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下高职职业素质培养研究

  • 投稿月岛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25次
  • 评分4
  • 24
  • 0

文/易芳

摘要:本文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概念基础上,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即构建素质教育实践共同体,提供问题情境及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协作中重新认识自我,在实践中学习共享和反思,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职业素质是学生立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如何着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打造就业竞争力?本文试图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探究职业素养教育。

一、高职职业素质培养内涵

职业素养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人员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从高职生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定位方面看,其由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包含学生的资质、知识、职业技能等,可通过各种学历、职业证书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隐性职业素养包括学生的职业意识道德和作风态度,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合作态度、责任意识、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冰山理论”“大树理论”认为隐性素养决定和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它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职业素养的统整性,侧重养成与内化。

二、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随着规模快速增长,就业面临严峻形势。麦可思研究所通过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的分析调查,发现近年来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低,毕业半年内离职率达半数,而且大部分为主动辞职。主因是职业期待不吻合,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毕业生普遍认为最有助于求职且自我欠缺的能力是疑难排解、谈判沟通技能。近七成学生认为母校实习实践环节不够,在课程内容实用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等方面需改进。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缺乏,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人才。供需存在较大矛盾,就业满意度低。

审视高职院校,发现职业素养教育存在低效性异态问题。部分学校尚未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有效结合,持漠视或消极态度,以教室、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去境脉化教学,模式单一,方法简单,职业针对性不强,忽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这种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模式,缺乏相对稳定的教育载体及管理,职业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很难做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整合,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三、学习新理解——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是美国人类学家J·莱夫和E·温格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专著中提出来的。通过强调完整的人和把主动行动者、活动和世界看做相互联系的整体,凸显学习的社会特征,提出了“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过程”著名论断。

“合法”是对个体进入共同体的归属途径的一个限定特征。只有在合法的情况下新手才被允许进入实践共同体,并得以参与进来、进入学习的情境。“边缘性” 是个动态概念,是新手成长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意味着置身于由某个共同体定义的参与领域中,多元化的、多样的、或多或少地投入和包含于其中的存在方式。“参与”则指新手或学徒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专家同伴的互动学习,为建构知识应做的事务。

长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让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从前辈那里获得实践共同体的经验价值信念与规范。新成员在广泛的边缘观察和参与中逐渐形成理解。这种理解是在正式学习中难以表达和传授的默会知识,与其所进行的行动。该行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所在共同体的意义有关,并嵌在共同体日常实践的情景中,为实践共同体中每个成员所共享,从而构成了实践共同体的文化品性。

四、高职职业素质教育新路径

1.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实践共同体

随着学习者“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程,从外围参与逐步发展到实质性参与,行动会逐渐变得积极,最终获得实践共同体中核心成员的身份,且指导实践共同体新成员的学习。学习者的成长同时又促进了实践共同体的发展,使实践共同体具有再生循环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而不是一次性建构。

高职院校应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间的关系,职业素养教育全面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共同体、情境性活动中有效学习。实践共同体并非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活动而临时聚散的松散结构,而是共同体成员相互学习、合作进行持续交流的场所。每个成员都被视为关于社会需求的知识的拥有者、社会的代理人,有着共同的任务和强烈的责任感,追求一个共同的事业,相互制约又相互信赖。高职学生更倾向于集体学习。实践共同体可在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环境中构建,也可利用信息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存于网络环境中。构建实践共同体一般要有制定共同规范、分析学习者、合理制定学习目标选取内容、设计交互活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反馈与调节过程。共同体成员由学生和教师、学校管理者、企业行家等助学者组成。可以是几个兴趣相同的个体围绕某个有意义的主题而自发形成。也可以是班级、专业、学校甚至更广泛的区域的集体性参与。实践共同体为新手搭建起更为透明的边缘参与的机会,制定适应学生兴趣又符合实际的合理任务,共享实践、信念和理解,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员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在非“专家式”“经院式”氛围中体会民主、平等。

2.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和职业活动中体验实践

学习者要成为共同体的一员,不仅涉及大量时间的投入、高度的努力,而且涉及在共同体内承担更多、更广泛的责任和更加困难更具冒险性的任务。说到底就是参与。参与真实问题情境的活动,潜隐在个体行为模式或个体感知深处中的隐性知识也将在其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使学习不仅是习得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人具有主体意识的思维与行动。

我们应紧跟市场,贴近行业,围绕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需求,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镶嵌在真实性背景的专业课堂和实践参与活动中。大力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三类主题实践:即课程教学型—以专业学习为平台,校园文化型—以素质拓展为平台,社会实践型—以顶岗实习为平台。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精心设计学习体验项目,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向学生提供真实或逼真境域。邀请业内专家和职场精英参与,启用素质导师、素质学长,实施师徒制。将企业元素融入其中,以职业人标准建立仿真实验室、模拟公司制班级,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开展交流、协作、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能力。学校应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素质养成中的教育功能,充分借助校报、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作用,加强学生管理、体能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社团和各类兴趣小组为依托,开展技能竞赛、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建设校内学训一体实训室、教学工厂、校办企业等多种生产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多途径给学生提供观察、模拟和体验的机会。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学生在积极融入团队逐步学习实践、体验内化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自我个性特征,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体验学习快乐,完成自身的成长,实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3.积极营造成员间协商与理解的氛围

实践共同体建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共同体的活动中并从中获得发展与成长。个体学习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共同体中文化的吸收以及身份的融入。实践共同体中教师、企业行家甚至有经验的学长应当担当“教练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发挥脚手架作用。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实现合作学习。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建职业素质网络课堂、运用在线聊天、博客等群体协同作业工具,开辟透明、开放的交流空间。成员间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论坛、研讨会、虚拟交互平台等多种形式对话交流,让全体成员能跨越时空局限,突破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约束,更具灵活性和便捷性地进入学习。

学习评价应与情境化的教学过程相一致,采用学习档案袋、表现性评价等方式。教师专家、学习者在内的共同体所有成员都应参与评价过程,侧重学习者身处动态实践情境而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的积极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关注个体对学习伙伴、学习指导者乃至整个学习共同体的成长与发展所做的贡献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再次评价。

五、小结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人类学对学习的诠释,是一种理解学习的方式。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概念引入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焦点在于高职院校要强化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理念,将职业素养的内容融合到专业教育中,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全方位互动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强调重建教育交往和沟通,师生有共同的学习信念和愿景,在实体或虚拟的实践共同体中,逐渐形成内部组织文化,共同解决问题。学生持续地在实践中学习、共享和反思,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转变为共同体的核心成员,从而成长成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莱夫,温格著,王文静译.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爱芹.情境学习理论的人类学视角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3]崔国富.大学生职业素质构成与综合培养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