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两会微博提案看微博政务的发展

  • 投稿Baha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21次
  • 评分4
  • 96
  • 0

朱茜

摘要:伴随着新媒体终端的日益多样化,以即时性、自主性、表现手段多样性为特征的新媒体走向了微博时代。新媒体语境下诞生的微博政务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优化了民主生态、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路径。两会微博提案是微博政务发展的里程碑,实现了虚拟网络世界政治参与手段与现实政治生活中代议民主的有效结合;同时微博政务也遭遇了窄化传播、利益倾向性明显、诚信及制度缺失、地区及行业不平衡等发展困境。新时期以微博政务为基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要做到: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管理机制;细化部门职责,提高服务效率;微博问政与面对面听政相结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两会;微博;提案;政务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微博政务

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新技术要素便以势不可当之势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快速崛起,表现出了与传统媒体迥异的优势:即时性、自主性更强,表现手段更多样。就即时性而言,新媒体依托于网络载体缩短了发布周期,转变了由点及面的传播方式:网民不再是单纯被动的受众,而是作为新的信息源再次进行信息传播,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就自主性而言,由于网络世界的低门槛,普通民众可以自由选择和发布信息,甚至可以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传播,还原事实、引导走向,从而使信息本身蕴含更丰富的价值和阶层要素;就表现手段而言,新媒体立体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以删繁就简为原则,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大幅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然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启示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个事物越是发挥其优势,便越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虽然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然超过二十年,但同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相比,它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可以完善的空间。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碎片化、快餐化和草根化。新媒体往往为了追求即时性、抢夺舆论先机,未对信息进行系统核实便急于发布,某些不实言论通过新媒体的急速传播,加剧了谣言的危害,同时多级化传播途径又阻碍了“证伪”的可能,因而舆论呈现出不稳定性;新媒体的自主性和草根化凸显了它的工具性特征。由于其受众群所处阶层、利益诉求、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因而拥有娴熟新媒体运用能力和占有充分舆论资源的团体和个人便更容易对其他团体和个人进行舆论控制。然而不论利弊如何权衡,新媒体浪潮的出现已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和传播信息不可阻挡的选择。

伴随着新媒体终端的日益多样化,网络舆论渐次依附于“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实现了由“意见领袖”“网络公知”“草根暴民”到“群体掌控”的变迁。[1]电子政务正是在这种新媒体的语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论坛和博客时代,信息制造者和主要受众仍集中于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只是从小众探讨逐步过渡到了引导舆论阶段。2009年8月,随着新浪微博的推出,微博正式作为自媒体的新形态进入到了中国网民的视野。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基于多个关系型网络用户的信息关注机制,通常用来分享简短实时信息[2]。由于其信息规模的短小精悍和突出的转发功能,多级传播被发挥到了极致,再一次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2009年11月21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开设微博“微博云南”,标志着我国政务微博的诞生。政务微博,即政府机构或官员围绕公共事务开设的、用于收集民意、发布信息、服务大众的网络互动平台,旨在于信息化社会拓宽民众参政议政渠道、增加政府信息透明度,从而达到科学问政的目的。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达到141245 个,其中政府机构官方微博总数为103849个[3],政务微博的增长幅度已由井喷过渡到了平稳增长阶段。微博政务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优化了民主生态、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路径,为官员和民众、决策和监督提供了良性政治互动的可能。[4]

二、两会微博提案——微博政务发展的里程碑

从2010 年的47 位两会代表开通微博,到2011年的328位、2012年的786位再到如今两会代表微博问政成为常态,以微博为两会提案,成为微博政务发展的里程碑。这是虚拟网络世界政治参与手段与现实政治生活中代议民主的有效结合。一个合格的政务微博不应当止步于信息发布——这是以往新媒体终端都能够实现的。政务微博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官民互动的便捷性,而唯有及时反馈才算真正“用好”了微博。两会微博提案就是一个成功案例。2012年两会期间走红的“微博控”,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的微博粉丝数目达到了630多万,他征集两会提案的微博在两会结束之时评论转发超过了12000条,他提交和建议的50件议案绝大多数都是从网民的建言中整理出来的;[5]2012年1月,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第四次会议召开之时,全国首个省级政协微博圈诞生,130余位政协委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官方微博平台直播两会全程。有感于此,云南省政协委员汪叶菊提出专门打造两会微博平台、为两会营造良性舆论互动环境的建议。可见借微博为两会提案确已成为民主决策和民主参与的新态势。通过两会微博提案,民众不仅可以为国家和个人发展建言献策,更能够了解和监督两会代表、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值得注意的是,借微博为两会提案作为民主决策和民主参与的新手段还很不成熟,对其可能出现的弊端和运行规律还要进行再认识。

三、从两会微博提案看微博政务的发展困境

2014年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舆情监测室对代表委员开通微博状况进行了梳理。据统计,五大微博平台上共有232名两会委员进行了实名认证,相比往年大幅下降,占代表委员的总数只有3.89%。这些账号的粉丝总数超过了5210万——恰好是某些当红明星个人的粉丝数。近两年来,202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微博账号中只有18个账号与网民有过交流,30位政协委员的微博账号当中也仅有2人同民众有过互动。较为活跃的博主则大都来自基层。[6]由此可见,微博与政务的结合经过蜜月期、迈入新常态以后,遭遇了发展困境。

首先,窄化传播危机。所谓窄化传播,就是民众只愿意主动吸收他们愿意吸收的信息,而自动过滤他们不感兴趣的内容。官方微博往往只活跃于特定时期、流于表面形式,对民众关心的问题反映较少。微博问政之后便成了“撒手掌柜”,反馈工作不到位,让民众的利益诉求石沉大海,没能同现实生活中的民主评议、民主协商、信访制度相结合。这种窄化传播的危机便只会让政务微博丧失其影响力。

其次,利益倾向性明显。微博可以反映民意,但不能反映全部的民意,相反,民意借助于这个载体很容易“被代表”。地区、年龄、认知水平、教育程度乃至物质条件之间的差异带来的不仅是迥异的价值观,更是话语权的不平等。发达地区善用网络的公共知识分子或者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网络名人、行业翘楚很容易用精英话语引导舆论,拥有庞大粉丝数的“营销微博”亦会出于利益考虑散播倾向性明显的信息;另一方面,民主的极端化将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乃至民粹主义的出现,草根暴民易受煽动,借由非理性的转发、评论行为宣泄情绪、绑架舆论,最终发展成为舆论暴力,甚而干扰新闻、司法的独立性。而对在话语权上占据弱势且生活平顺的普通人来说,关心时政、探求真相者毕竟是少数,微博对他们来说只是娱乐的工具和情绪的出口,由此便自然沦为舆论的看客和围观者。对主动进行微博问政的官员和机构来说,若不能够对纷至沓来的信息进行合理总结和剔除,不仅不利于民主决策,反而会影响决策科学性。

第三,诚信及制度缺失。社会参与程度越高,参与的意愿就越强,而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越低,则政治越不稳定。[7],我国政务微博目前面临的正是参与情绪高涨而制度缺失的难题。若想切实推动民众和政府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在诚信。一方面部分政务微博信息公开不透明、不及时、不主动,极易引发民众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个人和团体出于特殊利益考虑盲目炒作、散布谣言从而破坏官民互动和刚刚起步的民主训练成果。

第四,地区、行业发展不均衡。政务微博一直呈现出东部沿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趋势。偏远地区仍未能有效运用政务微博,这对于西部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极端不利的。就行业而言,政府、公安司法和团委部门的微博数目占到了政务微博(腾讯)总数的70%以上[8],而其他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类机构的微博活跃度即影响力仍有待加强。

第五,来自新终端的挑战。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微博使用率比上年降低了9.2%,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随着微信、易信等新媒体终端的出现,微博逐渐开始衰落,腾讯、网易微博纷纷宣布关闭,微博似乎遭遇了“未老先衰”的发展瓶颈,人们不禁要问,依托于微博而存在的微博政务的未来在哪里?

四、以微博政务为基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后,我国迎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然而受制于历史发展的惯性,转型的社会资本并不充分。首先,国家单向主导社会的模式早已松动,为新中国带来了两个三十年发展红利的威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治理国家的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纳入到了社会层面的价值体系当中,因而实现“服务型”“阳光型”“有限型”的政府转型成为了全社会的价值诉求。这就要求政府要及时公开掌控的重要信息,调动广大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公共事件、积极引导舆论、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官方和民间的界限,由官方引导民间、民间监督官方,共同推进民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参与的有序化。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作为全会议题唤起了建构法治国家的热情,而由官僚威权向法治威权过渡,由管制主义法治国家向法治控权主义国家的过渡亦是现代治理国家的重要标志。而所谓以微博政务为基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首先,民主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一体两翼,民主的健全离不开法治。作为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之一的政务微博的完善更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体系的护航。为此,国家应当制定一系列保护普通民众网络知情权、明确政务微博问责程序、严惩不实信息的法律法规;其次,要综合评估政务微博的具体效用和活跃程度,否则就会沦为作秀和面子工程。相关机构要组建具有专业计算机操作能力、危机公关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政治素养的团队,对本部门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发布、反馈,形成有序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方法,打造亲民利民的常态化政务微博;政务微博同时又要树立自身权威,对未经核实的信息不予发布、转发,对网络谣言及时调查、反应。

2.细化部门职责,提高服务效率

政务微博的核心是“服务”,民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倒逼服务的升级。目前机构和个人开设政务微博的数目已达到了六位数。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政务微博发展情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公安司法、政府、团委占政务微博开设总量绝大多数的情况仍然没有转变,不少机构和部门出现权责交叉的现象,若干影响力较弱的机构和部门开设微博收效不大。对此,各部门和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采取小机构合作、大机构细化的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充分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向基层、偏远地区推广政务微博、进行技术倾斜。此外,为了促进政务微博改革,要将处理政务微博的能力纳入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当中去。

3.微博问政与面对面听政相结合

两会微博提案通过制度创新,在自上而下引导的基础上,鼓励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从而拓宽了民主参与路径。微博政务毕竟存在于虚拟空间,其在民主化进程和科学决策领域内的效用仍然要与现实政治生活当中的政治参与方式结合才能实现。基于两会微博提案逐年遇冷、开通微博的两会委员非两会期间不回应、不作为的现象,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微博政务自在性较强的特点,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微博问政与面对面听政相结合的形式,定期组织有见地、可操作性强、重复性高的提案当面问政网友,达成共识、定期反馈、设点实验、层层递进、渐成机制。

以政务微博为基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只是为了推动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最根本的仍在获取现代化转型的社会资本。然而无论是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管理机制还是细化部门职责、实行技术倾斜都不过是外在的手段,政务微博要想实现良性发展,还要依靠公民理性的健全、法治精神的确立以及伦理共同体的形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一岚.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论发展20年[J].中州学刊,2014(5):173—175.

[2]王亚强,张雅丽.微博行政伦理研究何以可能:进路与方法[J].甘肃理论学刊,2013(6):89—93.

[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5年第一季度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R].北京:人民网,2015.

[4][7]赵春丽,刘彩霞.微博政治参与的民主作用透视[J].长白学刊,2012(6):30—35.

[5]韦伟.从两会微博提案看政务微博发展[EB/OL].(2012- 3- 27) [2015- 5- 15].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17497905.html.

[6]中国青年报.203名两会代表委员开通微博账号不少微博鲜有更新[EB/OL].(2014-3-4)[2015- 5- 17].http://news.china.com.cn/2014li?anghui/2014-03/04/content_31660920.htm.

[8]腾讯网.2014年上半年政务微博微信发展报告[EB/OL].(2014) [2015- 5- 17].http://z.t.qq.com/zt2014/2014zhengwu/index.htm.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