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俊周
【摘要】在创新型经济发展背景下,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一个区域促进经济发展,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在对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优势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多元化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区域创新;模式;路径;河南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72201);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4244,2014247);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4CJJ079);郑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1049)。
【作者简介】闫俊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创新工程管理。
一、引言
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要“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必须“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驱动型和内需拉动型为主转变,推动区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制约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创新。河南省存在创新资源分散、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绩效低、创新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难以形成具有河南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因此,结合河南区域创新发展实际,通过对其发展优势、问题的分析,探索适合河南省自身创新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对于提升河南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河南区域创新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对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重视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创新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支撑条件。
(一) 创新环境逐步改善
河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以及较强的居民消费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等,为区域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环境。根据《2011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创新的环境看,河南省2011 年位居第12 位。其中,在基础建设上,公路拥有量为242314 公里,居全国第2 位;国际互联网用户、三种交通方式货邮吞吐量均位居全国前5位,且三种交通方式货邮吞吐量仍在高速增长,增长率高居全国首位;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差额以及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居全国第6位、第6位和第3位;居民消费能力有所上升,增长率为12.42%,居第8位;劳动者的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居第10位。河南省自主创新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2013年,河南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55.3亿元,增幅为14.3%,投入强度(研发占GDP 比重) 达到1.1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企业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增加,有力提升了河南省的整体研发能力和水平,促进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为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创造了财力条件。
(二) 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颁布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意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以提供政策支持。省财政还设立了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自2006 年以来,已先后安排2.44亿元,对76个企业自主创新项目进行了扶持,累计带动企业研发投入97.52 亿元;2010年7月省财政下达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全省13 个重点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所得税减免政策,仅2009年一年就减免税收10.7 亿元。以上创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2012年出台的《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自主创新方面的支持做了详细规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上述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相继制定,为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
(三) 创新资源较为丰富
河南省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拥有在河南或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且创新资源较为集中。2011年,河南省有以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为龙头的84所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专科和一批全省重点学科。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7万人,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7人,涵盖自然、经济、社会和工程技术等不同领域,初步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等较为系统完整的学科布局。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4 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重点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基本建立了省级以上研发中心。
(四) 创新的产业基础较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近年来,河南省发挥优势,培养了一批创新企业和创新产业,大大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产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11年河南省已形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6大高成长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1万亿元;打造了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等4大传统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3 万亿元;并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4 个先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 亿元。同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力争到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 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500 亿元,占GDP 比重达6%左右。形成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7大新兴产业。二是产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2010年以来,河南省已确立180个产业集聚区,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 万亿元,实现就业180万人,集聚区集群规模超30亿元的达42个,超亿元的达388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 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 万人,产业集群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带动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目前全省有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1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2家,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河南省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的步伐,结合国外和东部企业产业转移机遇,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培育和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富士康、格力电器、中铁隧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盾构机、华晨汽车、福建恒安等583个项目开工建设,对产业集聚区产业和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河南区域创新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科技创新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创新的绩效低,能源消耗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11年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17位,比2010年下降2位,低于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和安徽三省。从创新的绩效来看,位居全国第21位,其中,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全国排第21 位,产业结构在全国排第26 位,与河南GDP 居全国第5 位的经济大省地位极不相称。同时,在河南省许多城镇特别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产业转型升级困难,资金和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在创新发展上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二) 创新意识薄弱,投入不足
2013 年, 河南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55.3 亿元,增幅为14.3%,投入强度(研发占GDP 比重) 达到1.11% , 远低于全国2.08%的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先进省(市) 相比差距较大,在中部6省排名末位。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47%,居全国第23位。据2011年经济日报《中国自主创新年会》显示,河南自主创新能力相关基础指标在全国排名滞后于经济与人口规模地位,每万人研发人员数、研发资金、研发机构数、在校高校学生数等指标均居全国20位之后;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全国排24位,在中部6 省位居第4 位。以上表明,河南省在创新的关键衡量指标研发投入上还远远不够,即使与国内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创新氛围有待提升。
(三) 创新主体发展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2011年河南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8位,创新主体发展水平低,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比例仅为5.92%,居全国第12位;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47%,仅居全国的24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为3.74%,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为3.39%,分别居全国第27、23位。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竞争力较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同时,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在全国排24位,在中部6省中位居第5,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原始性创新和自主性创新较少,科技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够,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尚不完善。
四、河南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优势和问题的形成,既有国情省情、经济发展阶段、历史等客观因素,也有政策导向、制度设计、创新意识、社会氛围等主观因素。河南省在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认真面对当前区域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深入分析创新发展问题所形成的成因,进而选择适合自身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总的来说,河南在区域创新发展上不应拘泥于某一现有的创新模式,而应选择多元化的区域创新模式,原因如下。
第一,河南省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河南省地域广阔,省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整体上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区其实尚不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条件。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水平偏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关创新的风险投资、担保等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小企业和沿海地区相比,发展水平还较低。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即使发展水平较高的郑州、洛阳等城市也不可能像美国的硅谷那样,完全靠自主创新模式带动经济发展。河南省在区域创新上,要根据梯度经济转移规律和中部地区具有的劳动力价格、土地供给、能源资源等比较优势,充分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河南省的区位、人口和资源等优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通过产业承接,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进而通过模仿创新和有意识的自主创新,带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当然,对于省内某些创新条件较好、产业基础较好的产业,要积极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增强国内外竞争力。对于某些产业条件较好、创新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要进一步通过政府推动,使其尽快产生集聚效应,提升自身竞争力。
第二,河南是农业大省,工业化、城市化整体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国家将河南省定位于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的工业发展比较快,但大多是资源依赖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很少,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为主,整个工业的底子薄、基础弱。因此,河南省在区域创新发展上不能简单模仿或照搬其他地区的技术和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自身产业实际出发,以现代农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开展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一批重点项目,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第三,河南省科技教育资源少,科研实力较弱。由于历史、文化等多重原因,河南省科研、教育资源有限,真正能自主开发的原始创新很少,与中部6省中的安徽和湖北、湖南等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河南省科研教育资源匮乏,缺乏高水平研发团队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自主开发的原始创新较少,消化吸收再次创新也不多,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河南省的创新发展。在此种情况下,河南省应积极走出去、引进来,鼓励省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同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取得一批重大项目成果,以切实提升河南省的科研水平。
第四,河南省行政界限明显,区域合作较少。从区域合作创新发展的实践和经验来看,区域间的合作创新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而河南省行政界限较为明显,省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较少,和省外城市的合作则更少。河南省应积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省内城市、中原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大沟通和大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结成紧密协作的合作联盟,走区域合作创新发展之路,进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实现多方的共赢发展。
总之,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要选择多元化的区域创新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和自下而上的企业主动努力,实现创新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结合,在多个点和面实现突破,进而实现区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五、河南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 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有效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率,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 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在产业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要由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以创新推动区域产业的内生性发展。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河南省可考虑打造全省统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分散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种机构的创新资源吸引、集聚在创新平台中,引导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围绕产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和集体攻关,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核心和关键技术,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机构、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制定有利于企业、产业创新的政策和法规环境,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形成联系紧密、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和具有良好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建立有利于培育创新、服务创新和支撑创新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河南省区域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二)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强度,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
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确保河南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要注重科研经费使用的质量,减少重复立项、重复研发,开展科技资源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在科研经费使用中要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开支在科研经费中的比重,提高科研人员的补助和待遇,增强科研人员开展创新的动力。要通过各种科技激励政策和措施留住创新人才,通过科技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培养和锻炼创新人才,形成尊重创新、尊重人才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要进一步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通过财政支持或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大研发资金投入。政府要在文化、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撑,促进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向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集中。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模式变革,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分布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等新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采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 突出重点产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河南要想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有所突破,必须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要围绕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信息服务、生物制药、生物育种、超硬材料、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12类特色鲜明、链条完善、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为突破口,有意识地重点培育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突出作用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创新信息产业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技术。同时,战略新兴产业要勇于主动获得世界最新技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集群发展;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使其迅速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创新发展。
(四)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当前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多,消化吸收创新少,因此,建立社会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这对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加快战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广东一些行业,如家用电器、食品生产、陶瓷生产等的装备引进后,消化、吸收、创新较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依赖进口的情况,实现了进口替代。相比而言,河南省多数行业技术和设备创新能力不强,对进口技术设备的依赖很强,如果设备落后了,那就再引进,最终走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死循环当中,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政府应集中力量解决某些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在引进创新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从而逐步减少对进口技术设备的依赖,提高装备技术的研发与制造水平。
(五) 开展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创新
河南省在未来发展中,应积极推动省内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中原经济区城市之间的合作。积极推动各级政府达成共识,在河南省和中原经济区内建立有效的协作和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区域的合作创新发展。河南省应以各种创新资源为基础,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支撑,以产业集群建设为载体,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汽车、钢铁、水电、建材等支柱产业为重点,以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等优势农业产业为发展核心,积极开展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通过广泛的区域合作,实现企业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逐步将产业做大做强。
(六) 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体系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任何企业都难以独自生产和管理所需的所有创新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开放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不能仅仅依靠自主或内部创新,要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体系,借助外部力量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展。一要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要围绕河南省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积极关注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鼓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以分享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先进成果。二要在注重“引进来”的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要通过独资、合资、联合投资等手段吸引国外研发机构、技术水平先进企业到河南省设立研发中心或部门,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层次。同时,鼓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国外研发资源和创新人才为我国服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三要积极承接国外高端产业转移,引进河南省产业所亟需的技术。四在创新方向的选择上,要向国际看齐。在创新方向选择上,要结合河南省企业和产业的自身优势、市场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要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创新体系。
(七) 构建和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一要在用足用好国家鼓励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的同时,创新政策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完善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二要加大扶持力度,健全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逐步增长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和良好环境。三要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从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方面,加大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力度。四要完善所得税优惠、创新产品购买、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收益分配等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五要建立健全创新投资基金,可以由省财政和创新投资企业联合设立创新投资专项基金,用于向创新投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以及投资环境和项目的可行性调查、技术人员的培训等。六要加强对优势产业创新投资企业的金融保险支持,鼓励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的信贷支持,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和国外上市,进行直接融资。七要加大政策性风险基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拓展保险等业务,积极宣传保险政策,引导企业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发挥政府出口信用保险费用补贴政策的效用,保障企业境外创新投资的利益和安全。
(八) 强化创新管理,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个区域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通过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推动区域的发展。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塑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对技术创新投资的信心。二要创新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须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和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打造服务型政府,强化服务理念,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要强化科技创新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科技人员的创新作用,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围绕河南省内企业和产业的重大需求,组织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以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李雅莉,唐大鹏,闫俊周. 河南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优势、不足及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14,(4):109-113.
[3]闫俊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问题及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3 ,(2): 101-104.
[4]闫红娟.国内外区域创新实践对我国中部创新发展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9,(4):26-30.
[5]刘小斌,罗建强,韩玉启.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48-52.
[6]闫俊周.自主创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必然选择——兼论河南省自主创新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13,(1):33-36.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