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8-01-27
  • 阅读量750次
  • 评分4
  • 42
  • 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变革的不断推进,各类型教育形式及战略涌现出来,为推进高素质的教育教育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其间,“导学案”是一种近几年才陆续普及运用的教育方法,将该方法运用于我国高中阶段的生物教育课堂中,对提高教育应用性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辅助效果。文章就针对依据导学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育的实践情况及其应用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新时期教育实践带来有益的学习。
 
  关键词:导学案;生物课;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一、导学案的课堂教学设计初衷
 
  教学设计是选用体系办法,将学习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育方针、教学条件、教育办法、教育评估等教育环节进行详细计划的进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进程、学习资源做体系的组织,创设各种应用的教育体系,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一门主干课程,不同高中学生对生物科目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有部分学生认为高中生物课的难度较大。实际上,不管哪一门课程的教育,都需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法来促进课堂教育的效率与质量提升,“导学案”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不容小觑。导学案是一种以教师启示为主导,学生自主把握学习为主体,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培育学生自动学习和进步学习效率的师生一起协作完成教育使命的创造性教育形式。导学案不仅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基础常识和基础技能,推进教育进程中的师生互动、对话与协作,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导学案教学设计的实践
 
  1.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界定
 
  “设计”是指“按照预先使命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作业计划和计划的活动”。所以教学设计的意义是:以学习者的学习方针为出发点,在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及传达理论的指导下,选用体系科学的办法,对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办法、教育进程、教育评估等进行预先定出的多层次、全方位、可继续的计划并试行计划、评估和批改计划,终究构成可行性的设计。
 
  2.教学设计施行前分析
 
  鉴于高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现状,特提出教学设计文本构成后、教育施行前进行教学设计文本的确诊。在完成教学设计基本环节各项作业之后,必须再三查看、反思,以求完善和进步。教学设计文本分析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批注式分析,在每个环节后针对该环节的设计进行点评式分析,可以参照上文中评价标准量表进行;二是整体式分析,在整个教学设计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归纳式的分析,可以从整体的视点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设计的实效性。一个应用的教学设计应该解说常识按部就班,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则;解说重点战略妥当,打破难点办法应用;学生参加程度高,学习进程有成功体会;媒体挑选恰当,充分体现媒体的辅佐效果。二是分析设计的理念。新课程提出三维方针,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教师的主导位置,因此,评设计理念就是看设计是否以生为本,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重视学生的情感,是否有師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时刻与空间,常识的运用是否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络等。
 
  3.教学设计施行后分析与改善
 
  关于教育施行进程中呈现的重生成问题和实例的问题,再次运用教育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和提出修正意见,从而构成该课完善的应用课堂教学设计,并运用于第三个班级的教育实践。
 
  4.教学设计施行
 
  教学设计文本参照一定的教育教育理论分析后,是否应用,终究要经过实践的查验。正如加涅所说,教学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人类应用学习”,这就决定了教育设计的研究应源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应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最终体现。教育施行进程中教师要留意语言的节奏性和简洁性,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的目的在教学进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教育施行中要留意生成的问题,这为教育的设计的实践后修正提供珍贵的资源。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新时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才能以及培育他们的研究精力。实践上,依据“导学案”的生物课堂教育形式的施行,可以突显“协作探求”教育战略的优势,从而将生物学科的特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领悟到生物学习进程中的趣味与思路。
 
  作者:祁国华
 
   参考文献: 
  [1]韩艳艳.基于导学案的学生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以《演绎推理》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 
  [2]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2-37. 
  [3]曹成刚.新课程设计中的学生价值观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5(2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