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梅
(中央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北京 100069)
摘 要:伴随着网络以及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以二者为创作基础的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为当今文学界的一种新形式,并以其独有的风格在文学这块沃土上大放异彩。而传统文学是指在历史的各个朝代中,发表记录在竹简、布料、纸张等载体上的文学作品,具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写作技巧成熟等特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虽然在存在方式、创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别,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互通共存的,甚至在诸多方面网络文学还是对传统文学的丰富与发展,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从创作的灵感以及来源上讲,两者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他们都是文学,而文学就要源于生活,是作者通过文学的形式对自己情感的一种抒发与宣泄。本文将从文学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分析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条能够促使二者融合发展的道路,以期对我国未来文学的发展有所助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传统文学;网络文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25-02
一、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学发展至今,共经历了大约5000年的洗礼,期间出现了数不清的文人及著作。如果按时间划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传统文学,1919年至建国期间的现代文学以及建国后的当代文学,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理应将其归类到当代文学当中。
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他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300多首诗歌。随后的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当属屈原的《离骚》,全诗373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到了秦朝,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作品不多。两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曹氏三杰以及竹林七贤等,他们都是所处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也经久流传,如曹操的《短歌行》以及曹植的《七步诗》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当属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能够和平生活的理想社会,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形成了一种极其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与向往。唐朝是我国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在这期间诗人辈出,被认为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如山水田园派的孟浩然、王维,善写边塞诗的岑参,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而且他们的著作也大都经久不衰。宋朝可以说是诗词的海洋,三大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作品虽意境各不相同,但首首脍炙人口,另外还有陆游、欧阳修、王安石、岳飞,作品数不胜数。元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元曲和戏剧,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几乎家喻户晓,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小说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形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红楼梦》这四大名著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主题不尽相同,但每一部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清朝的没落,中国逐渐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任人宰割落后国家,西方文化也慢慢渗透到中国的文化中。而传统文学受体制陈旧、形式虚幻等影响,逐渐走向了没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作品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矛盾的《子夜》、《林家铺子》,巴金的《家》,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为代表。
建国之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学发展相对缓慢,但仍出现了如王蒙、莫言等为代表的作家。到了当今社会,网络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文学创作载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示的舞台,任何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抒发内心的情怀,展示自己的抱负。网络所提供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更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从网络文学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出现了如郭敬明、韩寒等一大批文学新秀,他们也在以自身独有的方式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存在的差异
网络的介入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颠覆,不论是在载体还是创作模式上,亦或是传播方式以及表达形式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都存在诸多不同。
(一)载体不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竹简、书本、杂志等予以承载,基本无法更改,而且载体的容量相对有限。而网络文学则以符号的形式存储于电脑甚至是云端中,这样就使文学创作本身更具随意性与开放性,且可随时对内容进行更改。
(二)创作模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作者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感悟,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以及艺术构思,才能打造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作品不仅是为了抒发作者对生活与境遇的一种感慨,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向人们传递一种观念。如曹雪芹历经10载,批阅5次,才写出我国4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还有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更是经过三十四个春秋才得以完成。网络文学则不然,它为我们每一个人在文学层面上都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只要有想法、会使用计算机,人人都能成为“作家”,而且写作具有随意性。
(三)传播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是线性的,也就是作者将作品通过媒介传递给读者。由于在网络中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及方便性,因此网络文学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环形的,作品在将作品传递给读者之后,读者又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感悟反馈给作者。甚至有些时候,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二者通过在网络上的交流,读者将对作品的欣赏变成了创作,而作者又变成了新作品的欣赏者。
(四)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特别注重情感的表达、景色的渲染以及气氛的烘托,受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大,用词上文学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烈。而网络文学由于受众面广,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更加追求简单、直观,一些用语的缩写以及符号的运用逐渐变成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五)发布方式不同
在文学创作中,以往那种伏案疾书的写作方式已经逐步地被轻松自由的网上写作所代替。当作品需要发表时,作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将作品通过网络发送至对方的邮箱或者网站特定栏目下,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样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对于这种变迁,美国的保罗·利文森认为:“计算机以及它对写作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写作缺陷的一种补救。”
(六)结构不同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随意性更强,注重的是作品能否给网民带来愉悦与放松,因此在结构上常常显得松散、不规范。而传统文学注重作品结构的层次性及合理性,因此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密。
(七)创作的目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或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是作者所处年代的缩影,亦或是鼓励人们与罪恶进行抗争,所要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与期望。如诗圣杜甫的《春望》,诗人以长安城内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又比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意欲借诗歌来抒发一种忧国忧民的思绪。而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绝大部分的创作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营利、渲泄和自我娱乐。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虽然与传统文学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优势的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都转向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学的发展,其实则不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模式,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继承和丰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样都还属于文学的范畴,二者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促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网络文学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
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以往根植于我们思想里的传统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网络中的写手类型多种多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的类型进行了拓展。例如在关于爱情的网络小说《火星之恋》中,作者在描述故事的同时,还加入音乐、图像等,这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拓展。同时网络文学还有其它表现形式,比如超文本链接:传统文学是一种平面展示,而超文本链接则在平面显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将多种平面文本叠加,呈现立体化开放性网状结构。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发布方式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发布方式上虽有不同,但二者各有特点,相互间取长补短才是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作家在不断地将自身作品按以往方式发布的同时,也通过建立博客,在网上进行作品的宣传以及与读者进行交流;而一些网络作家在将作品放到网上发布的同时,也将作品印刷成书或者期刊,以此来获取传统文学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这种改变都使作品的生命力得到了加强。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思维观念的融合
在网络文学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和缺点,由此也努力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而传统文学也慢慢地对网络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寻找其内在的亮点,并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以往的传统文学作家走的是精英路线而非大众路线,受众范围小,影响力有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出精品。但是在时间的打磨以及网络文学的影响下,他们逐渐改变了这种观点,认识到面向大众才能更好地普及自己的作品,因此传统文学也正在慢慢向网络文学靠拢。
网络文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文学,并以一种效率极高的方式推动着我国文学的发展,它不会取代传统文学而单独存在,也不会阻碍传统文学的发展,它只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它们之间只不过是两个不同板块的互动而已。一方面,网络文学著作以印刷形式发表会使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天然地结合在一起;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在创作上的频繁交流也可以让双方找到更加合适的契合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学就是凭借新技术对传统文学发动的一场革新。对于这种革新的思想以及形式,传统文学界许多人还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文学以及相关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研究,接受并利用网络的优点,使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肖元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排斥[N].文汇报,2009 -6-22.
〔3〕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4〕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