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校企合作协同耦合机理分析

  • 投稿百花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468次
  • 评分4
  • 94
  • 0

潘昱州 彭荔 雍敦全

[摘要]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在积极进行转型探索。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能力”认知的偏差、系统跟要素的拆解、内容与形式的分离等困境,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矫正认识偏差,升华能力认知;强化系统意识,错位互补发展;走出实践崇拜,人才分类培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误读矫正

[作者简介]潘昱州(1975-),男,四川南充人,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哲学;彭荔(1974-),女,四川遂宁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绵阳 621000)雍敦全(1964-),男,四川盐亭人,四川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音乐理论教育。(四川成都610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1118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05-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持续深入,愈演愈烈的生源竞争、急剧增加的外部需求压力和同质化发展的系统性风险使得大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生存危机。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2000年后新建的近700所本科院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为了推动这项改革,国家即将出台“技能加文化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和现行的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是主动思考和行动,开展“转型”试点和探索。纵观当前的转型改革,成绩斐然,但也存在诸多困境,尤其对“转型”本身尚有许多误读。因此,探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困境,对症下药,求得矫正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误读

(一)“能力”认知的偏差

就人才培养定位而言,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解决‘用什么’和‘怎么用.’@的问题,这必然涉及人才的定位,必须界定人才必备的能力素养。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下,高校囿于对“能力”认知的偏差,将能力培养过多地专注于以就业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技术技能本身被演绎成教育教学的全部目标,应用性被过度拔高,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观凸显。再加上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理念的片面认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追求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忽视甚至偏离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将学生的就业岗位定于某一具体岗位,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管理学校,使学校沦为企业的岗前培训机构,高等性被弱化甚至逐渐消失,仅仅把“人限定在一种特殊的才能上”;将“传道、授业、解惑”颠倒和曲解为“授业、传术、解惑”,只注重技术传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由‘知’而内化为‘识’,进而付诸于‘行’”,对社会和学生的适应及“媚从”多于对学生的引导;把接受“人”的教育异化为单纯生产“工具”的教育,以“识”造“物”,失去了大学本身应有的文化底蕴。“大学的企业化可能”正在逐步突破大学的传统边界,将全部精力用于技术本身而忽略了对技术技能背后的形而上因素的追寻,导致科学精神的缺失。在功利思想指导下的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强加于自身的一切。对提升专业技能有用的知识就认真学习,自身感觉对专业技能没有直接用处的知识,哪怕是从长远来看对自身成长有非常大的辅助作用的知识,也不愿意过问。学生由于知识面过于狭窄而出现“专业人才不专”的情况,陷入作坊式批量生产模式下同质性人才输出的境地,造就大批失去“灵魂”的技术工人。同时,由于无法有效跨越企业“人才成品”期待目标和高校“人才胚胎”培养成果之间的中间地带,高校与企业的对接最终可能产生“以就业为导向却无法实现高质量就业,为追求应用而培养的人才却难以算得上真正人才”的悖论。

(二)系统与要素的拆解

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企协同耦合系统可以从横、纵两个视角进行解析。横向看,体现为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发协同关系,即合作内容和幅度;纵向看,体现为校企合作层次关系,即由合作内容单一、形式松散的初级合作到项目丰富、协同耦合的高级合作,由弱稳定合作到强稳定合作的层次关系。

根据校企合作办学行为、合作导向、合作周期、合作稳定性、合作边界等特征的不同,可将校企协同耦合系统分为紧密耦合和松散耦合。所谓紧密耦合是指合作主体以长期战略共赢作为行为导向,合作周期长,合作内容多,合作关系稳定,合作边界呈现相互渗透、相互协作的柔性特征。松散耦合是指合作主体的合作内容单一,以具体的任务为导向,合作周期短,合作关系脆弱,合作边界清晰。校企协同耦合办学系统是在政策机制、行政指令、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需求背景下,合作主体由于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而自发形成的一种非线性的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张力和聚集效应实现了从无序向有序、从松散向紧密的转化,并形成任何单独主体所不具有的新功能。由于耦合系统的开放性,使合作办学主体间存在主动或被动的资源交换可能,形成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增长引发了联动效应,使耦合系统规模不断扩张。根据自组织理论,耦合系统能够通过相互作用的内部机制,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松散向紧密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复杂度、精细度和耦合度,形成具有自主调节、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有序结构。

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校企双方为提高竞争力,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合作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初级阶段,学校、企业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直接或通过辅助机构间接进行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实现了设备、人员、信息、知识的流动与增值。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和竞争的日趋加剧,各级政府及经济、教育主管机构需要通过统筹资源实现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三方需求分别形成经济效益链、行政管理链、教学科研链,促进校企双方在政府的协调引导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联合培养、项目研发等多个层面开展合作,相互促进,资源共享。最后从有形和无形两个层面对校企协同耦合办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完善和改进措施,为以后的校企合作办学奠定基础。

三、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耦合关系的措施

合作行为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极易导致校企合作各种问题的产生,因此需有效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耦合关系,提升校企合作协同耦合的效果,通过优势资源共享提高经济效益和办学质量,使双方合作办学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1.完善校企双方合作机制。系统有效的合作机制是校企协同耦合办学系统充分实现联动效应,提高系统耦合度的基础。在合作过程中,合作主体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推动系统对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优化整合。同时,应从分配制度、行为方式和信息沟通渠道等方面完善激励机制,从目标约束和行为约束两个方面完善约束机制。

2.实现双方信息资源互通性。校企双方在合作进程中保持高效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能大幅提高合作办学效率,实现信息对称和高效应用。校企双方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加强合作职能的专业机构和信息化平台,构建高效便捷的沟通交流渠道。有效的沟通能够使双方减少分歧,达成共同的合作目标,目标一致性越高,合作办学耦合体的紧密程度越强,稳定性越好。

3.提高合作双方资源依赖性。根据资源依赖理论,资源越关键,投入越大,资源投入方的权力就越大,实施权力控制的能力就越强。同时,由于合作利益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居于优势的合作者为了保证双方关系的稳定性,会倾向通过外在法律等措施将这种合作关系加以确定和固化,以保护自己的长期利益。同时,合作方若加大投入,会使其退出校企合作行为的成本过高,进而约束合作方的行为。

4.加强合作双方相互信任感。校企之间相互信任是合作办学行为能够深入的前提,信任的建立和维护则依赖于合作主体共同遵守的全面严格的规章制度。合作方之间应建立合作办学信任评价体系,对每个合作主体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并作为选择最佳合作伙伴、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基础。选择合作伙伴时,在重点考察对方的发展潜力、提供服务能力以及软硬件实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对方的信用水平,从主体、行业、社会等层面建立相应的信誉机制,规范校企合作行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鹏.区域旅游合作机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实践研究[J].消费导刊,2007(6).

[2]刘育峰.高职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辩证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4).

[3]陈喜梅,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生共振关系研究[J].江淮论坛,2010(4).

[4]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