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又到大学生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的话题再一次引发了普遍关注。据报道,河南安阳准毕业生孙涛,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可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如今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
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倾向屡屡受到诟病的今天,孙涛的遭遇无疑又为此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注脚。但了解到这位大学生的遭遇后,相较于同情,恐怕更多的应该是疑问。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第一,这样的学生即便在重点大学也并不多见。所以疑问来了,真的优秀至此,为何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如此将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单方面归咎于用人单位“不重能力”,已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事实上,较之于争论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这个故事中的两个细节或倒是能让人看出一些端倪。一是“孙涛望着这些证书,有说不出的成就感,他觉得证书能证明他的能力”。但若将证书完全等同于自己找工作时的一种能力凭证,那么未免存在一种误判。
近年来,不少在校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在一些人看来,这能让他们在找工作时有更多“砝码”。然而,有关人士指出,由于考试太多、证书太滥的问题突出,有的年轻人“手上拿着一大把证,可就是找不到工作”。为何用人单位反倒对于证书太多的应聘者“不感冒”?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在于,不少招聘者已经注意到证书泛滥之下可能存在的“能力泡沫”,故而会刻意去规避那些“考证族”而更看重实际的用人需求。
第二个细节是,找工作遇阻时,孙涛并未过多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从一位学长那得到启示:学历远远比证书重要。即便这一结论在学长的身上得到了应验,但孙涛找工作的失败就一定源自于此吗?这样的因果论至少是值得怀疑的。孙涛在毕业之前就成为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助理”,但后来“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便辞去董事长助理工作,回到校园内复习考研”。这种转变是否也是源自学长的“经验”?而孙涛先后经历了董事长助理、考研、创业、找工作等系列的转变,这种“不够专一”是否也使用人单位对其产生不佳印象?
当下社会的招聘中确有某种程度的重学历倾向,但对于个人而言,不管外部条件如何,成功就业只能更多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将原因推给大环境或是跟着他人的“经验”跑,诸如信奉“学历远远比证书要重要”至少是不靠谱的,何况证书并不一定等于能力。因此,还请理性看待证书的价值,看待能力与学历的辩证关系。而不是以“65个证书仍找不到工作”去论证“能力与学历”的倒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