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 投稿魏大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41次
  • 评分4
  • 93
  • 0

孟 杰,孟凡钧

(新乡学院 体育系,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河南省社区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的基本情况的研究分析,挖掘高校潜在的体育资源优势,实现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相互开放、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和谐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体育多样化,对两者的和谐发展做有益的探索,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区体育;高校体育;和谐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55-03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度调研课题(SKL-2013-2834)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是指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关系.一方面,要使社区体育,包括社区成员、机构和组织理解、支持和帮助学校体育,以便有效地实施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应该支持社区体育,向社区开放,服务社区,其具体体现为二元互动(发挥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各自优势和功能,促进两者的双向参与和互动)、三源(人才资源、设施资源、文化资源)合一.[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高校体育的现状.选取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新乡市五座城市的十所学校(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高校研究样本.选取十个社区(学府社区、中建小区、银苑小区、安彩社区、龙安小区、建北小区、中原小区、红旗小区、新飞花园、公务员小区)作为社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整理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的相关著作十余本,相关文章五十余篇;浏览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等,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对策的调查问卷”.问卷的信度检验:选择10名社会学、学校体育学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调查问卷所列各项能反映所要调查的内容,具备有效性.问卷的效度检验:随机选择五所社区做小范围的问卷调查,问卷收回15天后用再测法对他们进行复测,相关系数为0.76,应视为调查材料真实可靠.

对十所社区居民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1份,回收率96.2%,有效率96%.

1.2.3 访谈法

走访了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洛阳市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的有关专家;6个社区的有关负责人,了解高校和杜区体育开展情况.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所得数据处理运用spssl3.0进行统计.

2 结果及分析

2.1 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人们在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成员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的开展的区域性体育.[2]

2.1.1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与地点

问卷可知,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以每周2-3次的比例最大,占28.9%;同时18.94%的居民从不参与体育锻炼;其他一半的居民每周都参与体育活动,但次数略有不同.表明大多数的社区居民都是有体育锻炼的愿望,乐于进行体育锻炼.

社区居民锻炼地点大多选择在公共体育场所、社区内体育场地、单位体育场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居民体育活动条件有很大提高,但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50.32%的居民选择在公共场所和社区内的健身器材进行体育锻炼;18.5%社区居民在单位进行体育锻炼;5.61%的居民选择在自家锻炼,从侧面也说明居民在运动场所的选择上具有局限性.

全国第五次场地普查显示,河南省共拥有体育场地3.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2平方米.[2]到2012年河南省人口总数为10543万人[3],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远远小于一块,与国家的标准相差甚远.健身场地、体育设施缺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要,解决体育设施短缺的问题迫在眉睫.

2.1.2 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状况调查分析

年消费1000元以上的居民比例仅占7.69%,80%左右的居民消费均在500元以下.表明河南省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还处在较低水平,一方面,由于个人经济条件限制,收入不高所造成的,同时也说明个人体育消费意识还未形成.同时访谈表明,超过80%的居民表示愿意“花钱买健康”.表明目前河南省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2.1.3 社区居民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调查分析

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项目中的选择上,参与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跑步与散步、广场舞蹈、太极拳武术、球类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跑步、散步、太极拳是中老年人的首选健身项目;其次参与较为广泛的是广场舞、体育舞蹈;而网球、保龄球等,经济上要求较高,与普通民众有一定的距离,却是年轻人所追求的锻炼项目.

2.1.4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状况调查分析

在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中,健康因素,锻炼健身与减肥瘦身占比最大,共占64.33%,兴趣爱好的影响因素最小,为7.78%.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占近两成比例.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健康、休闲、娱乐,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受到重视.[4]因此,对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应不断加大,使居民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有健身价值,还具有娱乐价值、亲和价值、教育价值,使体育锻炼生活化,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河南省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2.2.1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规模较大,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较少

河南省十所高校体育教师的硕士以上学历比例达到了63.32%;高级职称的比例也达到了41.82%.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的程度高,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教学能力、丰富的体育竞赛组织能力.但是体育教师参与社会体育各项工作的比率低,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表明学校体育人才资源有巨大的潜在的发展空间.

2.2.2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规模增长较快,但有效利用率低

十所高校现有475体育场地中,共计16种类型,排在前五位的场地类型分别为乒乓球台、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高校的场馆类型和覆盖率都相对稳定和全面,每个学校都拥有超过十种类型的体育场馆或设施,基本可以承担高校多样性教学和专业性训练需求.然而,现在多数学校仍然是封闭性管理,体育场馆不面向社会,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的场馆有场馆对外的使用规定.说明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这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

2.2.3 高校有完善的体育组织机构,但服务意识淡薄

高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较强的策划组织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人才,以及较充足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备.然而,学校体育这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学校体育职能机构在体育市场运作上还走不出原来的陈旧观念,不能主动出击,和社区体育、企业体育、行业体育联合开展社会体育工作,为社会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体育咨询、策划、组织等服务.

2.2.4 体育经费筹集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要

体育经费是一个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训练、课外活动等的必要条件.目前,高校的体育资金还是靠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在逐年增加体育经费投入,但体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

2.3 河南省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作用

2.3.1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能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资源

一方面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节假日场馆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体育设施,影响健身的效果.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的优势参与社区体育发展,如对外定时开放室外场馆,对有养护费用的室内场馆可以采取适当收费的办法,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补充高校体育经费的不足.

2.3.2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扩大体育项目的范围,促进高校体育的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便于大学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6].如毽球、舞狮舞龙、中原大鼓等项目,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可以聘请民间的体育高手兼职体育选修课,使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文化的继承和个人兴趣的需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而且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以为大学体育改革明确方向.

2.3.3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体育教师在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偏低.调查显示:78.4%的高校体育教师从未参与过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目前,社区体育发展中与场地设施匮乏并存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指导者.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具有扎实的体育技术技能,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可以参与到社区健身锻炼的指导和比赛的组织工作当中,使高校的体育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

2.3.4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社区体育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社区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习惯.终生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依赖于学生终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并由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相对于高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使学生较为容易地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生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体育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终身体育的了解.

2.4 政府在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的职责

在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主管部门的各级地方政府应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承担自身的职责.如进一步健全社区体育法规,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社区体育管理机构和设施,充实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成立专门机构,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优势互补,促成优化整合,共同发展等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缺乏体育设施、健身场地资源;社区缺少专业的体育指导人才;河南省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高校体育规模发展较快,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规模增长较快,但有效利用率低、对社会开放程度较低、服务意识淡薄;体育经费筹集渠道单一.

3.2 建议

3.2.1 河南省高校管理者应强化高校体育为全民健身、社区体育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和谐发展模式.

3.2.2 扩大体育项目的范围,促进高校体育的改革.

3.2.3 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3.2.4 社区体育应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3.2.5 政府应发挥职责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优势互补,促成优化整合,共同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楠.河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发展对[J].焦作大学学报,2012(3):130-132.

〔2〕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社会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31.

〔3〕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5.

〔4〕201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河南省统计局,2014.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1.

〔6〕夏群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现状及联动发展的途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