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诗句,感受语言——课前语文
(课前,师板书:诗以言志,歌以咏怀。)
(指名两位学生读)
师:听出区别在哪里了吗?你们认同哪一种?
生:第一种读法比较顺。因为这句话说了两样东西,一是诗,一是歌。
师:你看,大致弄明白就不会读错了,真好。
二、 问预习,走向学习——揭示课题
师:课前你们是怎么预习的?
生:把课文读熟,参考工具书,看注释,理解意思。
师: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意思。这堂课我们也要用到这个方法。
(师板书“弦”,板画古琴,带领学生学习“弦”字,认识古琴。)
师:(板书“绝”)什么是绝弦?
生:把琴弦给弄断了,从此再也不弹琴。
师:对。“绝弦”代表从此不再弹琴了。像这样的用法,在咱们的语言当中还有很多。比如“挂靴”,指的是什么呢?
生:足球运动员退役以后不再踢球,叫挂靴。
师:如果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作,再也不画画了,叫什么?
生:绝笔。(生哄笑)
师:不对的,人死之前留下的最后作品才叫绝笔。再也不写作,再也不画画,叫封笔。这就是文化呀。
三、读古文,字正腔圆——走近文本
师:默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先圈出来,等一会儿我们看看怎么学能把它学懂。
(生默读、圈画。)
师:谁来试试读课文?听你的朗读,我能猜出你大致懂了多少。
(指名三位学生读)
师:非常棒,看来你们基本读懂了。听老师读一遍,或许对你们理解还有所帮助。(范读全文)
师:老师读的跟你们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停顿和我们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
生:都是子期在感叹。
师:对,是感叹、赞扬,还有点激动。所以读到这个地方时,你的语气要有所变化。自己再读一读。我相信大家都能读得不错。
(生自由读)
(师挂出一幅书法作品《伯牙绝弦》)
师: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而且也不是从左往右横着写的,而是竖着从右往左写。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书法,看看你们会不会读。
(生练读全文,师指名读。)
师:其实老师听她读第一句,就知道她大致能够读下来,人物出场的时候这句就读得很好。
(师再请两生读,并适当指导。)
四、讲故事,走进经典——学习表达
师:跟大家交流一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生:“善哉”的意思我读懂了,表示赞叹。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善”,读懂了吗?
生:“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喜欢”的意思。
生:我觉得“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擅长鼓琴,“钟子期善听”是指子期很善于听伯牙鼓琴要表达的意思。
师: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们自己“蒙”懂的?(生举手)我来检验一下,看是不是真懂了。用我们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行吗?
(师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擅长鼓琴,而钟子期很擅长听伯牙弹琴。
师:意思全对,但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讲得要稍微有吸引力一点。再给你一次机会。
生:伯牙弹琴技术高超,是一个弹琴大师。子期很会听琴,是音乐欣赏高手。
生:伯牙非常热爱弹琴,所以他弹琴弹得非常好……
师:说得多好。我们要学会变一种方式,别那么老老实实地去翻译它。
(师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这一句讲的是伯牙弹的琴声,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琴声中的含义。
师:哪一个字表示他听懂了“含义”,你知道吗?
生:“志在高山”当中的“志”。
师:“志”,心字底,在《说文解字》里说“志从心,意也”。
生:哦,这个“志”就是“心里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就说,弹得真好,我听得就像看到了泰山。
师:子期明明听到的是琴声,怎么就像看到了泰山?
生:弹得真好,从琴声中,我感觉到你胸怀大志的情怀。
师:对,从琴声里面感觉到胸怀大志,这个“大志”像泰山一样……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就说弹得真好,我听到你的琴声,我从你的琴声中听出了你胸怀大志,仿佛泰山一样高大、巍峨、雄伟。
师:终于把它讲明白了,我们再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哇,听着琴声,我就好像感受到你的情怀像滔滔不绝的江河。”
师:对。不过这个“江河”可不能就这么解释成江河,在古人的文章当中,“江河”是特指的,指长江和黄河。志向远大,像长江黄河一样,是最伟大的两条江河。刚才为什么讲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我们把它连起来读,我是伯牙,你们是子期。
(师生共读)
(师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读)
师:“得”字是什么意思?给“得”组个词。我们平时看了书以后有什么?
生:有“心得”。
师:这个“得”是什么意思呢?
生:领悟、领会、体会的意思……
师:体会到了什么?
生:伯牙琴声里的意思。 师:对,就是体会到“志在高山”的“志”,“伯牙所念”的“念”。
生:老师,我知道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听伯牙弹的琴声就能知道”。
师:“得”是知道,对不对,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也知道。但你还有一个意思没讲全,有一个字很关键,谁给他补充补充?
生:(脱口而出)必,一定。
师:“必得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定知道。
师:这才叫知音。好,最后一句。
(师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听出他琴声中所包含的意义,就从此不再弹琴。
师:刚才这五句的意思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但是老师感觉听起来很吃力,干巴巴的。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如果都像你们这么讲,有人爱听吗?(生摇头)没有人爱听吧?所以我们在讲的时候还要注意方法。单元学习提示里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发挥联想和想象。
师:哪些地方可以发挥想象,哪些地方能给人联想,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把它讲好。
(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分享。)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讲的这五句话。第一句是干什么的?(生:介绍人物的。)中间三句呢?(生:讲弹琴听琴的。)最后第五句呢?(生:故事的结果。)
(生齐背)
师:真棒!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知音的故事。什么叫知音,心里所念,人家是必得之。当知音失去以后,会让你感觉非常痛苦。所以,伯牙才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关于子期和伯牙这对知音,有这么一首诗,老师把它抄下来,送给大家做个纪念。
师:(出示书法作品,诵)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下课。
【评析】
回归本质 直抵学习
听过不少教师上《伯牙绝弦》,但徐俊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坚持——回归教学本质,直抵学生学习。
一、让学生本分地学
学习是相对独立而极富个性的思维活动。学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反复体味,仔细鉴别,方能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语文教学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老老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练,引导他们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从《伯牙绝弦》一课不难看出,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务实的学习状态。课前,教师出示“诗以言志,歌以咏怀”,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把握语感,潜移默化地掌握古诗文学习的基本要领;课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提炼出“把课文读熟”“参考工具书、看注释理解意思,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意思”等古诗文学习的具体方法;课中,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圈画、思考,用所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学所得表达出来;结课,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借助这种关系记忆、背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不到环环相扣、密不透风的设计,也看不到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学生。徐俊老师所呈现的“说感受、说方法、说故事、背古文”的教学板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心读书、潜心思考、悉心体悟、尽心表达。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学习活动为线索而展开的,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位置。
二、让学生灵活地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将学习所得灵活地加以迁移和运用。学习语言文字重在运用,贵在实践。只有在具体的、多样化的语言环境中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徐俊老师显然意识到语用的重要性。在教学“善哉”一词时,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而后,让学生找到“善听,善鼓琴”等词语(组),通过比较,发现“善”在新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和用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词语辨析的能力。在教学“钟子期必得之”的“得”字时,徐老师先让学生用“得”组词,再与课文中的“得之”作比较,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语境,理解词语在陌生语境中的意思。这些设计,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或新近掌握的技能,运用于新的、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绝弦”一词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借助板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当学生明白词义后,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深化为“像这样的用法,在咱们的语言当中还有很多,比如‘挂靴’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言环境,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调动起他们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借助学习经验,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学习迁移,回答水到渠成。值得肯定的是,徐老师依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转换语境:“如果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作,再也不画画了,叫什么?”这个问题从逆向角度提出,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师生交流,学生经历了从“绝笔”到“封笔”的纠错过程,同样实现了认知转换与能力提升。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徐俊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加强了语言实践和运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灵活性,较好地实现了从教到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让学生智慧地学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能力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原地踏步”,而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浸润涵泳和实践运用,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要通过激发并形成学生处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来创造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经历思维困顿、愤悱启发、豁然开朗的过程,来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向前发展。徐俊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关注到了这一点,使得学生的学习富有智慧。
1.比较着学。教学中,徐老师多次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式学习。如,出示书法作品条幅,与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断句才能帮助人们理解古文意思;请两位学生读“诗以言志,歌以咏怀”句,比较两人朗读时停顿方式的不同,使学生体会语感在古诗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师生分别朗读全文,比较朗读时词语重音的不同,引导学生体味重点词所蕴含的惺惺相惜、知音情深的丰厚内涵……通过比较,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实现了内化与感悟,学得主动、有效。
2.递进式学。讲故事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当然,讲故事不是目的,借此让学生充分经历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才是教师的良苦用心。围绕“讲故事”,徐俊老师设置了三级学习阶梯:当学生自学课文后,徐老师创设第一级阶梯,“检验一下,看是不是真懂了。用我们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借讲故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大意。接着,他创设第二级阶梯,“意思全对,但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讲得稍微有吸引力一点”,此时,要求提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讲好故事。而后,徐老师又创设第三级阶梯,“……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但是老师感觉听起来很吃力,干巴巴的”“单元学习提示里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发挥联想和想象……”这里,徐老师提出了语言学习的要求,即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讲好故事,显然要求更高了。从能大致讲故事,到讲得吸引人一些,直至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讲好故事,教学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经历了“跳一跳摘桃子”式的能力挑战。
回归教学本质,直抵学生学习,尽管起点和终点都指向学生,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引导、点拨、激活不可或缺。徐俊老师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本分地学,灵活地学,智慧地学,在支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彰显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浙江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