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天眼”之父病逝南仁东:拒绝平庸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10
  • 阅读量156次
  • 评分0
  • 0
  • 0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罹患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9月15日夜间逝世,享年72岁。国家天文台16日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南仁东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中国天眼”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南仁东的学生。据了解,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他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国家天文台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值望远镜调试和试运行的关键时期,南仁东研究员此时逝世,是“中国天眼”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天文界的—大损失。


  得知南仁东逝世,他的昔日同事有的表示,南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常人无法想象,为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有的表示,南老师患病后仍不忘科研事业,从骨子里进发出的激情折射出他常挂在嘴边的“拒绝平庸”。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天文局局长张智勇在1994年工程选址时认识了南仁东。他回忆,南老师长期奔波于北京、黔南、平塘等地之间,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他都亲自去考察。“没有路,他就拄着拐杖跟大家一起爬山。一身简朴的工作服,没有一点架子。”“10年之后,南老师所成之大美‘中国天眼’必将举世皆知。”“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的说,犹记早年与南仁东聊天时,他细细解释望远镜之美,其眼神深邃自信。“中国天眼”坐落于贵州省,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一句话“成就”大国重器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


  2016年9月25日,祖国西南,苗岭深处,“天眼”睁眼,中国又添一件大国重器,傲视太空,深探苍穹……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一把推开吴盛殷的门(吴盛殷代表中国参会),说了句:“咱们也建一个吧。”那时候的南仁东才回国三年,已经在国际天文专业领域里小有声名。这之前,他还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一天的薪水相当于国内一年。北京天文台需要他,他就回来了。


  于是从1994年始,南仁东主持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天眼”。“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借助这只“天眼”,科学家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众多独门绝技让其成为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


  从1994年到2006年世界上多了一位名叫南仁东的“勘探者”和“推销员”。寻找一个又圆叉大的“坑”,是建造前提。南仁东带人走进贵州山区,看了好几百个“坑”。直到有一天,踏上大窝凼。这是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像天然的巨碗。四周的青山抱着一片洼地,山上郁郁葱葱,几排灰瓦的木屋陈列其中,鸡犬之声不绝于耳。南仁东站在窝凼中间,兴奋地说:“这里好圆。”村民至今还记得,南仁东追着当地人较真发问的样子——“下雨了会不会有落石滚下来?”“这里天气到底怎么样?”


  选好地址,南仁东正式提出了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他知道,这种大工程的立项非常艰难。不立项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团队。初期勘探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只有南仁东满中国跑,寻求合作单位。天文台没钱,他出差就坐火车,从南到北,又从东到西。他的立项申请书上最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大概有3厘米厚。他还设法多参加国家会议,逢人就推销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经历了最艰难的十多年,FAST项目逐渐有了名气。师出无名,南仁东还想要“名分”。2006年,在一次中国科学院院长大会上,他抢着发言,向路甬祥院长“喊話”:“第一,我们干了十年,没有名分,我们要名分,FAST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没有可能立项?这么多人,二十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秘书长,给个小名分。但启动立项进程之前,必须有国际评审会。”路院长指示。“第二,我们身无分文,别人搞大科学工程预研究,上千万,上亿,我们囊空如洗。”“计划局,那就给他们点钱。”路院长笑答。


  二十年“铸天镜”


  2006年,立项建议书终于提交。在最后的国际评审中,南仁东用英文发言,提前把整篇稿子背下来。评审最后国际专家开玩笑:“英文不好不坏,别的没说清楚,但要什么说得特别明白。”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开工那天,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项目启动,南仁东成为首席科学家之后变得尤其忙碌。他参与到FAST设计的每个环节中,参加每一次会议。成员在做决定前都要听他的意见。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南仁东说。“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2016年9月,南仁东重新回到“大窝凼”,在二十二年之后怀着不同的心情重新站在山头,目睹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天眼”正式启用。这项雄伟的工程从此将在此处凝望太空,默默坚守,或许某天,就能接收星外文明发出的第一声啼鸣……


  南仁东其人,或许可以用他的助理姜鹏的一句话来概括:“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个人。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