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邓秋君
2015年3月15日,“明星官员”仇和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组织调查”。一个多月后的4月24日,随着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资格被罢免,仇和的政坛演出在反腐风暴中谢幕。
从云南省省委副书记岗位落马的仇和,曾先后主政江苏宿迁和云南昆明。在位期间,他“以人治推动法治,以不民主推动民主”的施政理念和作为一直颇受争议;他落马以后,不断有媒体起底其背后的复杂政商关系。
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揭示仇和“人治”模式的负面影响,具有警示意义。为此,本刊记者于2015年4月下旬赴仇和政坛生涯起步地江苏省沭阳县采访。记者发现,仇和的“人治”模式留给当地人的影响依然深刻。
任性用人致塌方式腐败
在江苏省沭阳县,一面“沭阳精神”墙依然矗立在县城中央。
“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镌刻在墙体上的这16字的“沭阳精神”,正是仇和任沭阳县县委书记时提出的。
从近期媒体起底的仇和政商关系中发现,一个可用“左膀右臂”形容与仇和关系的人物——仇和任职沭阳时的秘书谢新松与仇和关系密切。仇和离任宿迁前,火速提拔了30多名干部,其中就包括谢新松。
在仇和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同一个月,谢新松升任宿迁市宿城区区长。2007年12月,仇和从江苏省副省长调任昆明市市委书记。3个月后,谢新松也赴昆明任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随后升为市委秘书长。2011年1月,谢新松进入昆明市委常委班子,任昆明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继续与仇和搭班子。同年l1月,仇和任云南省委副书记。
2014年6月,谢新松任昆明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目前,谢新松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记者在沭阳采访时了解到,仇和的“任性用人”在当地的影响有迹可寻。一位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仇和有句名言,“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打着改革旗号,仕途高升,成了后任领导效仿的标杆。即使在仇和离开沭阳10年后,仍有领导任命干部的手法与仇和如出一辙,无论什么身份都能得到提拔重用。如把工人身份的小车司机陈某某提拔为政府办公室正科级副主任、把车管所办事员荣某在3年时间内提拔为青伊湖镇党委书记、把宁浦冠城小区售楼小姐罗某某破格提拔为沭阳县建设局副局长、把一名大学生村官提拔为正科级镇长。仅沭城镇就有多名村干部被提拔为副镇长、副书记。在其任期内,全县超编干部有200多人,被上级组织部门点名整改。有沭阳干部痛心地表示:如此多干部被提拔,正是仇和现象留给沭阳的遗患。
在当地干部提供的一份沭阳县住建委[2014]6号文件复印件上,记者找到了罗某某(挂职)的工作分工:主要负责江苏沭阳南部新城置业有限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工作。
在记者采访中,一些干部对沭阳的政治生态严重失序多持批评态度,“领导如此任性用人,必致官场贪腐成风”的观点颇有代表性。据公开信息显示,在2014年3月前后1年多时间里,沭阳县相继有5名处级干部、5名正科级干部因严重违纪违法,被省、市、县纪委和检察机关立案查处。有权就任性,塌方式腐败折射出沭阳官场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2158工程”续写“人治”模式
沭阳县是江苏省第一大县,下辖40个乡镇(场、街道)、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超过180万,区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仇和在此施政时,其一大政绩就是大拆大建,改变了城市面貌。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拆了你莫哭,没拆你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等段子。这就是“仇和速度”。
“仇和速度”的实质就是“人治”。
在沭阳采访期间,当地一些群众向《法律与生活》记者反映,近几年,“2158工程”大拆大建的程度与仇和时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158工程”是沭阳县的一项重要工程,目标是“用2年时间,在全县各乡镇新建多层标准化厂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多家,新增工业税收8亿元以上”,实施时间为2011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0日。
2014年4月,《法治周末》曾以《遍地开花的江苏沭阳“2158工程”害了谁?》为题,曝光了沭阳县领导政绩背后的真相。该报道引用了时任沭阳县县委书记蒋建明在工程开工典礼上的讲话:“各乡镇、各单位要积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各显神通,在标准化厂房建设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在政策制定上不要求统一标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只要有利于标准化厂房建设的方法都可以尝试、创新,确保加快建设速度。”该报道还称:“1000万平方米厂房是个什么概念?据时任沭阳县县委书记蒋建明对媒体介绍,该工程约需资金100亿元,占地7500亩左右。”
“2158工程”’被当地民众斥为县领导的“政绩工程”、“坑人工程”。
《法律与生活》的记者注意到,在沭阳县贤官镇245省道两侧有不少空置的4层厂房。这些建设面积数千平方米不等的厂房有的建了一半,有的只是矗立起数十根混凝土柱子就停工了。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板告诉记者:当初,有很多民营小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政府却要求这些小企业必须把原来的厂房推倒重建。如果按照政府要求建了新厂房,将由政府帮助招商引资;如果不肯推倒重建,将由政府来做,但没有补偿。
迫于压力,不少小企业主推倒了原厂房,拿出一辈子积蓄并贷款数百万元建起了“高大上”的新厂房。可是,政府的承诺却落空了。由于政府没能招来客商,不少小企业主只好把建好或建了一半的厂房扔在那里。
陷入困境的还有银行。当初,当地银行不愿意给小企业提供建房贷款。在政府的强大压力下,提供了贷款,如今却无法收回。为此,银行只好起诉小企业主。法院判决小企业主们归还欠款,可是实际执行不下去。县里曾经规定,凡涉及“2158工程”的上访告状,不接访、不立案。即使判决下来,也不许强制执行。当初,担保公司也不愿意给担保,也是被政府迫使提供了担保。现在,小企业主们的土地证、房产证都押在担保公司。
此外,一些外地客商的投资在沭阳“打了水漂”。一些本地群众听信政府承诺,拿出几十万元或上百万元合作投资建厂。由于投资无法收回,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桑墟镇的一位孙姓瓦工告诉记者,桑墟镇的数百家板材加工企业,有1/3因政府强制建厂房导致资金链断裂而面临破产。
透过“烂尾楼”,可以一窥“2158工程”是个什么样的“烂尾工程”。据统计,沭阳县33个乡镇上千个“2158工程”项目多成“烂尾楼”,平均一个乡镇就有数十家这样的烂尾工程。记者在沭阳县几个乡镇采访发现,无论是在马路边还是在耕地里,“烂尾工程”随处可见。不少业主反映,当初提供工程建筑钢材的是时任该县一位主要领导的亲属。
政商关系暗隐利益输送
追随仇和到昆明的另一位“左膀右臂”,是仇和任职宿迁时被称为“红顶商人”的浙商刘卫高。
在宿迁,刘卫高有“刘半城”之称,他与仇和关系密切广为人知。仇和调任云南后,刘卫高也追随至昆明,并在仇和主政昆明期间顺利地拿到了多个地产项目。据公开消息显示,2015年2月,刘卫高接受调查。
仇和的政商关系被公开,对不满个别领导胆大妄为的沭阳人是一种鼓舞。据当地一位匿名举报人向《法律与生活》记者报料,仇和之后的个别领导身边也是商人环绕,这些商人拿地、接工程、向财政借款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目前,这名举报人已向上级纪检部门举报沭阳某领导与商人之间的利益输送线索。其所提供的举报材料中有这样一些案例——
2008年,沭阳汽车东站未经公开投标就由分管交通的某副县职领导直系亲属总承包,工程原材料由县主要领导的弟弟直接供应,造价高达8000元/平方米,当时的市场价格为3000多元/平方米;2008年,时任县领导的同乡宜兴商人邓某某投资沭阳县城南污水处理厂,因资金链断裂成“烂摊子”工程。县领导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由政府审计收购,审计人就是后被纪检部门查处的时任沭阳审计局副局长王益斌。2009年,浙商项某某在沭阳经营长江热电厂。项某某曾在家乡接待过来考察的县领导,后找该领导向县财政借款。领导几次在县党政联席会议上吹风说,为盘活长江热电厂,县财政可以借给项某某5000万元。后来,县财政的5000万元“无利息、无抵押、无担保”的巨款进了个人腰包。项某某拿到款后并没有专款专用,而是拿去还债了。项某某因多次诈骗,现被昆山、西安等多地公安机关通缉。
2009年,外地商人孙某某经人引见结识时任县领导,在县领导的推荐下投资建设沭阳贤官镇第二殡仪馆。殡仪馆即将开业时,又被县领导叫停了,原因是第一殡仪馆老板为防止竞争疏通了与县领导的关系。县领导故伎重演,又利用政府审计收购了第二殡仪馆。至今,第二殡仪馆建成5年了,一直没有使用。
2012年,浙商李某某以投资江苏向安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业用地名义低价取得沭阳开发区珠江路100亩土地;之后,以职工宿舍名义建了3万平方米的6层楼房,按3000元/平方米出售。李某某通过房产项目获利6000余万元,工业项目至今未投产。
上述案例,都被疑存在政商交易。
“明星官员”仇和从沭阳县县委书记任上一路狂奔至云南省省委副书记,落马之前仍自诩“一路被举报,仕途上一路惊喜”。现在的沭阳人已不大记仇和的“仇”了,倒对后任个别领导的做法忍无可忍。
曾经与某县领导共过事的一位沭阳人向记者介绍:仇和在任时,还没有带七亲八戚来沭阳捞钱。有些后任领导就不一样了,姐姐、弟弟来了,老乡、朋友来了,父母几乎每年都来沭阳养病、过生日,吃住在沭阳县110宾馆。2011年,时任县领导的母亲在沭阳过80岁大寿,成了路人皆知的新闻。其姐、弟两人不仅插手一些工程承包,而且直接供应建筑材料,牟取巨额利益,如沭阳汽车东站、“2158工程”等。经县府办打招呼的一所民办学校,被摊派的建材至今还没有用完。
有些举报内容超出想象。沭阳县曾两次发文,“以招商项目达到进度为名”两次奖励县委办,每次奖励100万元。当时,县委办只有30人,两次奖金实际发放50万元,剩余的150万元被做了假账。钱去哪了,谁也不知道。
2015年4月30日,记者到沭阳县县委宣传部联系采访事宜。宣传部新闻科严科长接待了记者。他没有就记者提出的仇和“人治”模式留给沭阳的遗患发表看法,对记者历数的诸如“2158工程”和政治生态方面的问题也笑称不了解,更无意安排记者采访有关部门。
记者离开沭阳后,从网上看到有关仇和的报道还在持续。这不仅是人们对仇和作为“明室官员”落马本身感兴趣,更是向仇和以“人治”为核心的施政理念带给社会的警示投以关注。
仇和“改革”形象的塌陷,无疑是对其“人治”模式的现实否定。有权也不能“任性”,法治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