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佳,沙本才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近年来,出于“富民强滇”的需要,云南省积极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一时间“走出去”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本研究从地理环境、文化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方面分析云南籍毕业生为何难于“走出去”的文化背景,进而提出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方法,填补了在出省就业方面研究的缺失,从而有助于云南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后续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得以实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走出去”;就业;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3-0074-04
收稿日期:2014-12-01修回日期:2014-12-31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220:22
作者简介:杨凡佳(1984—),女,云南石屏人,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602.2022.019.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59(3):71-74http://xb.ynau.edu.cn
ISSN1004-390X;CN53-1044/SE-mail:ynndxbsk@qq.com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3.014
近年来,出于“富民强滇”的需要,云南省积极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走出去”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走出去”的理念是顺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富民强滇为目的提出来的。具体途径即鼓励广大云南籍优秀青年人才出省就业创业,利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优越条件服务人才发展,让青年人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历练自己、发挥作用,更好地成长发展,从而凭借在外的云南籍优秀人才资源优势深化与省外、港澳台乃至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云南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无疑,“走出去”是一项放眼未来的长远“树人”计划,又是云南的“强省”之路。
对于云南高校来说,“走出去”意味着云南生源的毕业生要努力实现出省就业,到省外建功立业,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此云南省决定从2013年起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每年1万名云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的计划任务[1]。出省就业理念的提出,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挑战在于主观方面要让“家乡宝”观念严重的云南籍毕业生要树立出省就业的观念,客观方面我们要尽力开拓省外就业市场。出省就业的局面一旦形成,对于云南籍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带来极大促进,同时也将带动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现实需要
(一)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居于全国中下水平。抛开历史、地缘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发挥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云南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仅仅依靠云南一己之力来培养人才、实现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云南的发展系于人才、系于新的观念和新的资源,富民强滇的现实需要呼唤着云南青年人才走出去,在实现自身发展梦想的同时反过来促进云南的发展。因此,毕业生走出去干事业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为了给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良性的循环。
(二)云南当地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原本对毕业生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国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数量在逐渐减少,更多的毕业生面临着要做出其他选择,比如通过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三支一扶等途径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这对就业市场的开拓提出了新的要求[2]。
然而,云南本土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无论是从就业观念主体或是就业单位客体来看,云南的就业市场相对于发达省份来说,都不是很成熟。一方面,与省外公务员、事业单位报考频受冷落、企业就业欣欣向荣的局面形成对比的是云南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铁饭碗”至上的阶段,就业观念亟待扭转;另一方面,基层对毕业生的需求日趋饱和本土企业又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致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出省就业的局面一旦形成,势必将冲击到云南籍毕业生相对落后的就业观念,带动就业的同时,也会给本土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云南籍毕业生就业结构相对单一
从云南籍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方面来看,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实际就业结果都普遍倾向于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在我们对2014届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进行的《云南生源省外就业状况与意愿调查问卷》中,对于“如果正式就业,那么你在选择一份具体工作时的主要考虑因素”排第一位的是‘工作稳定性’,其次是“工作单位的性质”,另外在就业单位方面,“如果正式就业,你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居然有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的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或私企”,分别有12%和10%,而对于很多毕业时仍未找到工作的云南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多数会选择回家乡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村官等,可见云南籍毕业生对于“铁饭碗”的热衷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长此以往,云南生源的毕业生就业会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是本土企业招不到优质生源就业,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就业质量不高,这不利于良性就业形势的形成,也会给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现实的原因急需我们破解“走出去”的难题。
二、云南籍毕业生难于“走出去”的文化背景分析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2013年是实施促进省外就业的开局之年,全校一共有4272名应届毕业生,有约75%的毕业生是云南本地生源,实际有135名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只占到了云南籍毕业生的约4.2%。为何云南籍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的现状如此不容乐观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广义文化层面来进一步阐释和分析。
(一)地理环境方面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等影响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起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3]。虽然这样的学说有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嫌疑,然而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云南人的性格是不为过的,云南的人文特点、经济社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云南有着异于内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境内有风景宜人的平坝,又多险峻秀逸的高山,有热带丰饶的景象,又不乏雪域绮丽的风光,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宜人的气候和丰饶的资源使得云南人自足安逸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甚少想着要远走他乡,有知名文化人在博客中写道:“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偏安一隅,所以云南人想的只是自家的事情,很少想到国家大事。不像北京人,动辄俯瞰天下,指点江山;也不像广东浙江人,东出海洋,北上江北,西上西部,到处都可以去做生意;甚至也不像贵州人,东临湖南,北接重庆,西邻云南,南出广西,很有国中之国的感觉,所以也动辄以全国视野看自己。正因为如此,云南人野心很小,再加上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既不需要朝廷扶贫,又不想干预朝政,遂有‘家乡宝’的性格也。”[4]所以从地理环境的因素上也就不难解释云南生源毕业生大都不愿出省就业的原因。
(二)文化心理因素
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虽然云南早已处于中国的版图之内,然而中华文化对它的影响却是滞后的。生活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在解放以前都还按照各自民族古老的方式生活着,汉族亦或主流的意识形态尚且谈不上对他们的影响。所以从文化心理因素上分析云南人难于“走出去”是必要的。
文学是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从云南文学的例子中来分析这一因素。以李乔为代表的云南民族作家们向来都珍重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经验记忆,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着云南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深深烙印着云南人的文化心理符号。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彦在《自我表达·现代叙事·审美视角——对三部云南本土文学作品的探讨》中说:“云南文学的本土性是由云南在中国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品质决定的。云南在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可用边地性来概括而云南的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性又是由其多元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在这样一种具有边缘性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云南文学要获得其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对自己脚下的土地与文化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云南文学的本土性必然具有边地性与民族性的内涵”[5]。
进而我们认为,云南文化中与生俱来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也可以称为家乡认同感,在地域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云南人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所谓文化生态系统,是指某一族群在其居住地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亦即由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系统所组成的复合体……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密切相关”[6]。
云南人表现出的对地域的热爱,对故乡眷恋的纯情和激情和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构成了云南人“家乡宝”的文化心理基础,当然,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云南人固守的某些观念也随之淡化,但“家乡宝”的观念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或许是在一些人眼里云南人缺乏闯劲、没有野心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看到很大一部分的云南籍毕业生不愿出省就业,即使在外闯荡的云南人也想着找机会回云南工作。
(三)经济因素
云南大部分地州地处边远,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发展缓慢现有企业又普遍规模小,不景气,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不足,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使云南人认为进入企业就业不算是真正的就业。所以在云南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宁抬国家铁饭碗,也不进本土企业打临工的思想,这种“铁饭碗”思想也成为了云南籍毕业生不愿外出就业的现实影响因素。
三、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方法探索
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目前正处于探索期和攻坚期,“走出去”的成果还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随着云南本土企业越来越释放出蓬勃的活力,它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魅力”也在与日俱增。从拓宽就业渠道、盘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工作良性发展的角度而言,积极探索出省就业的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云南生源毕业生出省就业。
(一)就业观念的引导
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勇于挑战、放眼未来。特别针对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开设就业指导专题,有的放矢,从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有为青年“志在四方”的思想。形式上可以丰富多样,例如开展主题宣讲教育活动、就业指导专题、榜样示范引领等。
(二)省外就业市场的拓展和建立
高校应积极促进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的对接,搭建平台、促进双选。一是对外开拓市场、走访用人单位,二是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和指导,特别应加强以网络信息技术壮大毕业生就业市场,例如开展“网络招聘会”等,这样就为学生出省就业提供了便利,避免了许多毕业生盲目地在全国各地赶场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为壮大高校就业市场提供了可能性[7]。积极开拓思路,包括引进省外企业、外企等进入云南开设基地,使云南籍毕业生在省内实现“出省就业”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出省就业的途径,这些企业在给云南籍毕业生提供不一样的平台和视野的同时,也将对云南经济发展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
(三)政策鼓励
云南省为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2013年起,建立鼓励云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的就业创业机制。一方面“依托‘部省合作’、‘央企入滇’、‘滇沪合作’和‘教育部对口支援滇西’等项目,充分发挥驻外机构作用,主动加强与中央机关、国家部委、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省(区、市)的联系,向外输送更多的云南籍高校毕业生”[8]。另外,还按照有关规定对“走出去”就业的省内高校云南籍毕业生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如对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10%以上的高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对超出部分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9]。
在稳定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创新思维,为“走出去”搭建更有力的政策平台。一是针对云南人“家乡宝”的观念,组织实施云南青年志在四方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可以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主题征文等,展开思想理论界的大讨论,使广大云南青年树立“走四方”之志;二是分层次组织开展青年夏令营、志愿者扶贫活动,加大力度组织优秀青年外派挂职,让云南青年放眼四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三是制定鼓励青年学子走出去创业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驻外团体组织的作用,为创业者提供优惠和服务;四是畅通内引外联渠道,为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打开出口,通过省外单位专场招聘、推荐优秀人才出省就业等措施引导青年人才走出去。
在政府鼓励的同时,高校也应加强“走出去”的政策引导,积极向学生宣传“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普及有关就业知识;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开展省外就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以利于后续政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开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矣勇.我省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EB/OL].云南教育网,2013.
[2]王逸文.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13-14.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1.
[4]云南人.云南人的地理文化性格特征[Z],2011.
[5]胡彦.自我表达·现代叙事·审美视角——对三部云南本土文学作品的探讨[J].当代文坛,2001(6):51-53.
[6]李子贤,秦家华,等.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7]彭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5):99-102.
[8]云政办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2013.
[9]云政办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