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平 陈长江
摘要:面对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率低、非对口就业严重的窘境,本文将在创新视角下,分析其原因,并从学校、企业社会及学生等方面探索研究增强师范院校非师范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途径,以提高其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师范院校;非师范生;职业实践能力
随着师范院校向研究性、综合性方向发展,非师范专业开设增多,职业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学校办学能力、社会相关认同度、用人单位固有招聘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师院校非师范毕业生无论在教育系统内还是其他行业都处于两难境地。毋庸置疑,提高非师范专业生的职业能力是解决好其就业问题的关键途径。基于此,本文研究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水平状况,探索提高职业实践能力的途径,使非师范专业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通过科学的实践,锻炼和培养与将来工作配套的职业能力使其职业能力得到整体的提升。使其在职业选择上能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最终服务于提高非师范生职业实践能力以实现更好的就业。
一、什么是职业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活的知识力量表现在实践中的探索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变科学、技术、智慧为“物质形式”的“物化”能力、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能力①。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一定的技术水平、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重要内容②。
故职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表现出在实践中的探索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变科学、技术、智慧为“物质形式”的“物化”能力、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二、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窘境原因分析
1.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⑴师范专业先天占据师范院校重心。高师院校,顾名思义,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院校,此类院校在建立之初是以培养师范学生为主,为教育事业服务的一种学校类型。因此,其重心和关键点在于师范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高校的改革,师范院校也在向综合性和研究性方向发展,开始开设非师范专业,招收非师范生。在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相对师范专业来说是新兴专业,存在时间较短,因此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不能与师范专业相提并论。
⑵综合性大学非师范专业先天占据企业社会重心。综合性大学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的院校,其专业设置在开始时就囊括了非师范专业,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师资力量相对较好,企业社会对其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在人才选拔中企业多选择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因此也不能与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相比较。所以高师院校存在先天不足的弊端。
⑶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后劲不足。师范院校的强项在于师范专业,而综合性大学本身就重在培养非师范生,在师资力量、教学经验、教学实施设备方面是远不及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和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在发展过程中速度较慢、问题较多,劲头不大,追赶不上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也比不上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导致出现其后天在师范院校师范专业与综合性大学非师范专业的夹缝中畸形生存的现象。
2.学生专业兴趣不浓
⑴专业调配,兴趣不浓。高师院校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学校,学校的主流和招牌是师范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在最开始填报高考志愿时填的是师范专业,然后由于学校政策和其他各种原因而调配到非师范专业,这些被调配到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而产生对此专业的抗拒心理,不愿认可其价值和重要性。
⑵专业不了解,缺乏兴趣。被调配的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之前对此专业是不了解甚至是从未了解,导致他们对此专业的兴趣不高而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或是效率较低而致使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提高不够而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无法胜出。
⑶逆反心理,无心学习。在学生填报志愿时在很大程度上有父母家长的参与,此过程中不免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家长为学生选择的此非师范专业并非学生自己想学的,而学生由于不愿听从父母安排而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导致没有学习兴趣。
3.理论不足,实践较少
⑴教学模式未转变,理论学习不适应。由于师范院校在历年的教学模式上已形成了以师范为主的教学模式,思维较为固定和局限。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教育对象差异性认识不到位,忽视了非师范专业的“开放性”与实践性,致使非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独特性缺失,所以理论学习的不适应而导致非师范生的理论学习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
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范院校起初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过程中,不免由于过于盲目和仓促,导致脱离实际市场需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致使教学针对性减弱,条理性和创新性不足。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忽视了其实践能力的充分发展和提高。使其对理论的运用效果不熟,不能真正学以致用,导致所学知识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4.就业边缘化
⑴就业歧视。高校扩招政策导致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上升,增加就业压力,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地处师范院校边缘地带的非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就更为严峻。外界普遍认为师范院校以培养师范生为主而非师范生只是师范院校转型过程中的附属专业学生,因此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的先入为主的就业歧视使其在就业过程中被边缘化。
⑵对于某些综合性大学过于“ 偏爱”。外界认为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是其大学一直以来的培养重心,定对其学生花了巨大精力加以培养,从心理上误以为其学生是优秀的,在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上均好于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另外,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的某些学生在学校发展较差更加剧了其就业困难度,基于此,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就业边缘化的境地。
三、提高职业实践能力措施
1.扎实先天基础,加强后天发展
⑴加大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教育投入,注重学生成长成才。高师院校的转型已进行较长时间,在转型过程中不断探索发展,并朝综合性、研究性方向发展,在教育投入中应逐渐注重非师范专业的投入,将重心不断地从师范专业转移分离一部分给非师范专业,使其能更好的开展。增强非师范专业师资力量、增设教学设备、增开实践课程。扎实先天基础,为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⑵在后天课程设置上趋于合理化。
首先是应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其次是应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时数,逐步提高专业技能课的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力争在6:4左右。③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所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课程提供平台和操作基地。
2.提高兴趣,规划未来
⑴进行专业介绍,增加专业兴趣。学生之所以对其所学的非师范专业不感兴趣是因为对其专业不了解,在学生入学之初应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专业介绍,解答他们心中的种种疑问,让他们对此专业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开展相应专业的未来职业的模拟课程,让其真正对本专业感兴趣并明白如何学好本专业。
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几乎所有大一新生刚进校时都对这个新环境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和极大的迷茫感。职业生涯规划是让其对自己大学四年要做什么事情,要想把自己打造成为怎样的一个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在前面所说的对专业有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未来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有一个大致清晰的规划,这样才能使其有的放矢。这样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才能将自己培养的更优秀,在未来就业竞争下能完美胜出。
3.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⑴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在非师范专业建设不成熟的高师院校由于之前致力于发展师范专业而与非师范专业相对应的见习、实习企业合作较少,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前的理论知识不能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校企合作开创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在校生在企业见习,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将知识升华对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即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反作用于理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真正做到教育的目的即学以致用。
⑵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学生找到理想栖息地。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综合素质。④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双向参与、互惠共赢,有效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三赢”。⑤一方面,学校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满意的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顺利找到自己相对较满意的工作;就业率的上升和学生的良好发展为学校建立口碑,以实现最后的“三赢”。
4.提高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
⑴培养商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将进入企业的非师范生的魄力与创新思维是学校应该尤为重视的。非师范生进入企业将面临的严峻的商业竞争,因此,其一,学校应多开展非师范生的特色活动和比赛以培养非师范生的商业气质和素养;其二,校企合作,让学生投入企业,接触企业工作,感受企业氛围,将市场观念引入学生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商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
⑵全面发展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应该是所有企业都喜欢的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在培养非师范生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提高才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提高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任重而道远,提高其职业实践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必须平等对待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以促进和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潜力,为学生的长远未来考虑。
引文注释
①向洪编著.当代科学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226.
②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③张佳荣.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结合我校物流与物资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谈体会[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0:575+580.
④汪建云. 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05(27):18-20.
⑤李萍.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J]. 现代教育管理,2012(06):85-88.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2013 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新视角下师范院校非师范生职业实践能力研究(项目编号:42713040)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