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迎来挂牌一周年。作为从一开始设立就被明确定位为“试验田”的上海自贸区已经成为改革创新的高地。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各项改革和试验,正在为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提供着难得的范本,必将积极而深远地影响和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向前迈进。
自贸区“周年”成果好于预期
作为从一开始设立就被明确定位为“试验田”的上海自贸区,意味着其必将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而绝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回顾一年来自贸区的改革进程,应该说,收获颇丰。借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自贸区挂牌一周年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自贸试验区一年来的改革探索,成果好于预期”。
挂牌一年来,通过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上海自贸区彻底改变了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惯有的“等政策、要优惠”思维。
自贸区新设企业数量增长显著
上海自贸区在工商登记改革中,采用“先照后证”制度,降低了创业创新门槛,自贸区新设企业呈现井喷。上海自贸区挂牌当日,首批入驻的25家企业获颁证。而据上海市工商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中旬,上海自贸区近一年来新设立企业达到1.2万余家,相比于最初获批入驻的25家,剧增了480倍。
据上海市工商局初步统计,上海自贸区目前已有283个项目落户,共新设企业12266家,超过原上海保税区20年的注册数量。上海自贸区内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超过3400亿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就达5200余户。从新设企业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大额注册资本(金)的企业明显增多是当前企业设立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外商投资热情迸发,外资企业1677家,占13.7%。一年来,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相比去年增加了10倍,其中90%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包括1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除了新设企业数量,上海自贸区的进出口数据也非常喜人。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介绍,上海自贸区着力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先进区、后报关”等政策利好下,1-8月自贸区内进出口同比增长11%;物流仓储成本据企业测算平均降低10%;平均通关时间缩短3-4天;在新增企业中,一半以上是贸易和物流企业。
负面清单成最大亮点
韩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自贸试验区最大的亮点就是“负面清单”。他认为,负面清单是自贸试验区龙头性和根本性的制度。
韩正认为,由于负面清单,把企业搞活了;由于负面清单,政府的管制进一步放松了;由于负面清单,政府审批制度必须进行颠覆性的改革;由于负面清单,必须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形成了包括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在内的六大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目前上述监管制度仍在持续完善中。这些制度的创新都将随着自贸区试验的压力测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目前上海自贸区已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还有30多项比较成熟的创新制度由相关部门进行总结评估,条件成熟后,按一定的报批程序,也会分批分期在全国复制推广。”韩正说。
金融改革是重头戏
数据最能说明成绩,上海自贸区开业一年来,新设金融及类金融机构等超过3000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累计发布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的意见和13项实施细则,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为后续进一步改革提供了载体和空间。截至8月末,上海自贸区内新设持牌类金融机构87家,类金融机构453家,金融信息服务公司296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2179家,共计3015家,占新设企业总数的25%。
自贸区在金融改革方面实现了不少突破,总体来看,首先是建成了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市场。据了解,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于9月18日正式开业,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也在区内注册成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也计划在自贸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在筹划中。
其次,上海正日渐成为人民币产品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又一个重要桥头堡,其作用正在日益彰显。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自贸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563亿元,同比增长约2.5倍;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发生272亿元;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174.3亿元。
再次,各项改革的先行先试,正在为后续金融改革奠定基础和提供经验。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为例,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10家中资银行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共开立了4110个自由贸易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运行平稳,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和资金向内渗透的渠道。
总的来看,金融创新政策主体部分已在自贸区落地,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展露成果。
自贸区金改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仔细分析上海自贸区的创新,不难发现,其重要原则是把握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对接,力求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我们也看到,上海自贸区的所有金融政策都是出自实际需求的归纳和提炼,都是从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出发,服务于跨境投资贸易。
有媒体梳理了这些“结合点”,一是按照目前自贸区的金融政策,区内中资、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可以以其实缴资本为基数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在区内或者境外使用;二是允许企业开展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这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区内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和管理需要,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满足跨国公司资金全球有效配置的需求;四是银行可为个人开展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结算服务;五是对自贸区关于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外币资金池、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政策进行了全面整合,统一了市场准入标准和政策范围,探索推进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相关工作等。
“国务院在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曾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我们浦发银行在研究政策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人民币跨境直贷、跨境联动银租保和FT账户贷款等跨境融资业务,尝试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组合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自贸区实体经济的发展。”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贸易与现金管理部总经理朱承备说。
据悉,目前浦发银行通过自贸区跨境融资业务,已累计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9亿元人民币的境外资金支持,降低区内融资成本的比例超过10%,帮助企业节省了近千万元的利息支出,充分实现利用境外资源降低境内融资成本的需求。此外,浦发银行作为自贸区首批4家试点银行之一,率先启动了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目前,已经有5家企业启动了业务,涵盖贸易、科技、制造、投资等行业,累计完成20亿元人民币的结算量,帮助企业将境内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实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进行归集整合,使企业的资金运作更为高效便捷。
与此同时,自贸区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的政策突破,便于企业依据自身对汇率变化的判断,自主选择外汇资本金账户内资金的结汇方式和时点,这有助于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目前,浦发银行已获得外管局各项业务授权,完成了首笔自贸区资本金意愿结汇和直接投资项下新设企业外汇登记,自贸区外汇试点业务已经全面开展。
朱承备认为,新出台的对接企业需求的金融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创新,不仅给银行业务拓展带来了空间,也满足了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较好地服务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新模板初露雏形
在挂牌一年后的今天,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在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五大领域的有序推进与试点,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其中尤以跨境人民币使用相关细则最为完善和成熟,相关业务增长最为显著,政策成效最为突出。
作为改革领跑者、开放新标杆,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投资管理体系、贸易监管模式、金融服务、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政策力度空前。在挂牌一年后的今天,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在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深化外汇管理改革五大领域的有序推进与试点,已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这五大领域的金融改革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推进效果互为促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利率市场化将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而这在客观上又将加快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资本项目开放统领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改革,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资本项目开放是前提条件,两者必须协同推进。总体而言,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是基础,而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跨境使用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点,在自贸区金融各项改革中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
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有限渗透”的监管原则下,上海自贸区内外建立了严密的防火墙,防止资金在两个区域间以投机为目的大进大出。但金融业具有高度的渗透性、传导性和全国化属性,金融改革难以完全限制在有限区域内而不向区外渗透,在自贸区这个有限区域内的金融改革试点存在天然障碍。加之监管层对金融改革的态度较其他改革更加谨慎,对金融风险“零容忍”,明确要求金融改革不允许试错,所有的政策都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由此可以预见,“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自贸区改革理念体现在金融改革方面将比其他领域更趋谨慎,因此,一年来自贸区金融改革步伐更多表现为小幅、渐进推进。
自由贸易账户体现了“分账管理、离岸自由、双向互通、有限渗透”的设计理念。自由贸易账户在较大程度上被视同为“境外账户”,通过构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实质上在自贸区内形成了一个与境内其他市场有限隔离、与国际金融市场高度接轨的金融环境,以服务于涉外经济活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是自贸区全部金融实践的专门载体。除了为投融资创新业务提供载体和管理工具以外,还可提升资金兑换的便利程度,通过境内外金融机构间资金拆借、同业存放等资金往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存贷价格,利用境内外两个汇率市场寻得最佳汇率,与境内账户资金划转更加便捷,以及通过境内外两种资源提供全新的金融解决方案。随着自贸区分账核算体系建设的推进和完善,预计未来几个月自由贸易账户将可办理外币跨境结算。至于自由贸易账户对企业跨境证券投资及个人资本项下跨境投资开展账户服务的时间,则将取决于自贸区资本项目的开放进度。
资本项下资金流动的诸多限制,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短板。因此,允许资本自由流动,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经济内外平衡,是未来金融改革的重点。资本项目开放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探索资本项目开放面临广阔的政策空间,改革潜力巨大。目前,境内外个人缺乏跨境投资的直接渠道,仅能通过QDII和QFII间接投资,即将于下月启动的“沪港通”开辟了新渠道,但境内外个人跨境投资的渠道仍较狭窄。2013年12月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政策的放开力度较大,允许在区内就业且符合条件的境内个人投资境外,在区内就业且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投资境内。此外,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也已能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了。眼下境内资金利率高、境外资金利率低,从境外市场融入资金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企业吸引力较大,具有较好的业务发展前景。
自贸区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不仅包括了诸多之前在其他地方试点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如义乌2013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还允许试验区结合自身特色改革创新,在更高层次上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自贸区可开展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等业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上海黄金交易所还在区内提供面向国际的跨境人民币交易业务。这些政策丰富了人民币跨境使用渠道,尤其人民币境外借款使境外人民币回流的渠道更加直接,大有助于增强自贸区对境外资金的吸引力,形成人民币“蓄水池”,逐步打造人民币离岸市场。
有专家指出,在自贸区金融改革五大领域中,跨境人民币使用相关细则最为完善和成熟,相关业务增长最为显著,政策成效最为突出。下一步,随着金融资产投资等资本项目逐步放开,为促进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开放,预计会出台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相应配套措施。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本应作为自贸区金改大胆尝试突破性、创新性的亮点。问题是,利率市场化是全局性的工程,难以被完全限定在一个单独的区域内。如果仅在区内推行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国内市场利率“双轨制”,就会产生套利空间,扰乱市场秩序。因此,自贸区利率市场化改革低于市场预期,仅涉及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及放开一般账户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两项政策。目前,区内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政策细则尚未出台,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则暂时还没有时间表。
与前几项金融改革主要从金融业自身的改革创新角度展开的出发点不同,外汇管理改革在较大程度上可视作促进区内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金融配套政策,其出发点是为区内贸易和投资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保障。因此,外汇管理改革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几大领域中率先推进的改革。目前,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跨国公司资金池业务以及服务贸易项下的外汇收支等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下一步,外汇管理改革的各项试点有望逐步实现常态化运作,为区内企业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更加完善、便捷的金融配套服务。
基于在金融改革上的一系列突破,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期待进入第二个年头的上海自贸区在国家改革开放创新“压力测试场”的探索中交出更出色的答卷。
负面清单是政府“责任单”
被简称为“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或许是让关注上海自贸区的人最为纠结的一部分。
根据总体方案,自贸区内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试点。其中,负面清单的内容被认为是此次自贸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点。负面清单的内容包括中国在自贸区内暂时无法开放的领域。负面清单内投资按原有办法管理,清单外按内外资一律的原则。
在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年间,负面清单已经发布了两个版本。根据官方的数据,自贸区的外商投资已有283个项目落地,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以后,投资热情极大迸发,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加10倍。这都被认为是“负面清单”运营一年以来取得的成效。
而自贸区管委会也将负面清单作为自贸区“最拿得出手”的改革成果之一展现给了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成立一周年前夕到自贸区调研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根据官方媒体的报道,李克强调研当天,上海自贸区用三张桌子的桌面向总理展示负面清单管理的探索:绿色桌面堆满改革前限制措施的186份文件,蓝色桌面摆着被调整的151份文件,橙色桌面上是目前留存的35份文件。旁边是大大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三句话。李克强指着空出大半的橙色桌面说,要继续压缩负面清单,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根据李克强此次对负面清单试验的阐述是,负面清单实际上支撑着政府的责任清单:禁止做什么比允许做什么更难!“负面清单更加精细化,不像之前大而化之,这实际上也增加了政府责任,要求政府要对负面清单更加熟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
事实上,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负面清单”也是最能反映其对内、对外双向改革任务的一项试验,目前来自官方的一系列表态显示,未来这一制度必将推向全国。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未来将有怎样的变化?在向全国的复制、推广将会经历怎样的路径和过程?这或将是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最受关注的“负面清单”的“秘密”。
负面清单减员
从2013版到2014版的负面清单,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在释放怎样的空间可见一斑。在出现“负面清单”之前对外商投资的管理主要依据是《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指导目录分条列出了对外资的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行业。2013版的负面清单与之相比,采用了列表的方式,并把鼓励类去掉了。
根据统计,2013版负面清单共涵盖18个门类、1069个小类,并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计190项。这个被称为“迈出第一步”的尝试在发布后得到了鼓励,也受到了批评。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于几点:一是负面清单几乎是《指导目录》的翻版,甚至有些本来在《指导目录》中没有被禁止的内容也被列入了负面清单;二是负面清单仍是禁止条款少,限制条款多,给管理部门留下了解释空间,而这并非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初衷;另外就是外界对负面清单的开放程度不满意,认为负面清单“过长”。上海一位长期研究自贸区的学者回忆称,2013版负面清单几乎没有引起外商的注意。而在今年推出的2014版负面清单,在经过修订“瘦身”后,特别管理措施由原先的190条调整为139条,减少51条,调整率达26.8%,其中实质性取消了14条管理措施,放宽了19条管理措施,进一步开放的比率为17.4%。
根据自贸区官员的表述,2014版负面清单的修订一是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表达得更加国际化,更加清晰,更加透明;二是要与服务业的开放有机地结合,保持一致性;三是开放度上有一定体现,但是会把握一定的幅度。根据梳理,有一些取消的内容是属于农业、采矿业等,这些行业在自贸区几乎是没有外商投资的。另外,禁止投资博彩业、禁止投资色情业被取消等变化虽然备受外界关注,但实际取消的原因是这些行业已被中国的其它上位法禁止。不过,2014版的负面清单有一个隐含的细节。在2014版负面清单的说明部分里,使用“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的措辞,与2013版相比多了“变更”二字。这意味着,本来只有外资企业设立时适用负面清单,现在企业变更时也适用。对此,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欣说:“这相当于是口径的扩大,在操作内容上实际上就是放宽了。”
在负面清单的编排格式方面,2014版也有调整。在2013版中,保留行业在前面,特别管理措施在后面,2014版则是倒过来。实际上,特别管理措施针对的是更加小、更加详细的层面。所以,这样的格式安排就会对更小的方面进行限制和禁止,效果更加明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实施,项目备案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除了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可按照内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备案以外,对于负面清单之内的领域,凡《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规定外商投资项目可备案的,也都实行备案。孙元欣指出,2014版的负面清单与美国的BIT范本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契合。虽然,外界对2014版的负面清单并未完全满意,但可以看到,负面清单还有进一步缩减的空间。
负面清单不能轻易效仿
对于负面清单未来开放领域的未来,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红军指出,目前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在金融、保险、培训、教育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不大,今后应该进一步开放。而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则认为,现在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里,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水利、工艺、采矿业还有建筑业,国际上发达国家一般来说制造业的限制不超过10条,孙元欣表示:“我们还有60多条。因为我们还是制造大国,这方面还是比较谨慎。另外,在服务方面我们的开放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有些领域的开放目前也已经到达最大幅度,目前行业对外资的开放更依赖于与其配套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以航运为例,有航运业人士曾经抱怨目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可开放的空间已经不大,航运业未来的发展将更需要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开放。“但是这也需要更为精准的压力测试的准备。”一位学者说,“也将取决于未来对外谈判的节奏”。
但不管外界对自贸区的评价如何,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推出一时间成为了自贸区的名片。目前,多地已经推出了“负面清单”,希望能在投资准入方面借鉴这一管理方式。早在2014年中期,已有学者发现了负面清单“遍地开花”的现实,并提出反对负面清单被“滥用”的方式。“负面清单其实是未来中国参与双边和多边谈判的参考,”一位学者说:“目前以美国为主在全球推动的两大贸易体系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TIPP(泛大西洋贸易投资合作伙伴关系),而与原来WTO相比,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也正是这两大贸易体系所形成的新规则。”根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提供的一份情况汇总中称,2013年版负面清单为中美BIT谈判负面清单的内容提供了参考。这意味着各地以对外商投资管理而制定的负面清单可能会导致涉外的法律风险。这一判断在近期举行的商务部“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得以确认。
9月23日,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王雪坤在商务部“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是国务院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权上海市制定的,具有特殊的试点性质,其他地方未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不能复制和效仿。王雪坤说:“如果各地在没有获得中央授权的情况下制定各自的负面清单,将会造成制度的碎片化,影响构建统一有序的投资环境,还可能导致涉外的法律风险。”
但是有学者推断作为一种行政管理的新思路,“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并不会被完全禁止应用。以上海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为例,是结合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制定而来,并不涉及更高层级的事权,“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应该被鼓励的。”上述学者说。
负面清单路径
实际上,早在8月21日,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就表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推行近一年,商务部正会同上海相关部门,总结相关经验,研究这一模式能否在全国推开。而此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制度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制定负面清单。
有消息人士称负面清单向全国范围推广的路径目前已经逐渐清晰,“可能会在下一步获批的自贸区园区里进行试行,将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设置为全国的试行版,然后随着意见的反馈再进行修订,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上述人士说。
而在时间节点上,按照全国人大的法律建设规划,外资三法(指《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将放在“十二五”期间修订完毕。这意味着此前因上海自贸区设立而调整的外资三法修订或将为负面清单的全国推广扫除障碍。同时,中美BIT谈判也预计在今年年底结束框架性谈判,明年早些时候可能将会进行负面清单的内容谈判,这也或将加速负面清单在全国层面上的推广。
孙元欣认为,为了满足对外谈判的需求,如果要将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转化为全国负面清单,可以借鉴美国BIT范本。目前负面清单与BIT范本之间的对接并非易事。相对BIT范本,目前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口径太窄。BIT涉及投资企业和投资项目“BIT中投资口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具体有8种投资形式,如投资企业、交钥匙、许可、知识产权等,另外还有金融投资,包括股权、股票、债券等,领域特别宽。”孙元欣说,“目前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只能做到投资企业和部分投资项目,对金融投资还没有。”同时,BIT范本包括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而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目前将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排除在外。
而负面清单的推广方式上,孙元欣表示,上海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可能并非仅推广一张负面清单,而是一整套管理模式。而这套管理模式将对未来最先得到复制的地区政府管理模式进行考验。在9月26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也坦承,目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框架已经具备,但是对于特别管理措施的透明还需要加强。“对于一张负面清单来说,最难的是管理措施的透明。”艾宝俊说,“目前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特别管理措施由五十多条不透明的管理措施已经压缩到25条,这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来说是很大的进步。”他表示负面清单对政府的要求高了很多,对政府内部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流程和规章制度的理解要求更高了,“这套体制的实施,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试验区金融改革,切实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走过一周年,关于自贸区资本账户开放与风险控制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问题的核心何在?如何有效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对上海而言,这场试验无疑来得恰如其时。上海在过去几年里,一直致力于本地经济从加工制造业到高端服务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转型。一直致力于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十年找到新的增长点。新成立的上海自贸区将成为中国贸易政策进一步开放的试验场。根据相关人士的了解,自贸区可能涉及的贸易方面的改革政策,会涉及到整合各类海关监管特殊区和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
实现人民币的资本项下可兑换,无疑是下一阶段中国金融和经济体系综合改革里非常重要的一项改革任务。人民币的资本项下可兑换,会推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史无前例地接近和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推动,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与交易,人民币汇率定价的市场机制,和中国国内市场利率这一重要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都将发生非常深层次的变革。因此,上海自贸区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出突破,那么自贸区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可能会远远大于简单的贸易和海关税收政策的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名为“自由贸易试验区”,但是方方面面对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进一步金融改革,抱有更大的期望。一方面,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动可能会先行先试。另一方面,离岸市场金融和金融创新业务的推动和金融管制的放松,也成为广大市场参与者所热切瞩目的新的改革热点。人民币的资本项下可兑换,一直是中国今年金融体制改革里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国际人士都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全球性影响也日益增强,人民币进行进一步国际化的时机因此也已成熟。人民币自由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金融风险的规避,也不失为推动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非常充分的理由。
但是,过去几十年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资本项下兑换和资本流动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影响,也清晰地呈现在中国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心中。这也可能是在深圳前海地区这样的改革试验区里,人民币也还没有达到自由兑换的改革阶段。我们必须看到,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可兑换诱人的前景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风险。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资本项下的本币自由兑换和资本流动,有可能会吸引关注短期投机收益的国际游资迅速进入和退出某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给该国的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重大的冲击乃至灾难性的打击。因此,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必须遵循持续、坚定、稳健的步伐,来平衡开放的收益和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两者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国企业尤其是大量的出口型企业,必须做好应对浮动汇率和汇率风险的准备。而由汇率市场化所引发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又会对很多习惯了管制和补贴利率的中国企业和中国银行提出新的挑战。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影子银行”和资金紧张的问题,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进一步金融改革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下一段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影响。
监管机构对境内外资金流动的主要控制手法是清算账户净额和余额规定的限制,并且要求金融机构对自由贸易账户自求平衡,这点会限制金融机构为跨境不正常资金流动提供便利的利益动力。另外,由于“自求平衡”的要求,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之下,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需要比较平衡,才可以持续,如果在某一时刻,流入与流出的资金不平衡,由于供需关系,流入流出通道(各金融机构的分帐核算单元)就可能产生额外的通道费,给相关金融机构产生额外收益,就像QFII额度产生的借用费情况。此外,中国央行除了对一些限制参数的调整控制力之外,还准备了要求金融机构延长账户资金存放期、征收特别存款准备金、征收零息存款准备金和采取临时资本管制等备用措施,实际上拥有很大的控制力。分账核算单元是所有自贸区跨境流动资金的必经通道,人民银行实际紧紧控制住了该通道,可收可放,从资金流动的角度可以很好地控制住局面,在自贸区通过资本项下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不大。但是正因为风险控制的严格,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一些自发的创新以及市场有机发展的空间相应缩小。在风险管理上,不仅要管得住,而且还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切实加强对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的监管。
随着以低廉劳动成本、简单加工制造、大规模投资拉动刺激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走到尽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改革,也就成了挥之不去的现阶段重要任务。上述风险和问题固然重要,但这不应成为阻碍进一步改革的原因。成立上海自贸区,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恰恰是一种平衡改革红利和把握改革风险的重要的制度创新。
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
2013年12月2日,人民银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支持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便利跨境投资和贸易。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进一步扩大试验区对外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二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使区内企业和个人更加灵活使用本币进行跨境交易,降低汇兑成本,减少汇率风险。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改革进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四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
为确保相关工作有序进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按照“成熟一项、推动一项”原则,根据条件成熟程度,分步逐项推出一系列实施细则或操作办法。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 风
执行编辑:薛盘栋
编辑:杜 杉 罗云钏
尹安铖
美编:王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