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园 园
(丽水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明确目标,从理论知识提升和实践训能力提升两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D4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11
*基金项目:丽水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编号:丽水学院[2014]80号)
收稿日期:2015-01-04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计、师资力量、结构布局上都落后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必须更进一步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多元、动态的体系,地方高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和实践,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的优秀人才。
1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现状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处在探索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课程目标设定、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忽视了思想引导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就业难”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巨大问题,而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之于全国重点高校要更大。人们常常将一所高校的就业率与这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划上等号,就业率直接关系着高校的招生规模。高校在尝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时,免不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带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
(1)忽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引导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将创新意识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勇于批判,改变以往僵化的思维模式。而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创业知识理论和创业技巧的学习为唯一目标,缺乏对学生树立创新观念上的引导。
(2)缺乏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而学会正确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和事业是基础。创新创业的第一步应当是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这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一步。地方高校不应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割裂开来,创业不单单指狭义的创办某一个经济机构,还包括广义上的创造自己的事业和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也应当是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之一。
(3)没有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创业课程不是某一个时间段短期开设的课程,而应当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长期规划中。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阶段,难免过于重视该课程的短期效应,以学生参与创业的人数、参加创业竞赛获奖情况等作为该课程成效的标准,这就歪曲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初衷,地方高校应当将长期、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制定规范、科学、完整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
1.2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
目前,地方高校虽然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了课程规划,但仍然缺乏体系性、规范性和整体性。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和零散性。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临时安排,大多集中在全国性的创业竞赛指导和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中,缺乏全校性的统一规划和评价体系,这就极大减弱了该课程的规范性、整体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
(2)全面有余,重点不足。在课程内容上,地方高校多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重点高校的教学模式,内容设置全面,理论知识充足,实例具有代表性和可分析性,但这并不符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地方高校的学生大部分还处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期,对该课程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还较低,全面的教学内容会给学生带来“不知所云”的感觉。地方高校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地方特色等设置课程内容,有重点、有层次的开展教学。在对象上,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已努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在普及创新创业基础性课程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教育,例如开设创业实验班等,许多高校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稳定性和专业性有待提高
(1)临时组建教学团队,缺乏稳定性。创新创业课程本身是较为新兴的课程,地方高校尚未形成固定的教师团队。目前大部分进行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为辅导员和有经济学背景的教师,这些教师在本职工作之外,另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流动性大,稳定性较弱,影响教学质量。
(2)教师专业功底较弱,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培训。目前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教师很难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在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加之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的机会有限、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等,都使得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2.1 意识培养是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创业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发展,学会从社会中汲取知识和能量,鼓励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锻炼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2 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
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传授基础创新创业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到创业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常见问题等,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分析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预见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应对,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尤为重要的是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财务政策等,以免走入歧途。还需要在课程中,掌握必要的创新创业技巧,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等等内容。
2.3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根本目标
无论哪一种知识,只有能够运用到实践中才是有用的,才能够被检验和证实。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投入到地方建设中进行实践才能得到检验,这归根结底检验的是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以提高这项能力为根本目的,加强实践课程建设,通过竞赛、实训等形式强化理论知识,最终将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行为。
课程目标设置的完整、规范、科学,才能促使课程的有效开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的设定,将直接决定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方向。当然,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选择性、有阶段性的实现上述目标。
3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课程所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需要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注重个性化原则,根据地域特征、高校实际、学生类别进行实时调整。当然,地方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也有普遍适用的途径,从整体上来看,主要从理论知识提升和实践能力提升两方面着手。
3.1 完善创新创业理论课堂,打造理论知识学习平台
(1)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通识教育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路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还没有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只是针对少部分有需要的学生开展,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小众化和边缘化的状态。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通识课程存在互相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而这些内容是在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中得到补充的;另一方面,其他通识课程所学到的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等等理论知识,大部分是局限在课本和试验室里的,而创新创业课程正提供了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机会,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知识能够鲜活的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在全校进行普及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创新创业类课程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程度的创新创业课程,例如在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意识启蒙课程,在大二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知识学习课程,将创新创业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前瞻性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不难发现,大学生创业之初,大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尝试,一方面,专业知识学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创业理念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理论支撑,否则是能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所学习的开拓创新、勇于批判的精神也为专业课程学习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一途径是存在困难的,就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是很难实现,但是,有意识的去尝试未尝不能取的成功。可以尝试根据专业特色,在专业学习中,增加本专业创业成功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多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提高行业领域研究和职业发展研究等,使学生对未来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3)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通过通识课程中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熏陶和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必然有部分学生对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使这一部分学生得到更为专业的训练和培养,需要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地方高校应当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等,在校内选拔创业热情高涨、目标明确、条件成熟的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实验班。实验班要从专业知识、案例学习、竞赛模拟、实战训练等方面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经验。
3.2 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课堂,打造实践能力提升平台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必须强调实践课堂的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它必须将课堂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1)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虚拟平台。创新创业实践虚拟平台主要指在校园内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一是以竞赛形式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充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发掘学生创业潜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二是丰富校园创业类文化活动,扶持创业类社团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专题讲座、创业沙龙、论坛等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为大学身提供创业实践的虚拟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2)构建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地方高校必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尽可能创造真实的战训一体平台,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创新创业,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一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人力资源、政策优势等条件,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分批分次的挑选条件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创业园。针对有条件的创业项目,从项目计划、注册审批、资金筹集、场地选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尽可能的使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成功。二是建立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地方高校利用地域优势、政策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与地方科技创新园区、技术开发园区、工业园区、科研院所等建立联系,将高校的科研资源与社会的资金、场地、管理、销售的资源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供能够真正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企业运行模式、组织管理方式的场所,帮助大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最终实现创业意识向创业行动的转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吴金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0-08-14
(责任编辑 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