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剖析与改革探索

  • 投稿农夫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83次
  • 评分4
  • 32
  • 0

李鲜花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以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007版、2010版、2013版)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建设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对应用型专业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进行剖析,并据此提出建设“低年级夯实基础,高年级培养能力”的课程体系,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稳定性,创设外语氛围、语言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语言应用的多种渠道,提升公共选修课的社会适应力等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转型;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61-03

收稿日期:2014-12-15

作者简介:李鲜花(1973—),女,山西大同人,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民办本科院校青年外语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及提升策略”(14JK2033)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依据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的教育目标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拉开了新一轮以“转型”为关键词的高校教育改革,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渐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5月国发(2014)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催化剂,全面推动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2014年6月教发(2014)6号文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10)》对职业教育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体系的基本架构、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以上一系列文件全面推动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这20字方针是专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以此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研究基础及研究意义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诞生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潘懋元,

2009),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刘耘,2006;杨兴林,2007)等。前期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探索方面,并从不同侧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解读,比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而且针对理工科的较多,文科的较少,尤其是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

英语专业是所有本科院校开设的普遍专业之一,受众人数多,同质现象严重。英语专业不同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如何培养基础知识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仍处于摸索阶段,可参照的成功经验不多,几乎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迷雾重重,难度大,挑战性大,值得进行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二、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剖析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建设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以“应用型”为主导思想,致力于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探讨、研究其英语专业建设历史沿革,剖析其专业建设的优点和弱点,对新一轮以“应用型”为关键词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模式有一定的帮助。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该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型专业培养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探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建设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建设理念的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未来目标。目标定位决定其专业建设途径,是专业建设的总航标。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每三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2007版,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10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13版,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历次变化说明,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心智、视野的培养,注重培养完整的人,并逐渐转化为最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是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建设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本,是细胞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定位的保障。与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该院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在建设中不断修订、改革,下表是其课程体系的数据比较。

通过对以上三次修订不同版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比分析发现:公共基础课(第三次修订版称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及学分比例不断减小,而选修课和技能实训课的学时及学分比例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技能实训课的比例增加幅度较大,课程体系逐渐向“学科—应用”的导向转化。

“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是该院英语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其课程建设体系紧紧围绕此模式进行,解读为:外语(英语)+专业(英语教育模块、英语旅游模块、英语翻译模块、商务英语模块)+现代化技能(各模块的选修课、技能实践课)。通过对历次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变化幅度并不大,英语语音、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国国家概况、英语泛读、高级英语、第二外语、翻译、英美文学、英语词汇学等课程几乎都是每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的变化幅度较大,包含专业方向模块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方向模块限选课是针对不同专业模块开设不同的课程,但从中的变化可以看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英语翻译模块是在2010年段新加的专业模块)。其中教育模块的变化最大,因为2007年段,社会急需大量的小学英语教师,而在2013年段,社会急需大量的少儿英语教师,所以该专业的模块课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时也体现在专业任选课中,体现了专业建设的与时俱进,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现代化技能”实现的途径。

(三)实践教学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等方式是该院英语专业历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平台。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方面有着独特方式,是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主要驱动力。

第一,全外语氛围的创造。全外语氛围是一种校园文化,也是第二课堂,是对英语课堂的不断补充和完善,是语言实践、应用的主要场所。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氛围、晨读、课间广播、口语角、社团活动等。

第二,形式多样的英语口语大赛。一年两次的口语演讲、辩论赛是该院英语专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海选、班级复选、年级复选、全院复选等各种形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竞争的欲望,锻炼了一大批尖子生,带动了一大批上进生,促进了整个专业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另外,该专业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口语大赛,诸如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APEC未来之声”、全国大学生演讲赛、全国口译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三年,共取得国际级英语口语大赛约5项,国家级各级外语大赛约109项,省级外语大赛约93项,市级约73项,院级约229项的好成绩。

第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地操练。本专业把校内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与校外实习、实训环节衔接起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育人链条,促进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和协调发展。计算机技能训练、办公自动化技能训练、礼宾礼仪技能训练、会展讲解训练、模拟导游训练、商务谈判训练、口译证书培训、教师资格证培训、小汽车驾驶技能训练等现代化技能课程都是在校内语言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同传实验室等进行。同时,本专业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学校、三资企业、外贸公司、翻译公司、旅游景点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有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第四,社会实践锻炼。本专业紧跟地方经济需求发展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如“2006年中国国际铅锌会议志愿者”、“2008年奥运会电话咨询志愿者”、“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2008年上海世界翻译大会志愿者”、“2011年西安世博会志愿者”、“假期支教活动”、“假期临时职位”、“假期赴美带薪实习”等。该专业学生从2009年起已连续6年利用假期在美国各个行业进行带薪实习锻炼,先后有600余名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

三、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根据麦可思数据调查,在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失业率等方面,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较同类院校的其他学生而言,就业情况良好,专业相关度较高,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离职率较低,职场磨合期较短。说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基本是成功的。但专业建设是一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工作,培养应用技术型的英语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和发展。在剖析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仅供讨论。

(一)建设“低年级夯实基础,高年级培养能力”的课程体系

可以增加一、二年级学生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比例,以精读课为基本,加强学生词汇、阅读、语法等方面的基本功,突出口语、听力能力。通过两年的强化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好,词汇量基本达到2万,口语、听力能力较好,基本能和英语国家的人沟通。三、四年级加大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的比例,增开专业模块课,学生有各种机会进行实地锻炼,锻炼语言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商机嗅觉能力等。

(二)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教师不仅能够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也能够指导学生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在各个专业模块中做好“师傅”的角色,在教育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备课、上课、写教案、做课件、管理班级、与学生沟通等。在旅游实践中,可以亲自解说,言传身教,除了导游词的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导游等。可以通过教师培训、教师挂职锻炼、开展理论型教师与技能型教师、校内教师与行业实践教师结对子活动等方式来优化现有的教师结构。

(三)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稳定性

与当地各企业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比如中小学、幼儿园、旅游公司、翻译公司、商贸公司等。实践内容、实践管理、实践指导要有计划按比例稳定推进,企业、高校、学生形成互为一体的三角关系:通过每学年实习实践,企业及时把实践结果反馈给教学部门,企业负责人可以参与高校的教学培养,高校可以准确地、全面地认识到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培养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时做出修订和改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提升了专业知识的应用性。

(四)创设外语氛围、语言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语言应用的多种渠道

西安翻译学院全外语氛围、吉林华侨地球村的创设等都是外语氛围的成功例证。口语角成员、社团成员、口语尖兵队成员可以直接发起、组织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技能竞赛,以班级、社团、宿舍、小组等单位进行,可以是校内的演讲赛、辩论赛、朗读赛、单词拼写赛、讲课比赛等,也可以是省市级的。学英语、讲英语、用英语的氛围会是热烈的、经久不衰的。而节假日、周末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也是语言效应最大化的实现途径。

(五)提升公共选修课的社会适应力

公共选修课的主旨是培养学生英美文化情操,传播中国文化,经营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进行社会实践锻炼等。诸如可以开设咖啡吧、酒吧等文化欣赏课及文化经营课,并由此建立相应的校内实践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经营。室内布置、风格、礼仪、语言、经营方式等力求体现经营者的经济理念、文化品位等。也可以开设赏花文化课,了解世界各地的花文化及其相关的经济产业链条,了解养花、插花、不同节日的销售理念等。还可以开设生态、高雅英式农庄式的“休闲中心”,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既是专业教师现场授课中心,又是学生学习实践中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经济价值,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3]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10)[Z].2014.

[4]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5]刘耘.务实致用: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6]刘雪梅.基于专业评估的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3,(5).

[7]西安翻译学院人才培养方案(2007版、2010版、2013版)[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