感到有点“没头绪”。现在,请交换读、改一下,及时发现、改正不足才能不断提高。
……
师今天我们刚刚学过一篇生动的童话,你们能为自己的“宠物”也写一篇生动的童话吗?自己完全可以成为故事中的“配角”。试试看,注意童话的拟人性、寓言性,可以仿照课文、读物等。
师展开你的想象,模仿课本画出你的“画中画”。
……
最后,学生整理观察日记,梳理思考所得,组合成一篇完整有序的习作,并交换批改。教师提示组合、修改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方面:观察点集中有序;适时加入合理的想象描写……如此,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言语互动、在一遍又一遍的遣词炼句中,习作表达渐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