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角色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 为推而已矣!”可见前辈们对历史的重视。历史,它连接着过去,揭示着未来,为改变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效益不高的现状,实施有效教学是一种最佳策略。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应当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历史学科的主人,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渠道。历史的作用很大,特别是在新课改下,怎样教好历史,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教师长期的钻研和思索。
1 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1]在新课改的时期下,教师应当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采取“人人都上,课课到位”的上课责任制,教学内容分配到人,全班共成立4个“历史教研组”。“教研组”职责是课前互相商讨教法、操作程序、反馈群众学生的意见;课后评价上课效果,及时总结。每个主持教学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要写一篇500~1000字的教学札记。教师在全过程充当资料员,提供材料、教参,适时参与指导一定的教法。如果学生选择的教法优于教师的指导教法,教师应充分让学生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疑难复杂问题,教师应作专题补充。这种让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先生制”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了他们自身的特征。在知识的重组和交流中,学生改造着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同时学会了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重组,提高了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构建了一个有序、开放、灵活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
2 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历史人物角色,体验历史情境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扮演角色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注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如我执教的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人,使学生仿佛回到一千多年的历史情境,整堂课教学分成三幕:第一幕——吐蕃使者求婚;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入吐蕃;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三大幕对比鲜明,重点突出。每一幕都有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最后还有学生评委当堂评分和点评,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以及团体奖。角色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3 让学生充当历史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新闻记者”角色
让学生充当历史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新闻记者”角色,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述高三历史隋唐文化,介绍著名唐朝大诗人李白时,设计了“李太白与马鞍山、当涂”的活动课。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白有关的资料,并进一步设计问题:“李白诗人的遗迹对马鞍山、当涂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些扮演社会生活“新闻记者”角色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对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2]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应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授知识,授之以法。”既要管教,更要管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总结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和知识结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新时期下,教师应该转换好角色,做一个“懒”老师,让学生为我“上课”。
参考文献:
[1]廖芳,钟晴伟.“概论”课实践教学教师素质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4(01)
[2]肖凯文,刘树林.关于增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效的督导报告[J]. 教师. 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