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淑君
(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213300)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分为文艺性和说明性插图两类,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插图通过绘画形式把课文中有意义的人物、场景和情节表现了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增加阅读乐趣。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学生的印象,往往可以超过课文本身。因此,插图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然而,很多时候,学生对插图的兴趣,并不是出于教师所期望的动机,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对插图进行“加工”。爱信手“涂鸦”,这是孩子的天性。随便翻开一本学生的课本,可能会让你大开眼界,那些插图中的人物有的长了胡子,有的加了一副眼镜,还有的张嘴“说话”了……我三番五次提醒学生不要在书上随便涂画,可是屡禁不止,甚至有些原本没有这种“爱好”的学生,也开始对插图进行新的“创作”,让人哭笑不得。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时,我就又碰到了这个难题。《爱如茉莉》课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温馨的面面:作者手捧一束茉莉花走进妈妈的病房,看到初升的阳光照进病房,彻夜陪护的爸爸趴在床边紧紧地握着妈妈的手睡着了,而妈妈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在教学中,我打算抓住这幅插图,引导学生感悟爸爸妈妈那如茉莉般淡雅清香的爱情。但是就在我准备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图的感受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调皮的学生,把作者手中的茉莉花涂鸦成了玫瑰花。当我质问时,他居然振振有辞:“电视上都说玫瑰代表爱情,送花就要送玫瑰。”
我的第一反应是:现在的媒体天天宣扬些庸俗的爱情观,小学生缺乏分辨能力,居然还奉为圭臬。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批评两句,可能在学生看来,就是老调重弹,了无新意。不如抓住这个机会尝试一下不同的做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他十分诧异,显然,我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接着,我又提议每位学生自己准备一张白纸,用画笔表达自己心中对“真正的爱”的理解。听罢,学生们立刻拿冉纸、笔面了起来。有的画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的画了雨天爸爸为自己打伞,有的画了过生日时妈妈煮的长寿面……这一幅幅面深深打动了我。谁说现在的孩子是自私的,只会享受,不知感恩?他们也有一双发现爱的眼睛,一颗充满爱的心灵。
看来,简单、直接的批评不一定能纠正学生喜欢“涂鸦”的“爱好”,如果顺着他们的“爱好”让其自由发挥,说不定会收获惊喜。小学阶段,不少学生开始出现逆反心理,不让他们干的事他们偏要干。其实,有些看似不守规矩、没有教养的行为,实际上是学生最本质、最真实的内心情感的流露,换个角度看,也是极其宝贵的教学契机。教师如果能积极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就可能有意外的收获。所以,有时不妨试试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按照这个思路,我开展了教学尝试:
第一,续画——“故事结局我来定”。
有些课文以开放式结尾结束,是为了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我便借题发挥:“以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把它写下来!”但,应者寥寥。显见,我们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畏惧作文的。如果我们巧借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作,情况定会有所不同。
学完了《狼和小羊》-文,很多学生对狼的蛮横凶残都义愤填膺,也为小羊的命运感到担忧。于是,我建议:“课文就讲到这儿,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拿起画笔,接着课文中的插图把它画下来,看看谁的故事接得好。”学生立刻投入到“创作”中。课后,我收集到学生“创作”的《狼和小羊》结尾不下十种:现代版小羊掏出新式武器,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狼;智慧版小羊请来了牧羊犬,一起赶走了狼;动画版小羊和“喜羊羊”们合作,把狼整得很惨……我抓住机会,让学生自己解说自己画的图片,还评冉“最佳漫画家”。
第二,改画——“我的观点我来改”。
课文中的插图,描绘的是课文中的场景,反映的是课文中的观点、理念。因此,我建议学生:对文本有了新的理解时,可以模仿课文的插图,也来画一面。
学了《珍珠鸟》,学生有的画了“绿色小分队”将青蛙放生,有的面了帮受伤的鸟儿包扎……一幅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展示在我的眼前,这些不是对课文主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最深刻的理解吗!
第三,编画——“动态课文我演绎”。
由于篇幅的局限,课文中的插图有时只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一幅关键图画,让人看了意犹未尽。我们可以文中插图为蓝本,补画出其他板块,组成情节、结构完整的“连环画”。 《郑和远航》一文成功塑造了航海家郑和的形象,学生都十分喜欢他。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郑和为主人公,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组“连环画”。学生在小组内分工,一人一幅。他们有的画了扬帆起航的场景,展示出当时船队的规模;有的画了郑和与他国友好交往的场景;有的画了郑和智擒海盗,表现出他的智勇双全;有的学生主动收集有关郑和的资料,画出了郑和平定“爪哇之乱”的小故事……“连环画”丰富了郑和这一人物的形象,展示了郑和航海事迹的不同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