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湖北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 投稿糖琴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435次
  • 评分4
  • 67
  • 0

钟 炎 君1,2

(1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2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针对湖北农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湖北农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加工产品附加值;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农庄经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湖北农业;发展对策;具体建议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02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BXY2013003)

作者简介:钟炎君(1982-),男,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长江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4-11-10

0 引言

湖北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猪和淡水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其农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效,但仍然还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湖北农业务必因地制宜地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以推动湖北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1.1 稳定壮大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

稳定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是湖北建设农业强省的基本要求,也是湖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湖北要壮大发展粮食优势产业,水稻以江汉平原与鄂东单双季优质籼稻产区、鄂中丘陵与鄂北岗地单季优质籼稻产业带、鄂东北优质粳稻产区为重点,小麦以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优质中筋小麦产区、江汉平原与鄂东弱筋专用小麦产区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等措施,稳步推进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调整粮、棉、油种植结构,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补贴和收购价保护等支持政策。油菜要以提高优质产品素质、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产业综合效益为目标,以“两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为主体,以培植油菜籽加工业和油菜种子产业为“两翼”,充分发挥湖北双低油菜生产优势,做大做强油菜加工和种子产业,促进双低油菜产业做大做强。

1.2 大力发展小龙虾、河蟹、鱼类等特色优势水产业

近年来,水产业已发展成为湖北第三大农业产业支柱,要大力转变水产发展方式。一是通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武昌鱼、小龙虾、黄鳝、河蟹、黄颡、斑点叉尾鮰、龟鳖、泥鳅、鳜鱼等重点名特优新水产品,努力提高水产品经济效益;二是集中整合全省水产资源,全力打造“楚江红”小龙虾、“洪湖渔家”生态鱼和“梁子湖”大闸蟹等代表性的名优精品水产品,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区域化的大宗水产品产销模式,形成湖北水产品市场优势;三是加快转变水产品加工方式,加长加粗产业化链条,大力培育水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四是充分运用水产科学创新技术,普及水产品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提高大宗水产品产量;五是利用自然水产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垂钓等休闲渔业,以提升特色优势水产品的发展空间。

1.3 加快发展果、茶、桑、药等特色农作物产业

一是调整优化果、茶、桑、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结构,大力推广高产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发挥主导品种的品质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市场需求改良和开发新品种,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扶持产区下大力气建设满足果、茶、桑、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做好基地—农户—企业—市场的对接工作,突显产业融合,确保规模建设效益;三是深入开展果、茶、桑、药等特色农产品的深精加工,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开发适销对路的高档次、高品质的特色优势产品,努力提升利用率,实现供产销一体化;四是实施品牌整合、品牌打造战略,既要按区域统一整合“母子品牌”,又要全力打造闻名全国的“公用品牌”,突显湖北区域特色与资源禀赋优势。

1.4 大力促进生猪、牛羊、禽类等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湖北的畜牧产业对于其农业的发展不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湖北的畜牧产业,就必须改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从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一是优质瘦肉猪和水禽、珍禽以“两江”流域为重点,肉牛以汉江流域、大别山产业带为主,肉羊以清江流域、大别山区域为基地,奶牛以武汉1+8城市圈为中心,肉鸡、蛋鸡、肉鸭、蛋鸭、鹅等禽类产品以省内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湖北产粮大省的饲料资源、水资源、品种资源丰富优势,在稳定提升传统畜牧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全力推进规模化养殖生产,提升畜牧产品质量,打造畜牧业知名商标品牌;二是加快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生产体系,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幅提升畜禽产品附加值;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畜禽生产与饲料产业相互促进发展,优化饲料产业结构,满足不同养殖方式和养殖目的的需求,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畜牧产品经济效益。

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加工产品附加值

2.1 全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据统计,2011年湖北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4.33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但其中60%为初级产品出口,30%是初加工产品出口,精深加工产品出口仅为10%左右。可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制约了湖北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产业,培育一批能引领、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创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一是在已建成的优质稻米、水产品养殖、优质三元猪养殖、速生林等产业带,优先发展优质水稻、水产品、生猪和纸品等精深加工业;二是在“两江”流域的“双低”油菜籽和棉花产业带,突出发展优质食用油和油脂、纺织服装等精深加工业;三是在梁子湖、洪湖等湖区及清江库区、丹江口库区等水产生态无公害养殖示范产业带,重点发展优势鱼类及蟹虾鳖鳗蛙珠莲等名特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四是在鄂北岗地、鄂中丘陵、鄂东弱筋专用等小麦产区,推动发展优质面粉与饲料等精深加工业;五是在鄂西全力支持发展茶叶、烟叶、柑橘、魔芋、蜂蜜、香菇、中药材,鄂东发展板栗、茶叶、苎麻、桂花、蚕丝、楠竹、蜂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2.2 努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总结推广湖北烟草加工产业整合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上予以扶持,加快推进湖北现有农产品加工资源的整合,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兼并、参股、收购、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的重组整合、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在国家较为优惠的政策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湖北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换代,大力促进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乳制品、食品、饮料、酿酒、纺织、服装、轻工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农产品价值含量,形成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改变湖北长期以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对外销售与出口的不利局面;三是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实力雄厚与人才技术优势,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加工工艺和科技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创新载体,争创名优产品,全面提升湖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民保收、增收、抵御洪涝灾害的重要保障。湖北要探索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3.1 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资体系

一是各级政府要整合发改委、财政、农业、水务、国土、扶贫等部门的支农项目,形成合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条腿走路、多举措并行、多渠道整合”的项目资金整合体系;二是建立财政政策、社会资金的引导机制,利用财政政策和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形成国家、社会、企业、农民四位一体的投入体系,引导社会、企业、农民把更多的资金和劳力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2 引导各方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一是积极筹措各项国家级农业开发项目的配套资金,以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更大的项目在湖北实施;二是打破地域、行业、体制的界限,积极开展资金的内引外联,鼓励企业、单位、外商、个人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各类农业投资项目;三是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辐射影响力,完善政府财政贴息制度,引导社会各界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支持农业发展。

3.3 加大政府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力度

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市)一级政府,要在现有的投资渠道与职能部门分工的基础上,打造农业资金投入的整合平台,明确职责、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确定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整合捆绑下达,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确保项目建设一批、成功一批,提高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4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农庄经营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湖北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已成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业耕地的分散,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经济效益低,促成了湖北农村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的推进发展,特别是大量年富力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与本省二、三产业及城镇的转移,导致在一些地区大量农田、耕地荒废和闲置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使得土地利用效益降低,“三农”问题更为突出。

当前,要解决上述农业发展的瓶颈及其引起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通过土地流转措施,将现有的家庭责任田制度进行重组,实施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应用企业化经营管理制度,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形成土地集约的农庄式经营。

农庄经营仍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在整体上稳定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同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区域等多种界限,以多元投资为主体组成的承包、租赁、转让、买断等方式,所获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通过建立农村庄园开展种、养、加、销等经济活动。这种实行雇工经营、企业式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将耕地散、规模小、组织化低、产量小等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5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

科技兴农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之一。要实现科技兴农就务必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升接受、应用农业科学成果的能力。

一是政府要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建设农村中小学,做好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二是根据湖北农村的现实情况,分区域和文化层次等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多渠道的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广大农民在熟练掌握常规农业技术的同时,接受、应用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科技成果;三是政府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乡镇宣传、指导农民学习、掌握、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实践积极性;四是合理设置农技推广普及机构,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突出公益性职能,改善农技人员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科技兴农还要重点推动农村信息化的普及,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县(市)政府要支持、引导当地通信、信息公司或合作伙伴,建立多层次的乡村信息服务站点,提供农业产供销等各种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使农业、农村、农民、市场、社会等多方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对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等问题给予科学的指导与解答;二是多方联合建立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重点覆盖农技、医疗、物流、产业链等相关农业信息,不仅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产品收购信息和农产品种养导向,还要为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农资销售企业、农技服务企业、物流及其他商品供销企业等,提供精准化的生产经营服务,以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钟炎君.湖北农业发展成效与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4(12)

2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2~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3

3 钟新桥.中国中部地区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 钟新桥.湖北产业战略性布局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梁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