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会彬
(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451150)
《香玉》是蒲松龄的一篇文言小说,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目前,国内关于《香玉》的众多课例中,我个人认为王雪英老师的课例是比较出色的。她在2013年乌鲁木齐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上执教的《香玉》一课(以下简称“市级课”)非常精彩,这节课也获得了该次大赛的一等奖第一名;后来她在第三届“圣陶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上再次执教《香玉》一课(以下简称“全国课”),又一次展示了优秀课堂的风采。王老先后执教的《香玉》一课,教学设计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这些修改之处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成就课堂精彩的一些启示。
一、“整体感知”环节的修改——用朴实的方法应对难测的学情
在市级课的设计中,王老师用了4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复述故事。(2)学生概括情节。(3)在概括情节的基础上,再浓缩提炼,分别用7个字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拟一个小标题。(4)翻译、品析最后一段作者的评价。
而在全国课的设计中,整体感知只有1个步骤,那就是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主要情节,在学生复述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更正,该环节用时约6分钟。
我认为,王老师的修改是明智的,她在用朴实有效的方法来应对难测的学情。市级课的设计有4个步骤,前3个步骤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翻译、品析最后一段使得整体感知涵盖了全文每一个段落。应该说,这是个非常精彩的片段设计。但是,如果学生素质不高或者没有充分的预习,整体感知环节一定会超过15分钟,甚至会超过半节课,这对一节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来说,整体感知的时间显然太长。
从文字实录和视频来看,在市级课上,与王老师合作的学生素质很高且经过充分的预习;在全国课上,王老师面对的学生是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学生,其素质自然也很好,但学情难测——学生未必经过了充分的预习。于是,王老师忍痛割爱,把整体感知的4个步骤改为1个步骤:复述情节。如此,全国课的前13分钟的教学内容为:(1)导入,用时2分钟左右;(2)检查预习,解决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用时5分钟左右;(3)整体感知,用时6分钟左右。这13分钟内,虽然亮点不多,但课堂紧凑;从言到文,符合文言文文体特点;教师引导到位,学生提升明显。总之,课堂流程进行得很扎实也很朴实,扎实和朴实成就了全国课的精彩。
二、“重点赏析”环节的修改——用巧妙的切入让“语文味”更足
在市级课上,王老师对重点赏析环节设计的主问题是:“哪些文字具体表现了香玉、黄生和绛雪之间的‘至情’呢?请大家结合原文谈谈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依次分析黄生、香玉、绛雪的“至情”,详细分析黄生、绛雪而简单分析香玉。
在全国课上,王老师对于重点赏析环节的设计有3步:(1)从对黄生的三个称呼切入分析黄生的至情。(2)用删除比较法品析“香玉重生”的片段。(3)“一去而两殉之”的结局是否画蛇添足?
从文字实录和视频来看,无论是修改前的设计还是修改后的设计,都很精彩。不过,修改后的设计,其切入更巧妙,“语文味”更浓,体现了王老师精益求精的教学品质。具体表现为:其一,从称呼切入更巧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生的至情时,从三个称呼——“汹汹强寇”、“骚雅士”“至情人”——切入,引导学生依次寻找称呼出现的地方,探索作者为什么这样称呼,并把分析的重点落在“至情人”上。称呼往往显示着被称呼人的性格,巧妙的切入让三个称呼从纷繁的文字中凸显出来,清晰明了,这也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一种学法。其二,咬文嚼字让“语文味”更加浓厚。和市级课设计中略析香玉形象不同,全国课设计用删除比较法对“香玉重生”的片段进行了重锤敲击。教师用PPT显示原文,并在旁边显示删除后改文:“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其大如盘,则香玉也。笑曰:‘君来何迟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改文如何,并说明原因。分析之后,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个教学片段咬文嚼字,精彩不断,“语文味”十足,是整节课的亮点。
三、“课堂结束”环节的修改——用形象的板书和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在市级课的“课堂结束”环节,王老师“请学生拿起笔来,再次阅读课文,把你这节课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东西,批注在课本上”,整节课在学生安静读书、批注中结束。
在全国课的“课堂结束”环节,王老师一边完善板书,使得板书成为一朵花的形状,一边深情总结:“《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漫长寂寞的煎熬中开出的美丽花朵,他将生命经过心灵的提纯、过滤,使之变得更加纯粹。而这一切,都是对人间至情的追求。至纯至美,一声声都是对个人缺憾人生的深沉叹息,一句句都是对人间美满生活的至真追求……王老师读蒲松龄的作品,心中有万千感慨,为聊斋先生写了一副对联,以此告慰聊斋先生,作为这节课的结束:着意栽花,怎奈半生沦落;无心插柳,孰料千古流芳。”课堂在学生的掌声中结束。
课堂结束环节的这两个设计,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都能给人很多启示。我喜欢市级课的设计,因为它很朴实,却又能让学生在沉静中总结收获。我也同样欣赏全国课的设计,板书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深情,让听课学生和听课教师都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震撼。可能会有一些人反对全国课中这样的优美小结,认为这一类的精彩小结或导语“体现的是教师的精彩,而不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在秀自己”。对此,我不敢完全认同。不可否认,有些导语或小结语言优美,但内容空洞,与课文关系不大,这样的导语或小结当然应该受到批判。不过,王老师的小结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王老师优美的语言中有着对蒲松龄先生经历和作品的深沉感慨,打动了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对含有优美语言的导语或小结的批判,不可一概而论,不可胶柱鼓瑟。如果教师展示的1分钟精彩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或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欲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学,要把学情和课堂效果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而不能谨小慎微,时时“理念”至上。总之,精彩的导语或小结就像深秋里能御寒的漂亮衣服,没了它,我们照样能用其他衣服御寒;但有了它,在御寒的同时,我们显得更漂亮了——既然这样,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漂亮衣服,为什么不穿上呢?
从《香玉》教学设计的前后修改中,可以看出:大胆而痛苦的修改,成就了全国课的精彩。然而,与市级课相比,全国课也有遗憾之处。比如,在市级课的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了绛雪的感情。在全国课的设计中,教师则删去了这个内容,改为“‘一去而两殉之’的结局是否画蛇添足?”这样的修改或许使得课堂更能呈现文本主题,或许使得时间更容易操控,或许使得课堂避免了直面三角恋的危险,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修改值得商榷。因为,在市级课中,教师通过分析绛雪的感情,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探讨“爱的隐忍与克制”、“真正的友情、真正的爱情不是索取和占有,而是付出和成全”,这是整节课中非常打动人、非常教育人、也颇具创新性的一个片段。我认为,课堂需要深度解读,需要给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以,这样的片段被删去,是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