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飞
[摘要]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事业逐渐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机制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选择的空间,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主要介绍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相关概念及特点,分析基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挑战,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即加强系统性、延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大学教育教学的灵活多样性以及时代性,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实践教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 人力资源 市场化视角 就业核心竞争力 培养
[作者简介]王雁飞(1965-),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河套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 3805 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76-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我国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正走在大众化普及教育的路上,自1999年以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就全国大学毕生业就业率而言,整体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国家及各大高校应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背景下,人力资源配置逐渐转变为市场化调节方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一大批符合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要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各大高校应该不断深化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1.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相关概念。所谓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某一个国家、地区的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非常强的人才总称,是自然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物质资本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变革不断深化,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是指排列组合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人力资源要素,实现最佳的分配和人才流动机制。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分工中产生的,是培训、开发人力后,将其投入实用阶段的关键环节。每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效益,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本质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使人力资源能够合理流动于各地区、不同部位、不同单位以及不同岗位之间,以求达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目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过程,最终目标是能够让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的人基本能够谋得一份社会劳动岗位,平衡社会需求与人才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良性、健康的人力资源使用结构,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下,劳动者不再是过去传统的统包统分,而是与用人单位之间达成一种平等的双向选择契约关系,使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到极致,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极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2.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特点。一是动态协调性。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稳定的,每一种事物的稳定性都是相对而言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改革,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想要谋得一份好的职业,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人力资源的知识以及技能必须不断更新、调整、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地区、行业的不同,单位工作环境、工作制度以及员工的薪酬待遇等方面也会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人才资源的工作单位以及工作岗位的不断变更,进而实现一种人才资源的社会流动性。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机制运行会不断调整、更替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是动态协调过程。二是人岗匹配性。人力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产率最大化。如果工作岗位特定,则需要的人才资源在心理素质、基础文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也会有比较特殊的要求。只要自己积累的知识宝库、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与这些特定的要求实现良好对接,充分发挥个人的特点和长处,尽可能实现“人尽其才,人事相符”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双向选择性。劳动者是求职就业的对象,拥有可以自由支配自身劳动力的个人权利。他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自身的素质以及单位的工资待遇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岗位。而各用人单位是招聘用人主体,为了促进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每一个岗位的工作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人力资源。这种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用人单位和求职就业者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平等竞争、双向择优分配模式,更加能够体现出市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主体地位。
二、大学生就业在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下面临的挑战
1.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会以长远的眼光选择一些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重视。因此,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大学生的能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就业储备要求。要求大学生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累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系统、完善的知识理论,还要加强实践,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积累经验,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情操,具有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自我调适、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等能力,这些要求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性。
2.结构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非常重要。很多大学生没有全面、透彻地分析就业形势,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认识,在毕业后,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眼高手低,一味地希望能够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而没有一种“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然而,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大学生总是向往去一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发展,而不去考虑在偏远地区、落后地区就业,总是期待人职就有很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而现实和理想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很多单位急缺合适的大学毕业生,而大学生想选择的单位又不缺人,这种结构性失衡现象越来越突出。
3.供需矛盾日益激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大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考虑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难免会出现就业歧视现象,如要求大学生的学历、性别、工作经历等。很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工作经验非常看重,不想额外再花费过多的精力和费用去培养人才,因此往往会拒绝一些尚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无法及时、充分就业。
三、基于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凭借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和不易模仿的差异化素质与能力,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战胜其他的竞争对手,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和情操、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欣赏和信任,获得暂时的就业优势,也可成为大学生就业后在用人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想要求得发展,赢得机遇,就应该培养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学毕业生想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加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着手培养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系统性、延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明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认识到目前自己还存在有哪些不足要去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各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往很多高校仅仅重视刚入学阶段的大一学生和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四学生的指导,并没有实现系统性、延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思想沟通和教育方面出现断层,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对专业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指导队伍,实现动态、可延续、系统性的指导,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认识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差异,及早定位,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以及市场变化,不断修正、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2.加强大学教育教学的灵活多样性以及时代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目前大学课程教学仍然沿用的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出现严重脱节,教学内容老旧、落后,较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步伐明显滞后。同时,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等现象,教学方法缺乏灵活多样化,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尽可能因材施教,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讲解教材上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结合该学科的前沿知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领域,使学生充分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特点。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积极鼓励学生跨院系、跨学科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教学中应采用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社会及市场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高校应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真实企业的相应岗位进行实习,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真实企业的运作环境、流程、规章制度。也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到用人单位进行“试就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另外,学校还可以专门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带教,指导学生实践。
在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各大高校的主要工作,各大高校应实施系统性、延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大学教育教学的灵活多样性以及时代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雁飞,尹嘉敏,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经济视野,2014(2).
[2]王雁飞,袁炜,周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6).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