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金融银行论文范文,金融银行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金融银行的创造以及影响研究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18
  • 阅读量177次
  • 评分0
  • 0
  • 0

  随着当下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金融银行模式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重大影响.在进行支付结算、存款信贷、资产管理等领域挤压传统银行市场份额,传统银行只有利用自身优势,改革创新,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地位.本文就针对金融银行的论文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番。


  第1篇:互联网金融、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创造


  邹伟1,2,凌江怀2,赵小军3(1.珠海市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广东珠海519000;2.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1400;3.平安银行济南高新支行,山东济南250101)


  摘要:利用2006—2015年中国银行业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研究互联网金融、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创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2P等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冲击较大,对其流动性创造具有挤出效应,但同时也倒逼国有控股银行更加重视长尾市场,增加流动性创造。提高国有控股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能够增加流动性创造,具有“风险吸收效应”。我国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具有顺周期的特征。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快改革步伐,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政策制定者在鼓励竞争时,要在流动性创造降低与消费者福利增加之间进行一定的权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流动性风险监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竞争;流动性创造;脆弱渠道假说;风险吸收效应


  一、引言


  最近几年,以第三方支付和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和“全智能化”的挑战(袁博等,2013)[1],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章连标等,2013)[2],提高了传统金融包容水平,改变了传统金融形态的货币流通途径、信用方式和信用评级系统,促使货币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改变了经济的资金运作模式(周华,2013)[3]。由此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不断扩展传统金融边界的过程中,逐步与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领域开展竞争(邱峰,2013)[4],商业银行面临被边缘化和优势逐渐被蚕食的风险,这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王筠权等,2013)[5],也深刻影响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


  为经济社会创造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重要职能之一。商业银行通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债务,或通过贷款承诺和其他信用方式,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国际资本的流入等原因,我国一度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2011年开始,货币政策逐步转向紧缩,M2增速从2009年最高点的28%跌到2012年的14%,之后持续的稳健货币政策,使M2增速始终维持在最近十年的低位,2014年M2增速一度下降到11%。2013年6月,我国银行业出现了“流动性危机”(钱荒)。除宏观政策外,银行在竞争压力下过度使用杠杆,通过信用证、租赁或其他非正式贷款方式(影子银行)发放的贷款超过正常渠道贷款规模(陈利锋,2016)[6]以及普遍存在的拆短贷长所造成的期限错配是造成结构性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目前存在两种假说:一是Petersenetal.(1995)[7]的“脆弱渠道”假说,银行竞争可能降低了银行平均利润率,增加了银行经营的脆弱性,导致银行降低流动性创造。二是Carbo-Valverdeetal.(2008)[8]和Loveetal.(2012)[9]的“价格渠道”假说,银行竞争影响了商业银行定价策略,导致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或实际存款利率)上升,增加了贷款和存款需求及流动性创造。


  本文利用2010—2015年我国21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借鉴Bergeretal.(2009)[10]、孙莎等(2014)[11]的方法衡量流动性创造,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以P2P交易规模、勒纳指数作为解释变量,采用SYS-GMM方法,研究互联网金融、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说


  以第三方支付和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巴曙松等,2012[12];吴晓求,2014[13]),虽然短期不会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产生影响(宫晓林,2013)[14],更不会彻底颠覆传统商业银行(褚蓬瑜等,2014[15];李渊博等,2014[16]),但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发展促使渠道、资金、信息和客户关系等加速脱媒(宫晓林,2013)[14],第三方支付和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存贷款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王硕等,2015[17];郑志来,2015[18];郑霄鹏等,2014[19])。


  自从Diamondetal.(1983)[20]提出流动性创造概念以来,出现了两种衡量方法。一种是Deepetal.(2004)[21]提出的计算方法:流动性转换缺口等于流动性负债与流动性资产之差除以总资产。这种方法得出的是相对指标,没有具体数值,忽略了资产负债表内部结构,也没有考虑表外业务等事项。另一种是Bergeretal.(2009)[10]从流动性期间转换的视角出发,依据业务期限、变现能力、交易费用等将银行资产、负债、权益和表外业务划分为流动性、半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并分别赋予权数,加权求和得到流动性创造数值。相比第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获得了更多学者的认可。前期文献利用这一衡量方法,从银行内部和银行外部两个角度,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银行内部因素,主要集中于过度贷款和资本因素。从银行整体来看,贷款过度增长,提高了流动性创造。国有控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流动性创造也越高,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与流动性创造呈负相关关系(邓超等,2015)[22]。资本被认为是银行抵御不利冲击的缓冲器。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经营稳健和潜在风险的重要指标。“金融脆弱挤出效应”认为银行如果资本水平较高,会挤压银行存款,减少流动性创造,银行资本与流动性创造互为负向关系,更多的资本要求在减少金融波动产生的效用和增加流动性创造产生的效用之间进行比较(Horvathetal.,2014)[23]。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与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资本提存比率较高的银行,流动性创造将因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增加而增加,具有“风险吸收效应”(Covaletal.,2005[24];Bergeretal.,2009[10])。但也有观点认为,银行资本较少为贷款人提供了一种刺激,即激励贷款人拓展贷款业务,增加了流动性创造(Gortonetal.,2017)[25]。Bergeretal.(2009)[10]发现资本变化对不同资产规模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内文献中,王露璐等(2011)[26]、周爱民等(2013)[27]、孙莎等(2014)[11]利用我国银行业数据,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了两种假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最近的文献表明,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创造之间关系不显著(邓超等,2015[22],王周伟等,2016[28])。银行外部因素,主要涉及货币政策、金融危机、金融制度和经济增长。紧缩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对大银行的影响不显著(Rauchetal.,2009[29];Bergeretal.,2014[30])。进一步讲,紧缩的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提高表外流动性创造(李明辉等,2014)[31]。每一次金融危机的过程都伴随着银行流动性创造由过剩到紧缩,银行流动性创造逆转成为金融市场的周期性规律(李卓琳,2010)[32]。特别是在银行主导性金融制度下,银行流动性创造较为活跃,往往呈现逆周期特征,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尤为突出(李泽广等,2015)[33]。银行流动性创造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在金融危机中这种效果依然存在(Bergeretal.,2017[34];Fidrmucetal.,2015[35])。


  测算银行竞争度的方法有结构法和非结构法。结构法利用四家集中率、HHI指数等来衡量银行竞争程度。但现有观点认为,集中度不是竞争度的反映,也不在边际水平上反映银行的竞争行为(Schaeck,2009)[36]。如果银行兼并重组,集中度和竞争度会同步增加,但HHI指数可能显示竞争度在下降(VanLeuvensteijnetal.,2008)[37]。非结构性方法不考虑市场结构和份额,而是通过分析银行本身市场竞争模式,利用预估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来衡量竞争程度。其中,Lerner指数是以垄断势力强弱来衡量市场结构的方法。通过计算lerner指数,能够得到各家银行在不同年度的市场势力,更加适合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杨俊等,2015[38];蒋海等,2015)[39]。本文利用lerner指数衡量我国银行竞争程度。


  根据相关文献,“脆弱渠道”假说认为,市场势力较大的银行,往往资产规模越高,银行内部机制就越健全,风险管理能力越强。在面临竞争时,更有动力和实力扩大信贷市场份额,增加流动性创造。而市场势力较弱的银行则相反。银行竞争削弱了银行的市场势力,导致银行市场份额减少,盈利能力下降,银行在进行流动性创造时更加谨慎,会降低流动性创造。具体来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过对借款人未来现金流情况的审查,评估其还款能力。由于竞争降低了市场势力,银行从特定借款人获得未来现金流的可能性减少,也降低了银行与新借款人建立长期关系的激励,使银行预期盈利减少。为了满足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会通过减少信贷供给方式降低流动性创造。甄选理论也认为,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银行对企业甄选动机减弱,增大了银行风险。银行对补偿所承担的风险更高,则对借款人征收更高的利率,导致借款人贷款需求减少,降低了流动性创造。我国银行业总体上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状态(孙巍等,2012)[40]。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使银行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削弱了其市场势力和盈利能力,降低了流动性创造;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力在门槛、成本和信息等方面都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冲击。P2P等网贷凭借成本、时效和便捷性等优势,引起无法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但又不愿利用高利贷方式融资的资金需求者的兴趣。在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部分代替了银行流动性创造职能。因此,本文验证的主要假设:在竞争压力下,银行流动性创造下降;P2P减少了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挤出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流动性创造指标


  Bergeretal.(2009)[10]所提出的流动性创造测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中,测算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依照资产变现的便捷程度、交易成本和所需时间,将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部分项目指标划分为流动性、半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其次,对这三类指标分别赋予-0.5、0和0.5的权重,将指标数值乘以权数大小加总求和。表内外流动性划分和权重见表1。最后,结合流动性划分和权重,通过以下公式得到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数值:


  流动性创造=0.5×∑(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非流动性表外业务)-0.5×∑(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表外业务)+0×∑(半流动性资产+半流动性负债+半流动性表外业务)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创造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国有控股银行(中、农、工、建、交)流动性创造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始终维持在70%以上。其中,2015年最高,达到75.89%,这与王周伟等(2016)[28]测算的结果基本一致。相比较,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占比较低,平均值为26%,说明中小商业银行在全部流动性创造中贡献相对较小。


  (二)勒纳指数


  勒纳指数的优点在于能够衡量每家银行在不同阶段的市场势力,被广泛运用于衡量银行业竞争程度(赵旭,2009[41];李国栋等,2009[42])。勒纳指数是指价格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除以价格,即衡量银行设定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市场力量。勒纳指数越大,说明银行控制价格的能力越强,市场力量越强。这里的价格用银行总收入除以总资产来衡量。而边际成本则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来估计。


  (1)式中,TC为银行总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物质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y为银行产出,用银行总资产表示。W1、W2和W3分别代表劳动力价格、物质资本价格和资金价格,W1用员工费用除以员工数量表示,W2用折旧除以固定资产表示,W3用总利息支出除以总存款表示。Trend表示技术变动,用时间趋势来衡量,Trend=1,2,3,4,5,6,分别代表2010—2015年6个年份。μ代表不随时间变化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特征,γ代表扰动项。运用Stata12.0进行估计,并通过公式(2)得出边际成本MC。


  图2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类型银行2010—2015年勒纳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国有控股银行的勒纳指数始终高于中小商业银行,国有控股银行具有较大的市场势力,而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程度明显高于国有控股银行,这与李国栋等(2009)[42]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三)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假说,在模型设定上,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的系统广义矩方法(SYS-GMM)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如下:


  (3)式中,i=1,2,…,N,表示第i家银行;t=2010,2011,…,2015,表示第t年的观测。


  被解释变量:lc代表单位资产表内外流动性创造,用流动性创造数值除以总资产得到。由于流动性创造时间序列特征比较明显,引入其一阶滞后和二阶滞后值作为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lerner代表勒纳指数。“脆弱渠道假说”认为,银行竞争导致流动性创造减少,而“价格渠道假说”认为,银行竞争增加了流动性创造,所以符号不确定。P2P代表当年网贷规模的自然对数,P2P交易规模越大,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分流效应越大,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少,符号可能为负。


  控制变量:asset为银行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银行资产规模越雄厚,业务拓展能力越强,流动性创造越多;但其风险承担意愿和水平可能越低,流动性创造也可能更少,因此,其符号不确定。TCAR为核心资本充足率,“金融脆弱性挤出假说”认为,资本数量与流动性创造呈负相关关系,而“风险吸收假说”则认为,较高的资本比例将提高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能力。所以,核心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创造的关系不确定。ROAA为平均资产收益率,该指标越高,银行主动承担流动性错配的风险越高,流动性创造越多,符号可能为正。NPL为不良贷款率,该指标越高,流动性错配行为更加激进,流动性创造越多,符号可能为正。M2为广义货币供给量增速,作为货币政策的代替变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流动性越高,符号可能为正。GDP为经济增长率,经济形势较好,银行流动性创造积极性越高,符号可能为正。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通过国泰安数据库、新浪财经等补齐。剔除数据严重不足的样本,最终选取了2010—2015年21家银行,包括5家国有控股银行和16家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包括6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0家地方性银行。样本银行的资产规模在80%以上,具有代表性。宏观经济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表2为按银行类型划分的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由于在模型中添加了滞后回归变量,会带来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表3给出了模型3总体样本以及大型国有控股银行样本和其他类型银行样本的估计结果。所有模型的Hansen检验和AR(2)检验结果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是合理的。


  解释变量方面,勒纳指数显著为正,即竞争导致的市场势力降低会减少流动性创造,说明我国银行业符合“脆弱渠道”假说,本文的假设得到验证。P2P在总体样本和中小商业银行样本中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我国银行业流动性创造总体上因受P2P影响而显著下降,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受到P2P等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力度较大。但国有控股银行的P2P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网贷规模增加,国有控股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也在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有控股银行以往主要是向资信好的大客户贷款,互联网金融兴起后,国有控股银行也逐渐重视小微企业及其他个人客户,重新审视贷款的长尾市场,增加了流动性创造。


  控制变量方面,总体样本和中小商业银行样本中,资产规模asset的系数在10%水平下通过检验,显著为正,说明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流动性创造越多。但国有控股银行资产规模的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国有控股银行出于防控风险和盈利性要求,资产规模的增加是通过增加流动性资产和半流动性资产、减少非流动性资产来实现的。从这个结果上看,国有控股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降低了流动性创造。不良贷款率NPL的系数在总体样本和中小商业银行中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在国有控股银行样本中不显著。根据流动性螺旋假说,银行贷款增加,信贷风险必然上升,存款人提取资金的需求会增加,加剧了流动性风险。银行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期限错配下,流动性创造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邓超等,2015)[22],不良贷款率与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核心资本充足率TCAR在国有控股银行样本中在10%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国有控股银行提高资本水平能吸收并扩大风险承受能力,创造更多的流动性,符合“风险吸收假说”。经济增长率GDP的系数在总体样本和中小商业银行样本中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在国有控股银行样本中不显著但系数为正,说明我国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顺周期特征,即经济增速越快,流动性创造越多。从系数大小看,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更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平均资产收益率ROAA和M2系数不显著。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取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选取衡量银行竞争的替代指标。选取CR4和HHI系数作为替代变量进行实证检验。(2)采用不同的流动性创造的衡量指标。选取cat-nonfat方法构造流动性创造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测试。结果基本与上文一致,篇幅限制未列出相关结果。


  五、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SYSGMM方法对互联网金融、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创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竞争导致银行市场势力下降,流动性创造减少,符合“脆弱渠道假说”。P2P等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冲击较大,对其流动性创造具有挤出效应,同时也倒逼国有控股银行更加重视中小微企业客户,增加了其流动性创造。中小商业银行增加资产规模,能够扩大流动性创造,但国有控股银行则相反。不良贷款率与流动性创造呈正相关,符合“流动性螺旋假说”。提高国有控股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能够增加流动性创造,具有“风险吸收效应”。我国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顺周期的特征。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中小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应加快供应链金融战略转型,加大对移动支付等的投入,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挖掘小微企业信贷客户。(2)政策制定者在放低银行准入门槛、增加银行金融机构数量、鼓励竞争时应认识到,竞争会降低流动性创造,可能使市场融资成本更高,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需要在增加消费者福利和降低流动性创造之间进行一定的权衡。(3)经济新常态下,整体经济增速趋于放缓,实体经济景气程度降低,不利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应鼓励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加快改革步伐,提高金融创新力度。(4)利率市场化下,存贷利差逐渐缩小,银行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及表外业务来增加利润,导致银行对客户的审查力度降低,加剧流动性期限错配,诱发流动性风险。因此,应根据不同银行在流动性创造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流动性风险监控。


  第2篇:消费金融与银行资产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国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已经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第四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近年来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尽管在规模和占比上都有明显提升,但是与消费金融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2018年9月16日,2018中国银行家论坛特设“消费金融与银行资产结构调整”圆桌论坛,邀请业内专家共聚一堂,与会嘉宾就零售中的消费金融、消费金融与场景化获客、消费信贷与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消费金融市场与监管等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来讲,扩大消费,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根本的。但是在既定消费水平下,消费金融通过杠杆拉动也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是以服务公司客户为主,未来必然要朝C端转型。从商业性的角度说,银行的公司业务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非常大,但零售业务则相对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银行通过零售业务积累的客户群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零售金融,乃至消费金融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


  当前,新零售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改变,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甚至整个零售业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袁文霞认为,随着人们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金融的经莒策略、服务模式、产品流程和风控模式等必将随之改变,资产结构也必将随之发生调整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第一,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产生了全天候、场景化(包括线上、线下)、个性化等变化;第二,从经营策略上讲,消费金融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们日常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随着经营策略的改变,服务模式和产品设计也随之调整,服务模式更注重客户的方便和体验,产品设计也更多地关注小额、线上、便捷等;第四,在风控方面,更多地将大数据分析、智能技术(如人脸识别,包括人网、认证、网证)等应用于消费信贷流程。


  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也深刻改变了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战略发展部处长刘镜认为,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在获客场景、客群结构、资产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整体看,中国的消费金融行业实际上正在“下沉”:一是城市的下沉,我国的消费金融将由一二线城市逐渐向三四线城市扩展;二是三四线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将呈放大趋势。三四线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不应被忽略,而三四线城市,甚至四五线城市的消费金融将是未来的一个蓝海。


  目前,转型零售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在承德银行行长张磊看来,无论哪个市场都有其自己的饱和度,不可能无限拓展。对于银行而言,不管是政府类贷款、公司业务,或是零售贷款,都不可能无限地做下去,因此,我国的银行应当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据张磊介绍,承德银行的零售转型有两个思路:一是利用现有团队做线下,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二是研发和建设自身的线上平台,通过建设一个零售的系统和平台,将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囊括其中,并通过这个系统平台解决获客及风险管理问题。


  “面对目前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各中小银行都纷纷转型求变,而消费金融就是中小银行转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据张家口银行副行长苏娜介绍,张家口银行从几年前就开始把消费金融作为大零售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是在资源投入,还是组织架构方面都做了调整和安排。苏娜认为,从短期和中期来看,消费金融市场会经历一个镇痛期,一些没有资质和牌照的机构逐步会被加速淘汰掉,同时,一些体量巨大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会呈现出发展速度趋缓的态势,而掌握核心技术的银行的未来发展机遇就会凸显出来。从长期来看,消费金融市场会呈现出一个规范成长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和主要方向。


  如何乘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东风


  消费信贷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兴起,在迅猛发展的金融科技的催化下,各家机构逐渐都聚焦到这个领域。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刘鑫认为,当前在各家银行和各数字银行的业务中,增长最快的、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消费信贷业务,而包括互联网公司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聚焦点也是消费信贷。在刘鑫看来,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原因:其一,转型。不仅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包括餐饮、金融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在经历一个由“2B”向“2C”的转型阶段,各大银行、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扎堆消费信贷,这正是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增长创造出的需求。其二,方便。当前对服务的便捷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需求端,也体现在供给端。供给方愿意投入研发提高服务的便捷程度,改善用户体验,而用户也确实愿意为此付费。在消费信贷领域,正是数据驱动的自动决策和场景深度绑定的这种贷款特别方便,促成了这一波消费信贷的迅猛增长。其三,生态。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大家能明显感受到一个所谓的零售信贷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该生态体系分成三层,第一层是零售商,第二层是批发商,第三层是服务商。以包商银行为例,包商银行的数字银行事业部和消费金融公司首先是零售商,同时也是批发商。


  “互联网金融业在调整,从运动员变成给运动员送水。”北京农商银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顾江波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不管是花呗、借呗,还是京东白条,与银行信用都存在差异。同样,银行的客户群体也并不与之完全重合。因此,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合作共赢的条件与机会。“区域性的农字头的银行还是应当围绕服务三农、普惠金融、支持当地经济建设开展业务。”顾江波介绍,北京农商银行在农村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发展了三万多的商户,同时推出了手机支付和移动设备支付平台,完善了辖内农村消费金融链的建设。


  科技能力是当前消费金融机构不可或缺的基础。北银消费金融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王刚认为,银行的传统风控手段和信息科技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金融机构一方面应把已有的传统科技能力充分发挥好,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方向对了,使的劲越大发展就越好,如果方向错了,这个使的劲越大其实离这个目标偏离的越远。”王刚说,金融机构的重点是提升信息科技的能力和自主掌控的能力,只要打牢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就不必担心未来发展会落后于这个市场。


  “消费金融是好的,在最坏的时代是最好的生意。”上海敬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韬认为,中国的社会阶层已经开始出现相对固化的倾向。例如,四五线城市,也包括一二线城市的人口流动相对比较稳定,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出迹象已经比较明显。在此背景下,不同的客群在不同的互联网端已经开始聚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客群。由此,就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虽然客户群体仍然十分庞大,但从业者对客户细分群体的把握能力的重要性将逐渐凸显,以往“一招鲜吃遍天”的局面将一去不返。因此,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对于客户“衣食住行娱”细分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导致未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科技公司间的合作共赢将成为常态。


  第3篇: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银行的影响研究


  张倩,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行


  摘要: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增加了金融消费频率,提高了社会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互联网金融“海量交易、小微金融”的特征对传统金融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以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银行的具体影响作为切入点,立足于传统金融银行视角提出传统金融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所采取的措施,以此促进传统金融银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银行;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支付宝、微信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激发了人们采取互联网进行消费的积极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暴露出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弊端,例如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单一、服务理念滞后等等。基于互联网金融在新常态下所呈现的新特点、新优势,对传统金融银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进而提出促进传统银行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银行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离不开的重要消费工具,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无现金”支付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给传统金融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传统银行业务主要是依赖于柜台等方式开展业务,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银行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银行网点办业务人数的剧减,导致传统银行业务受到巨大的影响。例如基于手机支付、微信钱包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人们消费支付方式由银行卡支付转化为手机支付,导致银行流量资金受到负面影响。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影响了银行信贷业务。例如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互联网信贷平台,导致银行信贷业务的规模不断缩减。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随着余额宝等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互联网金融吸收了大量的闲散资金,对传统银行的存款结构等产生了系列的影响,进而必然会影响到传统银行的信用:首先互联网金融使得传统银行的风险定价模式发生改变。互联网金融在吸收大量的民间资金后必然会通过特定的途径,回流到银行,而互联网金融回流银行必然会提高存款利率,而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必然会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其次互联网金融增加了传统银行的信用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小微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抵押物等导致难以在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而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存在监管风险,再加上小微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导致互联网金融一旦出现“跑路”等就会间接影响到银行,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影响。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利率差获取,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金融服务客户发生变化。可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转变服务理念,由被动式服务经营模式转化为主动服务,围绕客户需求开展系列服务;另一方面要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在注重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业务,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


  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银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传统银行效率的影响、对传统银行金融地位的影响以及对传统银行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影响。


  二、传统金融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影响采取的对策


  虽然从短期看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但是从金融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互联网金融更多地应当视为传统银行业务的有益补充,更多表现出金融的普惠性、包容性发展。因此传统金融银行必须要立足于优势业务,不断创新发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消除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一)转变服务理念,构建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网络体系


  长期以来传统金融银行利用物理网点占据市场客户,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冲击传统商业银行客户。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服务理念,树立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网络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经营理念,改变以往的过度依赖于“大而全”的物理网点布局理念,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的优势,将业务服务从机械式、单一式转化为主动服务客户模式;其次创新业务服务模式,构建立体式化的网络服务体系。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步入“渠道为王”的时代,尤其是支付宝等平台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渠道,因此在大数据技术广泛融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线下业务线上化。例如商业银行要积极打造线上支付平台,加强与商家合作力度,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线上消费平台。另外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创新线下网点的智能化发展。物理网点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重要载体,然而根据调查物理网点存在耗时、业务流程复杂以及成本高的缺陷,所以商业银行要积极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智能化的网点服务模式。例如商业银行要积极引入智能化设备,实现网点办公的智能化操作。


  (二)开拓电商业务,丰富金融产品层次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尤其是各类消费电商平台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要立足于传统业务优势大力开拓电商业务,提升金融产品的层次: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大量未挖掘的客户数据资源,因此银行要借助风控优势等大力发展电商业务。例如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开展网络信贷业务;另一方面银行要不断丰富产品层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要改变以往过高的“门槛设置”,大力发展金融惠普性以及包容性业务。传统商业银行要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例如金融机构要积极设计服务现代居民理财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首先我国政府部门要切实发挥金融市场监管职能,强化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例如我国政府部门要组建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效率;其次构建相应监测业务指标体系,传统银行业将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数据定期提交监管部门,可以有效分析与预警其中产生的风险;最后建立共同的风险应对部门,及时有效处理各类风险及违法事件,避免风险蔓延。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商业银行服务水平


  基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影响,我国金融行业必然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


  商业银行的共存发展。人才是提升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商业银行具备科技型背景人才缺口达到45%左右,所以我国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大力培养互联网金融应用型人才:一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力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构建一支反应迅速、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二是加快行内的互联网人才选拔。将一些业务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团队意识强的人员及时充实到各级行的互联网金融部门,迅速形成自己的战斗团队;三是加强培训学习,提升业务能力。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主要产品类型,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和交流,尽快研究出台类似或更加优质的产品,增强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总之,基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银行的冲击影响,商业银行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点,借鉴与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发挥好传统银行在品牌、管理、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挖掘和适应老百姓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加快构建新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工作新格局。


  第4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模式研究


  王芮莹,唐亮贵,陈礼城:重庆工商大学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互联网与金融行业开始相互融合,出现了愈来愈多的线上金融活动,我国许多学者将其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就银行业而言,生活中用户选购理财产品会针对不同银行的同类理财产品进行比价。为此购买一款合适的银行理财产品所耗费的信息搜索成本也随着产品信息量的增加而递增。为了使用户方便高效的选择满意的理财产品,本文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对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进行研究,构建了相应的比价模型。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模式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业相互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新兴业态,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国外早已拥有了具备互联网金融概念的一些业务和金融形式,如:手机支付、无银行参与的零售支付体系、电子资金转账、电子货币机构、数字货币等等,但是并没有提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名词是由国内学者提出的。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国内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学者也逐渐增多。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网上产品交易而拓展延伸的金融活动。[1-4]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银行理财产品传统交易模式发生改变。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交易方式存在一些问题,用户难以全面了解理财产品信息、获取产品信息成本高,银行不愿涉及一些领域等。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为了打破用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状态以及降低用户选购成本。我们提出打造一款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平台来解决上述问题。搜索比价平台可提供理财产品较为全面的信息,用户能在该平台搜索比较同类理财产品并进行交易。再者,它能快速高效地连接大量金融机构和普通用户,相对来说政策风险较低,也符合当前消费人群对便捷、高效服务以及“货比三家”的需求;为用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把控风险、尽量使用户避开风险危机,获得理想收益。对改善传统银行交易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几类:影响因素研究;风险评估与防控;绩效评价研究等。但对理财产品搜索比价模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搜索比价模式的关键在于把主动选择权交给用户,避免销售导向带来的风险陷阱。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市场上在售的银行理财产品聚集到平台上,扩大用户比价搜索的范围,使用户对产品信息有更加全面地了解。通过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平台,让用户真正意义上掌握理财产品选择及决策的主动权。将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及时、全面地聚集在一起,通过专业分析更加友好地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如资金灵活度、投资期限等进行查询、筛选和比较。用户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产品说明书,增加了用户辨识产品风险的能力,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目前,比价服务模式整体还处于市场起步阶段,用户的需求相对明确和具体。提供比价服务应注意:用户的使用习惯、商品的信息来源、保证信息更新率、服务产品的形态。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模式是汇集线上线下的理财产品信息,在提供搜索比价服务同时,将用户与银行联系起来,直接进行线上交易,完成选购理财产品的过程。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银行理财产品的指标是对理财产品收益、特征和风险等不同方面或部分的本质描述,一个银行理财产品指标由产品指标名和指标值两部分组成。对某一类理财产品,不同产品的指标构成该类产品的指标空间。市场交易是根据参与交易的理财产品及其指标进行的,市场中理财产品的组织模式以理财产品类的指标为基础,形成市场的逻辑结构。


  以互联网为载体形成的庞大虚拟交易平台中,产品类目繁多,而且往往还要根据理财产品类的指标如本金保证类型、利率、汇率、收益类型、产品委托期、发行银行信用级别、起始金额、风险等级等不同参量进一步划分,从而使理财产品类的结构十分复杂而庞大。


  1.理财产品指标的选取


  本文所述的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不仅仅是收益率的比较,还需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对收益的影响,为用户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由于用户对理财产品进行搜索比价的最终目的是比较同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文章[8]从产品和银行两方面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表明汇率、存贷比、银行规模等方面对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本文指出评价一只理财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不单要从产品自身设计营销出发,同样要考虑该理财产品赖以依托的发行方商业银行。文章[9]指出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可归为两类,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就这两方面做了相关分析,表明成本收入、不良贷款率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比较大。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各个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的指标分析,认为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的指标可以分为3方面:宏观经济指标、银行指标、产品指标。


  为了客观评判对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因素,遵循完备性、可比性、合理性和层次性原则,构建银行理财产品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上文可知,银行理财产品指标结构复杂而庞大,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对收益的渴求,我们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广泛汇总国内外专家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收益的各方面影响因素,设计如下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该体系由宏观经济指标、银行指标及产品指标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构成。


  根据上述银行理财产品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验。通过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得到银行理财产品的关键指标。根据实验可知,11个二级指标可降为4个关键指标,它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


  2.基于熵值法的权重赋值


  根据上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选取关键指标,利用熵值法为其关键指标赋权重,来表明该指标对收益的影响程度。为满足不同指标间的可比性,首先对关键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关系。我们使用离差标准化对关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使得每个指标标准化值为解决了各项不同指标计量单位不统一的问题。其中Xij表示第i个银行理财产品的第j个关键指标值。再计算指标比重Pij表示第j个关键指标下第i个银行理财产品占第j个关键指标的比重大小,表明该指标所携带理财产品信息量的多少。


  随之,计算指标熵值Ej(式3-1)及指标差异性系数Gj(式3-2),最终得到指标权重Wj(式3-3)。即计算各关键指标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贡献率。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系统内所包含的关键指标差异值越大,熵值就越小,说明该指标携带的有效信息较多,其权重较大;同样,系统内所包含的关键指标差异值越小,熵值就越大,说明该指标携带的有效信息较少,其权重也较小。


  通过上述模型对实验得到的关键指标赋权重,再计算出每款理财产品的得分与排名,用户即可在互联网金融搜索比价平台上选择自己满意的银行理财产品。


  四、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1.数据来源


  实验样本为我国各个银行近期发行的数千款理财产品。由于理财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收集数据具有一定难度,我们掌握的数据存在缺失等问题,考虑到数据的相对完整性,尽可能在具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中选取实验数据。选取数据依据为上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建立搜索比价模型,通过实验分析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排名,方便用户选择。数据来源是wind资讯金融终端、普益标准、银监会等,可及时提供可靠的新数据,依据实验需要选取合适数据进行实验分析。


  2.实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实验可知,4个关键指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分别是预期年化收益率、委托期限、利率和汇率。其中方差的计算公式为表示第i个银行理财产品指标变量与第j个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指标变量的累积总方差体现了同一个指标变量对所有银行理财产品指标的总方差的解释能力。


  这四个关键指标的累积总方差达到73.465%,是合适的因子分子结果。累积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各因子相对重要程度的指标,方差贡献率的大小,表示各个主成份的相对重要程度。


  基于此,根据本文的实验数据,可设理财产品为m=1008,影响因素(即指标)为n=4,利用上述熵值法模型进行计算。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数量众多,我们计算了十款理财产品的得分,其他产品得分计算方法相同。


  根据理财产品的得分及排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一家银行所发行的一系列产品的差别不太明显,不同行间的理财产品差异较为明显。大型商业银行在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强,产品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其理财产品得分排名比较靠前,对用户选购理财产品有一定的指导性。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模式入手,选取银行理财产品为研究对象,利用近期各个银行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理财产品为实验数据,分析建立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指标评价体系,并构建了搜索比价模型,从而得出银行理财产品的排名及得分情况,使用户可以全面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各项信息。


  通过以上对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模式进行实验分析可知:


  1.预期收益率、委托期限、利率及汇率是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主要因素。它们在指标评价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我们之前设计的指标评价体系是合理的。


  2.通过熵值法建立了银行理财产品搜索比价模型,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排名,用户在搜索比价平台上可以方便快捷的选择满意的产品。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如下启示:


  1.银行传统业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已拓展了线上金融活动,虽然便利了用户,也为用户带来了风险。加强平台安全性是重中之重,减轻用户所面临的风险。


  2.互联网金融在信息获取与交易方面的优势对银行的影响不容小觑,它虽然打破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购买理财产品的流程,用户偏好等没有改变。一定要深入了解用户对理财产品的关注点,做到搜索精准性强、用户意向性和匹配性高。


  互联网金融搜索比价平台在这个信息时代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我国已逐步出现一些搜索比价平台,但其中的功能相对单一,因此,我们所构建的搜索比价平台直接连接用户与银行,进行在线交易,节省人力物力,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造成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