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倩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英国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对英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南方与北方》来着重探究工业革命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文化观念特别是女性的意识、地位所造成的影响,以此来挖掘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英国;工业革命;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76-03
社会文化观念是由一个民族和社会中的人和物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形成后将会对所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影响。但是这种氛围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人们文化观念上的更新。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深化发展,英国即将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所以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盖斯凯尔夫人在其小说《南方与北方》中,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女性意识、地位上体现的尤为显著。
一
小说《南方与北方》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因为做牧师的父亲工作变动的原因从英国南方的教区小镇赫尔斯通搬到了北方的工业城市米尔顿。这两个地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当时的英国南部,以作者笔下的小镇赫尔斯通为代表,以农业经济为主,自然环境优美,人们过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宗法贵族观念仍然浓厚。而此时的英国北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城市迅速崛起,米尔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然环境被工厂污染,工人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加追求效率,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发突出,是这里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在作品中设定的这两个地方,不只是两个仅具有地理意义的坐标,更代表了当时英国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社会新旧交替时期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一种代表了过去,一种代表了未来。
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19世纪,工业革命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此时已逐渐发展到高潮阶段。直到18世纪末,英国还是一个主要以农业经济为发展支柱的国家,国家权力被南方拥有土地的地主与贵族所掌握,经济政治重心也被稳固在此。但逐渐发展的工业革命使英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英国社会数千年来稳定的政治经济格局与社会结构。原本荒凉,地理条件不适宜发展农业经济的北方,凭借那里丰富的能源与便利的交通,通过发展科技、大规模机器化生产,经济迅速发展,而那里的财富和权力也转移到了拥有新生产技术的厂主手中,以小说中男主人公工厂主桑顿先生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崛起。“于是南方代表了过去——一代代地主继承着向农奴收租和对他们福利负责的职能。北方代表了未来。他们的领导者是中产阶级企业家。”作者在作品中试图向我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过去与未来,新与旧的的对抗所带来的冲突及这种冲突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变化,但她并没有采取史诗般的宏大叙事,选取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宏大图景,而是通过描写玛格丽特这样一个典型的南方女性被迫迁移到北方后的生活,从微观上展现出这种冲突与变化。而玛格丽特出生在教区小镇赫尔斯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受其作为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与熏陶,成年后又长期居住在伦敦的贵族姨妈家里,接受了贵族生活的浸染,这两种生活环境的混杂,使其在代表南方贵族与中产阶级这两个群体时也更具说服力。
二
这种变化突出展现在女性的独立意识与社会作用上。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女性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作品中时常对准女性的生存境遇。在本文中,盖斯凯尔夫人着重向我们展现的是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女性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女性的独立意识与社会作用较之前的英国女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与变化正是通过文中玛格丽特在生活迁移的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展现出来的。而玛格丽特的成长,随着她地理位置的迁移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居住在伦敦时,其二是从伦敦回到赫尔斯通自己的家里,其三便是迁移到北方的米尔顿以后。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中,我们能看出玛格丽特开始从家庭逐渐走向社会,活动范围外化,自身对家庭对周围人的影响不断加强。
小说一开头作者便向我们描述了一段在伦敦的姨妈家里玛格丽特与出身贵族家庭的表妹伊迪斯的对话“她们俩一直在谈着结婚的仪式和礼服,谈着伦诺克斯上尉,以及上尉告诉伊迪丝的,她将来在科孚的生活情形,他的一团人就驻扎在那儿。姐妹俩还谈到使一架钢琴的琴音调准是多么困难(伊迪丝似乎认为,这是她婚后生活中所会碰上的最棘手的困难),以及伊迪丝婚后到苏格兰去游历时,应该带些什么衣服”[1]。她们谈论的这些话题是当时寻常中产阶级与贵族女性在聊天时会时常提到的,婚姻,家庭,以及生活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家庭琐事。在聊完后,伊迪斯身披价值不菲的印度围巾,蜷缩在沙发上睡着了。这样的情景向我们展现出一种拥有许多闲暇时光,慵懒的生活方式,中产阶级与贵族女性就被束缚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局限在家庭里。文中第一章《婚前的忙碌》中围绕着伊迪斯的婚礼,出现过很多类似的对话场景,玛格丽特对此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参与热情或是强烈的厌恶感。但是,在与众人的对话时,玛格丽特会时常提及赫尔斯通的生活“噢,我从来就没有多想过这个问题。我只希望在一个晴朗的夏天早晨举行婚礼。我要穿过树荫步行到教堂去,不要有这么许多女傧相,也不要预备什么喜筵。也许我这只是对正给我招来极大麻烦的这些事极为反感的缘故吧。”
“我自然只是想到赫尔斯通的教堂和通向它的那条小路,而不是想到乘车驶往一条大街上伦敦的一座教堂去。”从她的这些回应中我们可以看出,玛格丽特与其所处环境与阶层中的女性在本质上并无明显差别,关注的问题也只是局限在家庭生活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周围环境的摆布,“伊迪丝还在睡觉,姨母便叫她站着作为模特儿,在她身上展示一下那些围巾。谁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过玛格丽特的颀长、婷匀的身个儿,穿着替父亲一位远亲戴孝所穿的黑绸衣服,把那些色彩鲜艳的围巾的美丽的长褶子全衬托出来了,而那些围巾要是披在伊迪丝的身上,简直会把她闷个半死。玛格丽特站在枝形灯架下面,默不作声、一动不动,听凭姨母在她身上摆弄着那些围巾。”
但在她的回答中我们又能看出她与表妹等女性些许不一样的地方,她的表妹伊迪斯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别人都夸她长得漂亮”,“自己并没有坚决的主张”,这是一个漂亮乖巧温顺的形象,符合大多数维多利亚时期的男性对完美女性的定义。而玛格丽特更渴望亲近自然,回到乡村,摆脱在伦敦所过的被束缚在繁文缛节与安逸无聊中的贵族家庭生活。并且她并没有在伦敦的环境里随波逐流,被周围的女性同化,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喜欢独自思考,“时常默默沉思着自己生活中的变化”。但是,此时的玛格丽特虽然初步具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有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可是所处的环境却还无法让她真正认识自己。她厌倦伦敦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改变,所以回到赫尔斯通的家中更像是一种无从选择下的逃离。
在回到阔别多年的赫尔斯通牧师公馆的家中后,玛格丽特的成长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赫尔斯通,玛格丽特终于摆脱了伦敦城里烦闷无聊的生活,她经常一个人漫步在小镇美丽的田园风光中,因为她早已厌倦“每天早上坐着肖姨妈的马车出去”。在肖姨妈看来,没有女伴陪同就单独外出的年轻姑娘是不能称之为举止行为得体的上层淑女的。从中可以看出,赫尔斯通无拘无束的自由环境促进了玛格丽特对于那些老旧的传统观念的反抗,给了她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空间。此时,还发生了另外两件事情,更加促使她意识到自己的坚强与独立。第一件事情便是她拒绝了来自伦敦的伦诺克斯先生的求婚。在维多利亚时期,一位拒绝有身份有地位的绅士求婚的女性同样是无法被称之为淑女的。并且对于玛格丽特这样一位清贫的牧师家庭的女性来说,在适婚年龄能嫁给伦诺克斯先生无疑是一桩“幸事”。但是,对于玛格丽特来说,她不愿像伦诺克斯先生那样将婚姻看成是一笔“交易”。伦诺克斯先生在遭到拒绝后没有多一会儿,“他却能够谈着说着,仿佛律师事务,业务成就,优裕生活的种种表面结果,以及机敏、惬意的交游,是他公开冀盼实现的唯一目的。”这是玛格丽特之所以拒绝他的原因“啊呀!要是他不是那样,她本可以多么爱他啊!这时回想起来,她感到他有一种鄙俗的特性——十分卑下。”通过这次坚定的拒婚,玛格丽特向我们展现出其内心坚定自主的一面,她已经敢不迫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与观念,尊重自己的情感,追求婚姻情感的独立与自由。在拒绝完伦诺克斯先生的求婚后,紧接着发生了第二件事情,玛格丽特的父亲黑尔先生由于对自己所在的国教教会产生了怀疑,良心与道德上的谴责使他毅然决定辞去牧师的职位,举家迁往北方工业城市米尔顿,靠自己教书养家。但是由于黑尔先生自己的怯弱,“始终没有勇气,没有力量告诉”黑尔夫人,所以只好拜托自己的女儿玛格丽塔将这个为难的决定告诉母亲。此时的玛格丽特由于刚拒绝完伦诺克斯先生的求婚,心情低落沮丧,父亲决定离开赫尔斯通的决定对她来说也是一大沉重的打击,但是为了不让父亲难过,为了安慰母亲,玛格丽塔毅然隐藏了自己的悲伤,摆出坚强的姿态来将这个决定告诉了母亲。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黑尔先生这个传统的男性形象的懦弱与无力从反面衬托了玛格丽特的坚强。玛格丽特在家庭中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被约束在家庭中只知温顺听话的乖巧的“天使”,开始在自己的家庭遇到重大挫折时起到支撑的作用。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玛格丽特身上最可贵的品质——独立性与坚强开始萌发,但是由于一成不变的南方乡村生活将她的活动范围局限,她的这种独立与坚强仅使她在家庭中发挥了一些作用,还没有使她参与到更宽广的领域中。
但是,在迁移到工业城市米尔顿后,这种情况开始改变。由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玛格丽特开始走出家庭,有了更宽阔的活动范围,其性格也最终走向成熟。在迁往米尔顿以后,由于黑尔先生太过悲伤,所以大小事宜也都是由玛格丽特来操办,在寻找旅馆住处的过程中,也是她随着父亲在四处奔走。这种抛头露面的事情依然是不符合她中产阶级淑女的身份的。在过去的生活中,这个所谓的“淑女”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枷锁,限制了玛格丽特的种种活动。但是在米尔顿四处为家庭奔走的过程中,她的所见所闻以及所结识的的南方所没有的女性纺织工人带给她的思想意识上的变化,让她逐渐打破了这个枷锁。在《南方与北方》中,作者的视角也同样对准了另外一个女性群体,那就是随着北方工业企业的产生所兴起的女性工人阶层,这一阶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南方社会所没有的。这一阶层的女性与南方中产阶级与贵族女性不同,她们走出了家庭,几乎所有人都外出工作,与男人一样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如玛格丽特在米尔顿认识的第一个女性朋友贝西.希金斯,即使自己的身体已经被沉重的工作压垮,可是她仍然不愿给自己的家庭带来负担,“爸爸总喜欢买书,并去听各种演讲,这都需要钱,因此我只有不停地工作,直至耳聋喉哑为止”。南方社会认定的完美的女性标准是乖巧,听话温顺的家庭天使,而北方的女性由于在工厂里做工,身上的这种品性早已被磨灭掉,“她们所具有的是一种更加狂暴的独立的性格和行为”[2],正如玛格丽特在为家里寻找佣人时所看到的那样,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较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意做佣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玛格丽特开始逐渐挣脱掉南方社会传统观念带给女性的束缚,将自己的独立与坚强的品性完全发挥出来。特别是在工厂工人罢工中,玛格丽特为桑顿先生挺身而出的那一幕,这一段描写被誉为“维多利亚文学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3]。当工人们在桑顿的工厂外暴动时,玛格丽特英勇无畏地地挡在了桑顿先生的前面,并为此负伤,她的这一举动成功地化解了桑顿先生的危机。这象征着传统的女性开始走向前台,走进男性所占优势的公共领域中,正如桑顿先生说的那样“这不是你呆地方”,她本该像桑顿的妹妹范妮那样“扑在沙发上,歇斯底里地呜咽”,但是她却用自己的勇敢打破了以往男性保护女性的神话,用自己的能力在这个男权的世界里站稳了脚跟,为自己赢得了赞誉与爱情。玛格丽特的这一举动也充分论证了女性是可以在社会公共领域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发挥作用的。
从玛格丽特成长的这三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环境对女性的独立意识与社会作用的发挥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南方依然充满封建宗法观念的传统的环境中,女性是无法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而工业革命的兴起,在北方,工业文明开始扫荡传统的观念,为女性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得像玛格丽特这样的女性开始不再依附于家庭,逐渐认知自我,发挥自我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女性的独立意识与社会作用都较以往的英国社会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小说《南方与北方》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更是促进了传统社会观念的变革,为女性的发展建立了广阔的空间,使以往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开始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使社会等级意识,性别意识开始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也为英国社会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盖斯凯尔夫人.南方与北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3.本书引用除特别指出外,均出自此书.
(2)杜鹃,杜春燕.盖斯凯尔夫人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4):58.
(3)蒋承勇.英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6,158.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