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栋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摘 要】随着国家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提出时间较短,理论研究不足,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一定问题,包括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在应用型本科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加强校企合作,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注重科研精神与人文精神,重视宣传阵地建设,并与素质拓展教育相结合,以实现文化建设的创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大学生素质拓展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3SJDFDY12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世栋(1981—),男,河南开封人,教育学硕士,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辅导员,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学研究。
近年来,应用型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教育部组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会议之后,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及大量地方专科院校“升本”潮流而逐渐丰富①。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提出时间较短,以及相应学校在管理水平与教学水平上普遍存在指导理论与实践方法的一定不足,校园文化建设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现象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第一,硬件文化建设仍然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第二,软件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容易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校园氛围与校园整体气质的形成缺乏个性;第三,信息传播日益开放与迅速,校园内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较易使思想上不太成熟的青年群体产生一些消极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在国家日益发展,社会需求水平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型本科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
1 应用型本科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硬件文化建设仍旧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用型本科硬件校园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建筑、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应用型本科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需要建设大量实验室、实训场地,还要购买很多价格昂贵的器材,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也优先向这个方面倾斜,校园内的各种人文景观、校史馆、艺术展览馆、体育馆、大礼堂等,能传承校园文化的物资载体建设就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一些刚刚合并组建的院校,新校区大都建在偏远的郊区,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建设新校区时背负了大量的债务,各种硬件设施建设无法及时的完善,且各种硬件设施建设周期较长。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扩招,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更加无法满足校园文化的需求,优秀的硬件设施资源人均占有量不高,现有的校园硬件文化建设还无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 校园软件文化普遍雷同,办学特色缺少
应用型本科的概念产生于21世纪初,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社会生产转型重要时期客观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改革。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一个摸索阶段,理论界对其理论研究存在一定不足,而学校管理层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借鉴。因此导致校园软件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普遍雷同,在办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缺少特色。
首先,从制度建设上讲,应用型本科的制度建设存在一定欠缺。原因在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或高职院校合并成立,管理水平依然停留在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水平,校园管理上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在制定各项制度时,主管领导的个人意识对学校运营决策影响较大。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学校自身的特点有所差距,而学校各阶层也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一些管理上的变革在心理上存在一定抵触。因此,学校制度建设中,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一线教师和学生很少参与到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去。尤其是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无法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去,因此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不明显,对整个学校的制度建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其次,精神文化建设容易出现“实用主义”,对人文精神缺乏足够重视。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然而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相对隐性文化建设,周期较长,且难以评价,因此容易受到忽视。在应用型高校中,由于自身的特殊定位,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容易产生将应用等同于实用的文化引导,将功利性与实践性作为教学中考量的主要标准,产生实用主义倾向。从而使校园精神文化容易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传统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实用性,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难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建立起特色校园精神文化,从而使学校整体的气质品格缺乏个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和自由的学术思想是应用型本科精神文化的精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功能应当与高等教育的三大传统功能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应当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侧重于人才培养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以便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应用。然而,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成立时间不久,相对于一些百年老校,在文化建设上仍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因此在师资力量上,应用型高校引进了大量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经验不足,对于应用型的教学方式理解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社会实际问题接触较少,很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脱节于社会,难以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学校应当具备的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以及自由发展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得到相应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由于应用型高校大多为工科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转型形成,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人文精神是高校精神文化的脊梁,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全人格。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而应用型本科过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忘记了培养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培养仅仅能为社会服务的机器,而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
2 应用型本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2.1 提高现有的校园硬件设施利用效率,加强校企合作
不同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侧重点不同,整合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既解决了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的现状,又避免了不同高校之间的重复建设,提高了高校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学校内部也可对自己已有的校园硬件设施进行整合,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现有的实验室、实践中心、实训中心、各种场馆建设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现有硬件设施的作用,尽可能的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硬件设施的便利。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优先建设高校急需的硬件设施。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场地和设施,老师和学生也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企业也可以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学校提供一些场地和器材,互利共赢。
2.2 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要充分征求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切实合理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校园文化质量,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的必要条件。学校也可通过设立专兼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咨询和辅导。将老师和学生置身于“人与人”生活关系上,建立平等的人际情感关系,完善现行的学生评价标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用科学的激励、奖励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合理、健全、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我管理。
2.3 提高科研实践能力,注重人文精神
应用型本科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2.4 运用好传统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运用好校园文化传统宣传平台,积极参与热门话题的研讨,从多方式、多维度、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网站,建立相关的学校官方平台,做到与时俱进,对当前热门话题进行积极的探讨,占领网络文化宣传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消除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结合团中央的三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还可以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当中。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减小了校园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2.5 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的拓展,可以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的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组织的主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对高校社团发展起到良好作用,既能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活动,又能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时间的机会;通过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的拓展,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修养。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紧密的联系,高校都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将两者统筹建设,可以具体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4):195-198.
[2]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杨菁.应用型本科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实证调研——以上海市某应用型本科学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167-168.
[4]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106-109.
[5]董兆武,赵睿.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5):41-42.
[6]周跃龙.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J].现代商贸工业,2009(8):204-205.
注释:
①胡炜佳.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问题建设的研究——基于安徽“行知联盟”的思考[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