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网络流行语现象探析

  • 投稿VVVV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091次
  • 评分4
  • 93
  • 0

朱正香

(安徽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网络流行语现象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从全球化大环境、新媒体技术和社会文化三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宣泄情绪、折射社会民情生态、对传统语言的创新等积极社会表征意义以及网络流行语流变成网民们短暂狂欢的语言盛宴等负面效应,以期形成对网络流行语发展的正确认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负面效应;社会表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18-02

随着新媒体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新颖独特的网络热语不断兴起,成为当下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与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语言现象,反映出丰富的社会变迁、最新的社会发展及其相应的大众情绪。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基本动因

语言恰如一面明镜,体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流行语作为语言的典型代表,更是当时社会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1]。它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动因。

第一,全球化为网络流行语出现提供了大环境。如今,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加上港澳台的影响,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与活跃。同时,社会转型期,社会多元矛盾交汇,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尤为激烈,势必会引起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的变化。正如美国学者赖特提出的“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2]。

第二,互联网为网络流行语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平台。据2013年发布的《崛起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2013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5.64亿,手机用户突破11亿户,平均每10人拥有8部手机,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3]。互联网技术衍生出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与虚拟性,使其语言表达具有简洁、灵活、诙谐性与口语化等特征,使公众随时随地参与到互联网中表达思想传播观点,自然更容易促进流行词句的出现和传播。

第三,社会热点事件催生新的舆论标志性语言。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很多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关乎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事件,它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网络热词“地产腐败”产生的背后的热点事件是2013年至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前三轮巡视的2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发现了房地产业腐败问题。

近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民意的作用,人们高涨的参政议政的热情也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在新媒体关于热点事件的讨论中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反映出网民的观点和看法,且容易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共鸣。

二、流行语积极的社会表征意义

第一,宣泄情绪,自我解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愉快的大众文化,契合了大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给人们提供了理论和精神安慰。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面对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存在的某种矛盾和无序状态,公众迫切需要娱乐消遣这道“减压阀”。网络流行语运用夸张、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出网民调侃、发泄、批判等内涵复杂的大众情绪,减轻和缓解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引起网民共鸣,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同时,网络流行语简练浓缩的表达方式便于扩散与记忆,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事件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客观上也帮助人们应对信息超载的环境。

第二,网络流行语是折射社会民情生态的一面镜子。“语言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的凝固剂。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也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一道防线。一种语言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话语权和文化权的增强。”[4]如今,互联网为人们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空间,使得话语权由传统媒体向大众回归,推动了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大多数流行语都是对丰富具体的事物极度浓缩的特殊表达,传达出网民的心声,折射当今社会的民情生态。如2014年的网络热词“月欠族”指没到月底就把钱全花光并透支消费的一个族群。“尚未脱离啃老族,昂首踏入月欠党”成为80、90后职场新人的真实写照。“老啃族”,指第一代走出农村的80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工作在城市,不仅要负担自身的生活压力,还得要负担依然生活在农村的父辈们的生活。这些凝练的流行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民意和情绪,也凸显出当前我国严重的城乡、群体间的贫富差距问题。

第三,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的创新。语言虽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在与外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吐故纳新,以一种开放变通的姿态不断更新和丰富着自己的语料库。网络流行语以一种“叛逆”的形式对中国传统语言进行创新,这种“叛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以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二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构成网络新词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利用仿拟、比喻、谐音、拟人手法构成新词。”[5]

2014年娱乐媒体爆出文章与姚笛婚外情事件,马伊琍发表“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微博回应此事,“马伊琍体”迅速走红,引来网友纷纷对其模仿改造,如体育迷说:赢球虽易,连胜不易,且行且珍惜。白领说:生存容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马伊琍体”迅速走红表现出网民面对生活压力的自我戏谑和调侃。2014年网络热词“马上体”,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生肖形象和汉语谐音的祝福方式。大家纷纷用“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等图画,诙谐地表达心中的愿望。

文化总是处在生成的过程中,永远不会完成。网络流行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为传统语言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资源,使文本中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和日常交流中的词语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并最终实现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从彼此疏离走向互补和合流。

三、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负面效应

首先,网络流行语流变成网民们短暂狂欢的语言盛宴。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的创作中,尤其是青年人,他们思想活跃,崇尚新事物,关注社会公共事件,积极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但流行语诞生和衰变的速度都很快,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固定下来长期被大众使用,而且不少网络词语已经脱离了原有的语言意义和使用语境,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障碍。据2014年6月25日《东南快报》报道,南京大学某大学生创作了“节操词典”漫画,对“旧词新解”,譬如,将“优剩劣太”解释为“优秀的女生被剩下了,普通的女生成了别人的太太”;将“点头之交”改为“点赞之交”,喻意“两个人没什么交集,但是会在网络上互相点赞”;将“单身贵族”改为“单肾贵族”,以讽刺那些为购买苹果手机而去卖肾的人等等。这些通过移花接木或巧用谐音的方式创作出的狂欢语言,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其频繁使用会影响语言的规范,造成网络杂语狂欢的欢闹场景,不利于保持语言符号的原生态。

其次,网络流行语对传统媒体语言应用的冲击。如今是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年代,为了应对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传统媒体在语言风格上不断推陈出新,常常引用网络流行语丰富新闻报道,达到激发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的目的。传统媒体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媒介融合的一种表现。但不少网络流行语缺乏严肃性和严谨性,如果传统媒体随意套用、滥用,不但达不到效果,甚至造成媒介语言的失范行为。2014年的网络热词“棒棒军”指对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称呼。他们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沿街游荡揽活。他们生活困难,有的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劳动力年龄范畴,却还得卖力养老。如果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这样的措辞与表达,是一种语言暴力行为,不仅会导致媒介语言歧视,给他人造成了心理感官伤害,同时也给文字符号正确的语义使用和传播语境均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媒介不仅是推广使用标准语言的示范窗口,也是人们学习规范语言的最重要途径。媒体要慎重使用网络流行语,诚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普通话推广处处长袁钟瑞所言:“网络语汇更多的是网民在调侃中创造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词汇只能在网上流行,充其量就是网友圈子里的人能明白,如果把这样的词汇用于主流传统媒体,会显得很不郑重。”[6]否则,网络流行语言势必会像“决堤的洪水冲击着语言规范的堤”,导致汉语的规范性、纯洁性和神圣性荡然无存。

再次,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滥用性,给标准语言正确的抒写、推广和使用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有数据表明,在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热门网络流行语,在实践中引用频率仍然很低。合乎规范的汉语和语法依然是网民的主要语言表达手段。但是,我国网民基数大,“截至2013年12月,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较高水平,未来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2013年,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1.9%,相比2012年有所上升,保持增长趋势,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7]如果长期使用不符合语法逻辑、语用规则和法律规范的流行语,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语言污染,影响到语言的纯净度,其结果是“使明快、清新、纯洁、健康的语言变得艰涩、累赘、空虚和肮脏,影响到语言的正常交际功能,损害了语言的内质和肌体,并由此而使语言所承载的文化遭受污染和损害。相对于自然环境污染而言,它是一种社会环境污染、隐性污染”[8]。

四、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语言也在不断演进其自身,以便它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语言的演进具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是从简单到复杂,二是从无序到系统化,三是逐步被融入多种文化元素。”[9]笔者认为其负面影响不足以让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抱持简单的道德恐慌态度。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和语言发展规律的,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既成语言事实。对于目前其存在的不足, 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否定,更重要的是应当规范和引导它做得更好。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力度和对网络流行语自身的规范和管理。其次,加强舆论引导,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使网络传播行为更加规范和有序。最后,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进行网络语言道德教育。总之,那些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符合中华名族审美心理的词语,才会长久地流传下去,而没有生命力的词语,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日久自会被淘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徐晨.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嬗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

〔2〕Bright, W. Sociolingu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UCLA sociolinguistics conference [M]. The Hague: Mouton,1966.

〔3〕2013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DB].中商情报网,2013-5-27.

〔4〕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85.

〔5〕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51.

〔6〕谢文英.网络词汇:媒体一要慎用二要注释[N].检察日报,2005-9-26.

〔7〕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1月发布的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刘宝俊.社会转型时期的语言污染和文化暴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5(4).

〔9〕刘海明,王欢妮.灾难报道伦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0.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