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就业指导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 投稿色系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56次
  • 评分4
  • 16
  • 0

王 峰,王 浩,韩 波,韩天鹏

(阜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多个领域,是极其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与其他院校相比,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具有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问题.本文以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题为抓手,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由此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对于促进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99-04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项目资助(No. 2014zdjy083 )

1 研究背景

从1999年开始,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高等教育也随之从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3年7月,在1983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高校设有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专业在校生规模近50万人,加上其他众多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全国总共大约有80万左右,专业规模和毕业生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和矛盾日益突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如此残酷的就业压力,高校又该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办学策略?如何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灵活的制定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等,这些问题都是高校需要面对的困难,需要行业企业专家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对于地方普通师范院校,相对于其他工科院校来说,由于其自身发展中计算机专业基础的薄弱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地方高师院校要善于及时分析业市场需求和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普遍存在同质化、无特色、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等问题.而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则更加激烈.

一是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企业大多不愿意招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本科生进高校的难度比较大,基本上是面向中小学、部分职业类院校、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选择范围窄;

二是近几年随着各类初等教育学校扩招态势逐渐减缓,教师需求量减少,东部沿海开放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城等地,教师资源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本来初等教育中计算机教师需求量就比较少,现在则几乎处于停招状态;

三是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国家鼓励优秀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到教育系统就业,允许非师范类毕业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加上各地市招聘教师都实行“逢招必考”,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学生在教育就业领域内公平竞争,这使得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由上可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2.1 毕业生自身原因-毕业生就业观尚需改变

我们研究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不少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功利化趋势明显、期望值非常高.在他们眼中所瞄准的是南方沿海一带的大单位、他们所需要的是高工资,他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是工作轻松,不能经常加班甚至不加班.毕业生很少从自身的能力、价值、特长等方面考虑问题.对社会的职业状况,人才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很少有毕业生选择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单位做起.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着设想蓝图,计划一步到位,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2.2 学校教育的原因

(1)专业培养与用人单位理念和标准不一致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IT行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用人单位大都希望应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发的经历,精通一到两种主流开发语言.但很多学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的也是陈旧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以及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学好,实践开发经验和经历也没有,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有调查发现,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闻所未闻,更不要说应用了.

(2)缺乏“品牌优势”

近几年,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日趋饱和的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就业门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注重高学历、注重“品牌优势”,因此毕业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品牌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一些普通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相对而言处于弱势.由于普通地方高师院校社会影响较小,学科建设较为薄弱,所培养的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在就业竞争中获得较大优势,在教育系统的认同度较其他知名师范院校来说相对较低,同等条件的毕业生,其社会评价自然要向知名师范院校倾斜.

(3)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因此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就安徽省内的部分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均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据调查,省内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理论课比例过高,约占总学时的80%,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其次,专业课程设置口径过窄现象仍旧存在.尽管目前省内许多师范院校为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积极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却缺乏针对性.最后,作为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师范教育特色不够突出.“师范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其职业性的集中表现在于它的‘师范性’”.然而,安徽省许多高校过于注重学术性,教学实践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小,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形式单一,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3 社会的原因

(1)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

从整体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及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由此带动各行业都处于调整阶段,其中包括信息产业及软件业.但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有一定周期,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在各行业中是最快的.高校在接到市场新的需求信号后,根本来不及培养与之完全相适应的人才.近几年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骤增,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行业产业提供的技术岗位本身就存在总量不足问题,再面对大量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结果就造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率的大幅下降.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省目前基本上所有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就业指导课的质量令人担忧.安徽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多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的人员,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在授课过程中多是照本宣科,与现实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其次,就业指导课教学安排的课时少.据统计,目前安徽省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学时分配来看,低的为10个学时,高的为24个学时,其中理论课占80%~90%,实践课仅占10%~20%,课时量的不足加上缺乏实践性,致使就业指导课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提升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在提升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势非常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我国的国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必须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进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对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是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3.1 政府:完善相关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工作

(1)加大信息产业发展力度,制定和落实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政府要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制定明确产业发展战略,在税收、贷款和投资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大力支持软件业的发展,将软件出口业列为国家的特殊发展对象,可以为软件科技园区量身定制发展规划.

(2)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政府应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一要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人才市场公共服务功能,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推荐、人事代理等服务.二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政府与学生个体和高校不同,它掌握人才需求最全面的信息,因此政府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支持,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作为制定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的必要依据.

3.2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

如前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1)面向社会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多层次人才培养规格

对地方高师院校而言,要想促进该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首先要深入转变观念,促使学生社会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单一化的状况,不但要培养素质过硬、职业技能高的教师,而且要为学生成为其他职业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毕业生不但能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就业,而且还能将其它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主渠道.这是提高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率的关键.

(2)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关键.学校应结合学科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构建和优化整个学科核心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课程之间的融通和衔接,确保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一门课程,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广度、深度、侧重点、学时等都应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学校应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将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校企合作的成果引进教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成果.

(3)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

第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将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行设计,增设独立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应改变以课程设置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设立“开放式、研究型”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已建成的校内实验室应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各类实验资源完成课程实验、创新项目及技能竞赛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签约,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合作,学历教育中的部分专业课程用职业教育机构的课程,或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学历教育专业,以增加毕业生的技能.

第三,推行双师型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应该加强教学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能够积极有效的吸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学科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一线用人部门对本专业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学校应能帮助落实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应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双师结构”的组成,应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3 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1)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充分认清自己并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规划,树立终身事业生涯发展观.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更不用说去实施了.其实,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于理解,只要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个基本的认识,学会规划的方法,就能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所以大学生在入校时就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提升自身的社会知识

不断地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我,这不是外力所能左右的.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几乎都把学习作为学生的唯一要务,淡化了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导致现在很多的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到了大学还要学习“幼儿园”的知识,这使得大学生对将来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没有基本的认识.受当前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只知道学习,对其他的外在环境基本不清楚,如果在大学期间不能好好“补习”,在就业的时候,他们就会措手不及,甚至害怕进入社会.所以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外,多参加学校的社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认识和了解社会,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更是在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影响着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自身就业层次和薪资水平的高低,影响以后在社会中舞台的大小.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4 结论

综上,要提高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需要政府、高校及毕业生个人的多方努力.学校应承担更多的教育、协调及改革责任.各地方高师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及发展战略,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不断探索、实践适合本校的应用学科发展的思路,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志峰.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4(2):68-71.

〔2〕徐艳萍,姜雪梅.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1,9(2):102-105.

〔3〕刘琨,胡新颖,孙艳茹,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4〕任珊.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职业教育,2011(3):145-146.

〔5〕刘成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1.

〔6〕高燕,陈华.计算机专业就业趋势及其引发的教改思路[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