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加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 投稿书放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70次
  • 评分4
  • 35
  • 0

文/党 杰 张 琳

摘 要:本文剖析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4C办学模式,并总结其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加坡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满足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笔者结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 Yang Polytechnic)完成的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专能培训情况,总结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相应的建设思路,对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4C办学优势

1.组织文化(culture)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积极倡导“组织无界化、处处创新、超前意识、先驱精神、终身学习、精益求精”的组织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全校师生思想高度认同、行动高度统一,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在南洋理工人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便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创新理念(concept)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享誉职教领域的最具特色的模式,是以学校为本位,在现有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而设立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将企业项目、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实现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零距离对接。

“教学工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项目,由学校统一受理,负责项目开发的专业教师以个人名义与合作单位签约,责任到人,项目收益由校方分配。学院规定:在每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都必须有学生介入,师生共同完成。这并不强调学生参加从接受项目到验收项目的整个项目过程,而注重的是让学生亲历实际工作项目,承接力所能及的任务,体验真实的工作。其实质就是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先会后懂”的做法。

3.能力开发(capability)

在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院院长林靖东座谈时,他说:“我宁愿冒着教师被挖走的风险,也要把教师培养成有价值的人,不愿让没价值的人留下来做教师。”为了增强教师的专能开发,南洋理工学院提出了“无货架寿命”的概念,即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事业心、进取心,就可获得学习机会。倡导教师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要有危机意识、质量意识,注重学习,使自己的市场价值保值或增值。坚持每学期安排20%的教师参与项目开发,不安排上课,实行轮岗。

南洋理工学院学生均为走读生,不住校,未单独设置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学生辅导实行导师制,每位学生入校即安排三年不更换的专业指导教师,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学生心智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类俱乐部、专业兴趣小组等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而实施。课外活动采用积分制,从参与(P)、增值(E)、成就(A)、代表(R)、领导才能(L)和服务(S)六个方面累计。

4.校企合作(collaboration)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在新加坡,政府从法律上规定了相关企业具有参与和支持本国职业教育的义务。如:从新专业的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都要给予高职院校大力支持,确保有关专业课程与企业直接挂钩。这样职业院校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最新的技术信息。南洋理工学院充分利用该校现有的技术服务基础和人力资源,与企业开展了有远见的、战略性的和双赢的合作,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服务,并为教师专业培训、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二、校企合作新思路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将组织无界化、处处创新、超前意识、先驱精神、终身学习、教学工厂等理念变成了现实,实属不易。其主要原因在于南洋理工学院善于创新、勇于开拓、勤于务实、重在积累、贵在坚持、注重质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校企合作是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矛盾的有效途径,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开展仍处于初级层面,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可以考虑从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上下功夫。高职学院招生能否和普通高等学校平起平坐?能否立法要求企业按利润的一定比例务必用于员工职业培训,或是用于在职的高中学生及高中以下没接受职业教育员工的完成规定时间的培训?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能否真正能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能否注重实践技能而不是以论文、课题等科研为主?然而,如此又会引起诸如 “计划”与“市场”的矛盾等新问题。依赖于政府在短时间内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是不现实的,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是第一位的。

1.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工学交替之基

现在,高职院校多数安排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半年或一年的实习,没有形成“闭环”,其“纠错”功能并未实现,因此也就达不到合作教育的预期目标。只有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灵活交替“工”与“学”。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是要具备教育功能,主要用于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尽量能满足轮岗;二是保证其生产功能,要“真刀真枪”,确保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产品等与企业一致,同时要有一定的盈利。这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合作,且要贯穿从初期规划、建设到后期的管理、运行等整个过程。学校应结合区域特征和实际需要,主动出击,联系规模大、文化底蕴厚、管理规范、影响好的企业,或是在网上出示公告,表明学校的用意,守株待兔。最好学校能“筑巢引凤”——建好一定规模的企业车间,成立工作小组,吸引企业前来。后期的管理运行尽可能优先选择相关的专业系部。当然,如果能成立二级学院,有更灵活的体制、机制则更好。系领导兼企业领导,负责管理;老师兼工程师,负责技术;学生兼员工,承担一定的生产。

2.建校外实训基地,拓工学交替之源

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为了顺利完成校外顶岗实习这个教学环节。校外顶岗实习,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呼吸企业的空气,感受企业的文化,利用企业的资源,学习企业的技术,接受企业的管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一般来说,选择企业规模大、政府拥有或部分拥有产权、具有创新和发展的文化特征、基础岗位对新员工入职培训时间较长的企业,达成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在具体操作上,要给予企业更多的保障和方便:一是严格要求带队教师和实习学生做好各项保密工作;二是实习前为所有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三是尽可能满足与学校长期合作的紧密型企业或行业内权威企业提出的阶段性安排部分学生去企业参加实践劳动的要求;四是对一些用工量大的周边企业提出的毕业班学生提前顶岗工作的要求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可以协商成立订单班,学校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安排,如有需要,学校可以送教师到企业,为学生边学习边工作提供方便。商谈时,要注意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保障,如:食宿问题、生活补贴等。实习前,让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先在教室或宿舍与学生交流,之后再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进行全面的具体安排。这样,学生相对比较稳定,最终也会得到企业的肯定。学校还要采取定期回访等措施,长期维系与学生、企业的感情。

3.建完全学分制,通工学交替之路

在我国,校企合作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受到了很大限制,并未形成科学成熟的模式。现在,学校积极为企业着想,主动拉动企业参与,盛情邀请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地结合企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工学结合存在突出的瓶颈问题——学校的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都是在学年制下调整、实施的,再加上受到师资等因素的限制,不管是内容上,还是时间上,学生的自主选择余地都不大。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多采用完全学分制和模块式课程设置体系,学生可以在职业需求的范围内和专业教学内容允许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也非常灵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深入进行,“学”和“用”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小,关系越来越紧密,学生与企业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会更具体、更贴合实际。所以,务必要深入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实现学分制。

当前,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急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就应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工学交替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不可急于求成。目前,仍需学校主动与企业共享利益,进而共担责任,最终共创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学校还要更多地深入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改革,完善各种教学制度,使学生真正能够因需而学、学以致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2]黎文生.探寻“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并存下的高职校企合作[J].科技信息,2011(33).

[3]壮国桢.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三大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6).

[4]刘加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4(12).

[5]宫亚梅,杨育文,宋书善,颜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张利庠,杨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

[7]梁俊,漆明龙,易彬.中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8]张慧霞,王东.美、英、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