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党的群众工作探析——基于社会变迁的视角

  • 投稿Miss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716次
  • 评分4
  • 41
  • 0

廖文

摘要: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方针,在和谐社会建设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专业社会工作与党的群众工作在核心价值上具有一致性。站在社会变迁的角度,党的群众工作因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流动加快和社会冲突加剧等而弱化或者说欠适应,均要求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党的群众工作。社会阶层分化要求引入社会工作把群众工作的对象从工人、农民调整为更广大的社会弱势阶层;社会流动加快要求引入社会工作把群众工作方法从教育动员群众调整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社会冲突加剧要求引入社会工作把群众工作目标从强调政治目的调整为注重群众实际利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专业社会工作 党的群众工作 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 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1-0053-06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5.01.00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湖南社区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YBB022)。

廖文,博士,长沙民政学院讲师(长沙 410000)。

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政治传统,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历史实践证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都与党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分不开。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创新与继续发展的。社会变迁特别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有社会结的相对均衡被打破,社会阶层、社会组织的变动与重组,表现出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社会心理紧张及多元文化的冲突等。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来看,党的群众工作作为统摄社会信念和信仰等“社会共同意识”的工作方法,其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工作方法等都需要适应社会变迁而转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理论探索始终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为中心。从任务理论系统形成来看,群众工作理论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革命时期理论,到“领导群众、依靠群众”的建设初期理论,再发展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现代化建设时期理论;相应地,群众工作实践方法也从革命时期的“发动”模式,到建设初期的“运动”模式,而当前现代化建设时期则应是“服务”模式。从现实角度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正经历着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与重组、社会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党的群众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曾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这就要求把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如何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环境,不断发展和充实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就成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2011年11月中央组织部等18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将以服务为导向的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党的群众工作,既是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的重要创新,也为解决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专业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核心价值一致性

群众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社会变迁的推动使其发生结构性变革,其中首要的变革维度就是价值维度。价值建构在社会变迁的应然力量与实然力量双重力量下呈现出持续性与断裂性的特征。在价值维度上,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党的群众工作既保持群众工作的“政治理想”的持续性,又完善群众工作的世俗化功能。虽然党的群众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源自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和认知模式,但他们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都是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福祉,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专业社会工作与党的群众工作的核心价值的一致性,为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可能。

党的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形成的普遍应用的工作方法。群众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应用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群众工作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群众工作几乎深入到了与群众相关的所有领域。王思斌(2011 a)曾总结了群众工作的两个基本方向:一个是教育动员群众,另一个就是具体帮助群众解决思想上或生活上的困难。教育动员群众的工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占主要位置,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组织性。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工作,在社会建设尤其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是党的群众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福利性。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就是建立人民的政权,强调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崇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是根本利益。党的群众工作的本质目标的前提是基于一种社会认同,就是党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的发展与利益和群众的具体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使党的群众工作在政治性、组织性、社会性、福利性等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思想,无论站在目标、对象、内容还是其他角度,都充分展现了党的群众工作“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专业社会工作是起源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助人的专业和职业,其哲学原理与价值理念是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在社会工作发展初期,主要通过政府、社会慈善组织等推动各种社会救助方面的社会实践。之后逐渐发展成一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借助专业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专业教育为依托的专业化、科学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专业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关注人的认知和思维的转变,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各种手段调动社会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更加清晰地认知自我、他人及资源,以实现自助的目标(陆士桢、洪江荣,2009)。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的理性与潜能,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专业社会工作关爱他人,关注弱势群体,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显而易见的。

二、社会阶层分化要求引入社会工作,调整群众工作对象

社会行动模式总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而形成的,其中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结构)就是社会行动模式最基本的社会情境。社会变迁加速了国家权力给定的关系结构的解体,现实生活的世俗化变革通过个体与集体、政治与生活的困境展现社会的存在方式。这种困境是意识形态的应然力量与社会结构的实然力量博弈与较量的结果。应然特征与实然特征在时空维度上并存同时互斥,其结果不可能是简单的单向置换,而是较长时期的新特征的型构和旧特征的重构过程。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在实然特征上世俗化变革,而在意识形态上仍然具有政治理想的持续性。党的群众工作的变革既依赖于国家顶层设计,又要依靠群众路线的推进,破解社会阶层结构性困境需要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在理论上纳入以社会为依托学理的范畴。

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它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结构而形成的。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阶层结构来看,一般认为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阶层;同时也有学者把它划分为干部、工人、农民。从后者来分析党群关系,在当时相对简单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干部阶层中绝大多数是党员,而工人、农民阶层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党员,并且这些党员都是工人、农民阶层中的精英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党群关系就是干部和少数基层精英与广大工人、农民群众的关系。传统党群关系甚至常常等同于干群关系。传统群众工作就是基于这种简单社会关系而建立且形成固定的模式。传统群众工作往往是将党员与群众分开,以管理、教育的单向工作模式开展。干部和基层精英是管理者、教育者,广大工人、农民群众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是传统群众工作的工作对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阶层剧烈分化。陆学艺教授等将改革以来的社会分化表述为阶级、阶层的分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同时,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加(据有关统计党员数量已超过8000万),党员已分布到社会各个阶层当中,从而复杂的阶层结构致使党群关系复杂化。各阶层形成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阶层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党员与所在阶层的利益一致性,使得党员内部产生利益分化。在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阶层之间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党群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界定。

群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动员群众,具体解决群众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在社会阶层剧烈分化的形势下,相对弱势阶层中的党员由于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产生的紧张情绪难以得到消除,从而难以有效做好群众工作,甚至可能起到相反作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对象不能再简单地划定为工人、农民群众,而应是包括部分党员在内的广大的社会弱势阶层。专业社会工作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专业助人,重视正义、平等、责任等专业价值伦理。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具有灵活性、普遍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具体体现在专业社会工作常常以项目制的形式出现,可以根据需求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域建立起项目小组提供专业服务,对有困难的群众都会施以帮助而不会有任何的限制和条件,其工作对象可以涵盖所有的社会弱势群体,而不论是否为党员或是普通群众。各阶层中的党员既可以是社会工作的服务者,也可以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这样将党员融入到群众当中去,使得党员与群众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利益一致的关系,从而更加有利于群众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社会流动加快要求引入社会工作,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社会结构基本框架下人性的阐释构成群众工作的认知理论基础。以政治人性假设的逻辑,将政治属性从实存的社会结构中抽离是认知的偏离,传统群众工作延袭了家国同构的关系结构,带有浓厚的政治权力色彩和受到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权力关系的制约,正是以政治假设逻辑脱嵌于变迁后的社会结构而导致低质低效。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流动加快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领域,新领域往往是社会干预难以企及的,权力手段渗透的局限性导致了社会干预的缺失。党的群众工作系统内部需要突破权力路径依赖的惯性,重新界定因社会变迁而形成新的工作领域,并在传统领域的基础上对各子系统干预领域重新划分,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有利于填补群众工作干预的真空区,并优化群众工作整体系统。

传统群众工作的重点在于教育和动员群众,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教育性、动员性、群体性和组织性等特点(王思斌,2011a)。它是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发生剧烈的变化,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明显弱化,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实际的社会利益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在社会建设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革新,首先要从群众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即工作重点要从教育和动员群众向解决群众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方面转移。工作重点转移意味着要完善中国助人系统结构。

王思斌(2007)在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时,曾对中国内地的助人系统结构进行了描述。他认为,中国内地助人系统主要可分为民间系统和政府系统两个部分,民间系统由家庭与家族的自助性和邻里与亲友的互助性构成,并形成差序格局;政府系统由工作单位的法定福利性和政府部门的法定救助性构成,由身份隶属所决定。对于存在困难的群众来说,获得帮助的途径及优先次序由其身份所决定。全民所有制身份的人获得帮助的优先次序是工作单位——亲友——政府部门,而农村人获得帮助的优先次序则是亲友——生产组织——政府部门。

改革开放加速了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其中包括了地域横向流动和地位的垂直流动。在地域的横向流动过程中,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工等由于离开故土,政府实施援助中对身份隶属的限制,使得他们难以直接从流入地政府获得帮助,同时由于弱势群体难以在当地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资源关系网络,难以获得来自亲友、邻居等民间系统的救助从而面临生存困境。在地位的垂直流动过程中,由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资源越来越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造成大量社会成员明显向下流动,如下岗工人等,累加在本来数量较多的老人、残疾人、贫困地区的农民等弱势阶层当中,造成社会弱势阶层迅速扩大。更加庞大的困难群众,无疑加重了政府援助的压力。救助范围和力度不能满足需要,加之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化、背离群众等,都可能造成困难群众直接从政府部门获取帮助的途径受阻。对于那些拥有较少社会关系资源的困难群众,他们将很难在非政府民间系统获得帮助。

专业社会工作的灵活性和普遍性使得它可以随时随地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政府系统帮助的隶属身份限制和亲友邻里的差序格局限制。在困难群众需要时无条件地提供帮助,能够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平等社会原则。国内社会工作界的学者们曾在研究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文献中把党的群众工作归纳到社会工作的范畴,并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社会主义社会工作”、“本土性社会工作”等概念,王思斌认为中国的本土社会工作可以分为两类:普通社会工作和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王思斌,2011b)。根据这种划分,可以把中国内地助人系统中民间系统部分归纳到普通社会工作,把政府系统部分归纳为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由此可以清楚看出,中国内地助人系统结构中专业社会工作部分仍然空缺。因此,只有将专业社会工作纳入助人系统结构,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才能有效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四、社会冲突加剧要求引入社会工作,调整群众工作目标

传统群众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坚持党的领导,维护社会稳定,它带有很强的政治性。然而在经济体制剧烈转变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建设新时期,人们对政治的关注程度明显弱化,更加关心各种具体社会利益的分配。我国在改革开放中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勤劳致富先富起来,虽然对于最终实现全体人们的共同富裕有其积极意义。但由于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存在,一步领先往往导致步步领先,这导致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在当前社会加速转型期,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以及分配关系的变动引发了原有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分化产生的新的阶层结构要求打破旧的阶层利益格局,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在这种调整过程中,普通民众对一些先富起来的特殊受益阶层往往持不认同感,形成了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各阶层利益矛盾以各种社会冲突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因此,当前群众工作的目标应从过分强调政治目标转移到注重各阶层的实际利益上来,要让人们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党群关系,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专业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职业,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很强的专业精神和理念,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它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社会救助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社会福利以促进社会群体提高生活质量,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社会成员进行文化传播、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预防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专业社会工作可以避免传统群众工作过分强调政治目的,避免传统群众工作中简单的管理教育方法,而是更加重视群众的实际利益,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使人民切切实实感受到实惠。从而能有效提高工作者的公信力,促进服务者与群众的关系和谐。把专业社会工作引入新时期群众工作,群众工作的现实目标从强调政治目标转换为强调人们群众的实际利益,将使得群众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能凝聚群众,更能提高社会的向心力和整合度。

五、结语

社会学家贝克尔曾说过,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科学,为帮助人们有效增强心理及社会功能,并籍着实现社会改革以加强全体人民的福祉(曾家达,2001)。在党中央坚持群众工作路线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充分利用专业社会工作在群众工作方面的优势,完善群众工作系统结构,提高党的群众工作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沟通群众、化解矛盾(王思斌,2011a)等工作水平,改变现阶段党的群众工作弱化趋势,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和现实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也必将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变革力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邓雪琳,2009,《推进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有机结合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与水平》,《职业时空》第3期。

[2]邓聿文,2011,《近几年来群众路线弱化的原因》,《理论导报》第4期。

[3]纪德尚等,2009,《依托社会丁作创新党的群众工作》,《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第1期。

[4]卢岚,2014,《社会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双重节奏》,《理论与改革》第3期。

[5]陆士桢、洪江荣,2009,《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与党的群众工作》,《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

[6]王思斌,2011a,《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中同社会工作》第4期。

[7]王思斌,2007,《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中国社会导刊》第12期。

[8]王思斌,2011b,《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片论》,《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

[9]曾家达,2001,《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社会学研究》第1期。

编辑/杨恪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