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辛弃疾的悲剧性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59次
  • 评分4
  • 12
  • 0

刘晓慧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伟大的抗金英雄,一生力主恢复中原,一腔热血都奉献给了北伐事业,可在有生之年却仕途坎坷,充满了悲剧色彩。本文从民生、仕途、知己、北伐之愁四方面论述了辛弃疾的悲剧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辛弃疾;愁;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56-03

辛弃疾,一位智勇双全的爱国抗金将领,词坛上的佼佼者。有人称他是集英雄与诗人于一身的豪杰,堪与一代枭雄曹操相提并论。但在辛弃疾的一生中却充满了悲剧色彩,有着太多的曲折和愁苦,本文即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历史悲剧性。

一、民生之愁

公元1172年春,辛弃疾被派往滁州担任知州。面对当地一片狼藉、百废待兴的场景,在震惊之余,他当即着手思谋对策,在发表一番鼓动人心的演讲时,强调致富滁州、造福本地百姓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久便颁布了“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等一系列举措。由于辛弃疾的精心谋划加上当年滁州风调雨顺,夏粮大丰收。温饱解决之后,他立马出台新政策,规定凡来滁州做生意的商贩,按原赋税的十分之三征收。与此同时,辛弃疾为发展城镇经济往来,修建了大量酒楼驿站,为往来商人交易、存货和修整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也促进了滁州“城市”建设的发展。此外,放贷给城里百姓翻新房屋。在这一系列政策刺激之下,滁州可谓日新月异、焕然一新。初为地方父母官便获此成绩,辛弃疾十分欣慰,与滁州百姓为滁州繁荣复兴而痛饮,并建立了“奠枕楼”,专供百姓休闲娱乐。

公元1176年秋冬之际,辛弃疾被任命为京西路转运判官,第二年春天又被任命为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此时辛弃疾可谓是封疆大吏。当时湖北境内治安混乱,盗贼纷起,当地官员束手无策,辛弃疾上任之后见常规手段不奏效,便采用治乱世用重典的策略进行“严打”,“得贼辄杀,不复穷究”。虽然过激,也引发了一些弊端,可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境内很快“奸盗屏迹”,治安大好,老百姓拍手称快。

公元1179年春,辛弃疾从湖北调任湖南转运副使,这一年正月,郴州宜章县农民因不满“和籴”政策,在陈峒的领导下迅速拉起几千人的队伍,接连攻下县城,时任湖南安抚使王佐大费周章在当年5月才平定此次暴动。辛弃疾此时给宋孝宗打了一份报告,为老百姓喊冤。宋孝宗看后很满意,并让辛弃疾“行其所知,无惮豪强之吏”。辛弃疾职务也从转运副使升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成为当地一把手。在宋孝宗的支持下,辛弃疾左手抓民生,右手抓吏治,两手都狠抓,成绩卓然。1180年春,湖南永州、邵州和郴州三地闹饥荒,辛弃疾及时上报,并建议用十万石公粮招募民工兴修水利,一举两得,既帮助老百姓度过饥荒,又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此外,他还罢免贪占百姓租赋的地方高级官员。对于地方豪强,辛弃疾也采用各种适当方式加以抑制。对于当时遍布湖南成为黑恶势力保护伞的乡社,辛弃疾建议,将乡社化大为小,同时把乡社统领权交给各地县令,对乡社兵器实行严格管理。宋孝宗采纳辛弃疾的建议,顺利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百姓亦在辛弃疾的治理下得以安居乐业。

二、仕途之愁

辛弃疾在湖南任职期间善于斡旋并处理各种问题,宋孝宗对辛弃疾的努力也颇为满意。当辛弃疾提出建立一支名为“飞虎”的军队以备不时之需时,宋孝宗当即同意。初始颇为顺利,可在相关工作紧锣密鼓之际,麻烦来了,“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就在辛弃疾历经重重困难建成“飞虎军”,未曾指挥一下自己亲手创建的军队,抱憾离任湖南时,他在湖南惹出的风波并未就此平息。1181年冬,南宋朝廷“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致使辛弃疾背上了贪酷好杀的恶名,并让他在带湖一歇就是10年。

公元1191年冬,辛弃疾被任命为福建提点刑狱。此后三年,他先后担任过代理福建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的职务,中间还被召回临安当了半年京官。可就在此时,告辛弃疾状的人又来了,而且这一回暴风雨更加猛烈。从公元1194年7月到1196年9月,辛弃疾连续四次遭到弹劾。第一次弹劾被撤去了福建安抚使的职务,回到江西。接下来几次,也因政治斗争及其他种种缘由,他身上所留有的所有级别和待遇都被撤销。

三、知己之愁

虽然辛弃疾的铁腕作风和刚直性格为他惹了不少麻烦,可在那个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里,如他这般力主北伐恢复中原的英雄人物是不会缺少知己的。正所谓“英雄惜英雄”,虽然辛弃疾为人刚烈直率,敢作敢为,却与南宋官场上奢靡庸碌的作风格格不入而屡受排挤。但是,也依然有人为他英勇抗金的主张与志向所打动,不少有识之士也加入其中,使辛弃疾得到了珍贵的友谊。在这其中,有两位名动天下的人物和他传下了佳话。

陈亮,“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当时被誉为“国士”。公元前1178年,身为一介书生的陈亮连续三次上书皇帝,提出废除合约,对金宣战,报仇雪恨,光复国家。宋孝宗深为感动。可在宋孝宗派人拜访他时,翻墙逃跑不说,还在众大臣考察陈亮之际,因看不惯众大臣人品,敷衍了事,让众官员很是难看。结果在宋孝宗要封陈亮官职之际,陈亮承以大义,坚辞不受,并拂袖而去,潇洒离却临安。

如陈亮这般力主致力于回复中原,英勇抗金的狂傲书生,与一身节气、傲骨铮铮的辛弃疾简直一见如故。公元1187年冬,陈亮不惜从浙江长途跋涉不辞劳苦到达江西铅山,特地前来拜访因被弹劾而闲退在家的辛弃疾。辛弃疾当时得病在身,又因弹劾心情沉闷不堪。听到陈亮的突然来访的消息,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邀他一起共论国家大事,并常常谈至深夜,感叹相见恨晚。陈亮与辛弃疾在处所谈了十天后,便提出告别回乡。可是辛弃疾却感到意犹未尽,并不惜冒着寒风暴雪在陈亮走后第二天奋起直追。直到来到了鹭鹚林,由于天色已晚,雪积泥滑,无可奈何之时,便住宿在临近一个村子里独自喝闷酒,为自己没能挽留住陈亮感到遗憾。半夜时分听到远处传来悲切呜咽的笛声,他忆起了和陈亮之间英雄相惜的感情,当即写了一首词,埋怨陈亮“佳人重约还轻别”,表达了辛弃疾思念陈亮的那种深厚情谊。

朱熹,当时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改革家,他开创的“理学”或者是“道学”在南宋士大夫中很有市场。最初他们的交往并不密切,但辛弃疾在处理一件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才能给朱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1180年,江西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旱灾,粮食大面积欠收,一到冬天便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一些奸商囤积粮食,想进一步哄抬粮价,社会变得动荡不安。辛弃疾来到江西一上任就叫人在各县镇大街要道上张帖榜文“闭粜者配,强籴者斩”。而后在他一系列强有力政策的作用下,当地粮价稳步下降,社会秩序得以安定,老百姓也成功地度过了饥荒。在此期间,朱熹也因为自己境内的救荒事情忙得不可开交,他对于整治灾荒的困难深有体会,因而对辛弃疾临危不乱和大智若愚的性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在福建为官期间和朱熹两个人经常传递书信,并私下见面。辛弃疾经常和朱熹共同探讨国事,有时候还会向朱熹请教治国方法。朱熹曾评价辛弃疾“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两人正是在这样的彼此欣赏中相互促进,辛弃疾对朱熹提出的修身养性和学问道德很是敬重,他曾在朱熹的生日时题诗给他,说他“历数唐虞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上述内容足以说明,两人被彼此的才情所吸引,朱熹欣赏辛弃疾的才能与智慧,而辛弃疾则欣赏朱熹的才学与修养。两个人就是这样,由陌生到熟知,再由熟知到欣赏,最终建立起了一种亦师亦友的珍贵情谊。

公元1194年,信奉道学的宗室大臣赵汝愚担任了宰相,身为道学领袖的朱熹因此被召进京做了皇帝的老师。然而,不久之后赵汝愚在与外戚韩侂胄的权力之争中以失败告终,朱熹也因为此事而被赶出京城。在这场声势浩大极具影响力的反“道学”浪潮中,辛弃疾因为和朱熹以及赵汝愚之间的良好关系受到了牵连。已经退居在江西家中的他接连受到了好几次弹劾,原本还保留的一些级别和待遇到这时几乎被削得一干二净。但是,危难中见真情,尽管对道学和道学家的打击和迫害越来越厉害,辛弃疾却不顾荣辱得失,始终与朱熹保持着联系,丝毫不忌讳和朱熹之间的友谊。公元1200年3月,满腔忧愤的朱熹怀着满腔忧郁在武夷山中病逝。听到消息,辛弃疾当即含泪泼墨写词颂扬他的名声和著作会像江河般永不磨灭。这年11月,朱熹正式下葬。由于韩侂胄这一派当时权势熏天,禁止道学的信徒为这位道学宗师送葬。朱熹的很多学生和朋友不堪压力没有参加朱熹的葬礼,可是辛弃疾却不管这些禁令,亲自前往武夷山,献上自己的悼念文章,痛哭不止。“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为公死,凛凛犹生”,足见二人情谊深厚。

四、北伐之愁

公元1161年9月,金主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分四路大规模南侵。宋金之间烽烟再起,于是金人占领区的中原老百姓纷纷起义。这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就是山东济南府耿京所领导的起义军队伍,迅速发展到20多万人马,并在梁山泊附近建立了根据地。面对风起云涌的局势,这让自小在祖父辛赞潜心教育下熟知韬略、文武兼修,以将种自许、立志光复中原的辛弃疾再度燃起了热血,于是他便马上召集了2000余人投奔了耿京。耿京一见是辛弃疾前来,大喜过望,立马任命辛弃疾做了他的“掌书记”,跟着耿京“上马击贼,下马草檄”。由于抗金势力的不断壮大,完颜亮南侵失利,并被造反的部将杀死,之后一群人便草草收拾去京东找完颜雍索要赏钱去了。这一次的金军南下行动最终在宋俊德强烈抵抗的内乱的骚动下草草收场。而后在宋金和议、金国软硬兼施、义军动摇之时,辛弃疾出谋划策让耿京归顺南宋,耿京颇为满意。可就在辛弃疾和贾瑞一行11人到达了建康,已为正在此处视察工作的宋高宗接收期间,耿京为叛变的老部下张安国谋杀,张国安被金国封为济州的知州。辛弃疾在沧州闻听此讯,当真晴天霹雳。在这种时刻,辛弃疾身上“将种”的血液再次燃烧起来,当下他就招募50名骑兵直插济州,捉拿了叛徒张安国,并且亲自把俘虏张安国押送到临安。这一英勇行为,在南宋朝野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抗金壮举可谓初战告捷,可在辛弃疾接下来的生命中却是一连串抗金的不如意事,直至抱憾老去的那一刻。

公元1162年6月11日,宋孝宗即位。即位后的宋孝宗很想在“收复失地,报仇雪耻”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治国策略。他罢斥了秦桧党人之余,又下诏为岳飞父子平反,同时将重任托付给主张抗金的大臣和将领们,于是在朝廷中便形成了一个由抗战派来主控的局面,并为北伐的策略做出准备。被遣南下的辛弃疾,此时正在做江阴签判。此时辛弃疾人微言轻,可他却鼓足勇气向江淮宣抚使张浚提出了“分兵杀虏”的计谋。1163年正月,张浚担职任枢密使,并再次具体着手负责北伐的事情。他向宋孝宗提交了一份作战方案,其中一条就是先取山东,从这点来看辛弃疾的计策对他还是起了一定的影响。可是张浚虽号称“抗金名将”,但实际上志大而才疏,尤易轻敌。现在,宋孝宗要张浚主持北伐,张浚的老毛病又犯了,而后发生了著名的“符离之败”。

这件事对于刚刚登基的宋孝宗无疑是当头一棒,在被逼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在第二年11月再次和金国签订和议,历史上称为“隆兴和议”。“符离之败”和“隆兴和议”的先后发生,使南宋主战派人士和士兵的士气降到了冰点,朝廷中对金兵的恐惧也逐渐弥漫开来,关于北伐之事一时间无人提起。可是就在此时,一身热血的辛弃疾却站了出来,他直接向宋孝宗献上了十篇关于抗金恢复中原的军事文章《美芹十论》,并向宋孝宗传递了“金国并不可怕,北伐可以成功”这一鼓舞人心的信息,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军事政治措施。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展示出他的过人的军事才华和雄才大略,引起了宋孝宗的重视,并决定召见他。可是君臣双方在会面期间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物,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宋孝宗听了辛弃疾的话,很不高兴,可结果却有些出人意外,辛弃疾并未受到处分。不久,辛弃疾就被调进南宋都城临安,担任司农寺主簿,负责粮食储备、仓库管理及京城官员的禄米供应。然而,一直怀有恢复中原大志的辛弃疾却非常失落和无奈。

公元1203年,已经年届六十四、身已闲置十数载的辛弃疾,意外地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通知。对于从对手韩侂胄那边伸过来的橄榄枝,他不仅欣然接受任命,还专门写词为韩侂胄唱颂歌,这使他的一些朋友以及后来的不少人感到意外。可是,讨伐金国,恢复中原,是他从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的壮志雄心,是他有生以来一直都在不断追求的梦想。即使在他长期闲退隐居的岁月里,这种雄心也未被消磨掉。人老心未老,现在他已六十多岁,可对于报效国家,却依然壮心不已。像辛弃疾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人,怎能会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和热情消声匿迹呢?在这样的一个当口,正是韩侂胄重新起用了他,让他再一次看到了实现自己宏愿的机会,因而挥笔洋洋洒洒对韩侂胄表示感谢,于情于理,实属正常。年逾花甲的辛弃疾终于可以再次出山,领兵参战。此时宋金之间的形势,由于数十年战与和的纷扰,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事实上,金国当时也确实陷入了内部的不稳定状态,不仅内部出现了灾情、农民起义还有宫廷叛乱,而且北方迅速崛起的蒙古也开始对国家构成了一定威胁,所以整个国家的整体军事实力下降了不少。于是,韩侂胄出于各种考量以及对自己身后功名的私欲渴求,开始了一系列北伐的准备。第二年3月,辛弃疾被派到镇江当知府,这让辛弃疾感到激动,因为他清楚,自己离当将军的理想又近了一步。由于镇江这个地方离宋金的边界很近,在军事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辛弃疾欣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一上任,便马上进行招兵买马、搜集情报、制定行军规划等一系列的备战工作。可是就在备战过程中,辛弃疾却和韩侂胄在北伐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在这一年9月,朝廷在探听到的假情报鼓舞下,决定立即北伐。可在这个时候,在镇江备战的辛弃疾却对韩侂胄要立即北伐持保留意见,这无疑不合韩侂胄胃口。公元1205年6月,宋宁宗下了一道密令:“诏内外诸军,密为行军之计。”而在关键时刻,辛弃疾却突然接到了朝廷的一纸调令,朝廷让他去后方隆兴府当知府。他还没有上任,却被人称做“好色贪财,淫刑聚敛”之人。于是辛弃疾再一次被撤职,他再次回到了江西铅山家中。此后,宋军再次败北。此时,叶公好龙的韩侂胄才想到了辛弃疾,而辛弃疾也看透了韩侂胄的真面目,终于不为其再次利用。一直到辛弃疾合眼的那一刻,他都未能实现北伐大业,只能抱憾而终。

辛弃疾一生力主恢复中原,一腔热血都奉献给了北伐事业,从未考虑过“身后名”,可在有生之年却仕途坎坷,到处充满了拦路虎,而只能在孤独郁闷中逝去,充满眷恋而心有不甘地死去,令人为之慨叹,唏嘘不已。“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疑这是对辛弃疾一生最恰当不过的评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脱脱,等.宋史·辛弃疾传[M].中华书局,2010.

〔3〕辛弃疾.辛弃疾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