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就业指导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当代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科学化指导

  • 投稿dollar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29次
  • 评分4
  • 24
  • 0

张颖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大学生考虑的重要问题和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主要是侧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推迟就业选择考研,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高校扩招和高校就业机制残缺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认为高校应从作为负责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几方面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改进的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科学化

[作者简介]张颖(1977-),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河南 郑州 4 5004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60-02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当前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的科学化就业指导成为可供探讨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扩招的前提下怎样使毕业生成功就业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前途,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模式中,高校往往只注重对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关心,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当下大学生毕业就业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探讨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科学化指导。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1.侧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当下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择业方向为报考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对于对社会尚且生疏的应届毕业生来讲,事业单位、公务员在收入上更加稳定,且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然而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部分学生具备的个人能力与要从事的工作并不相符,甚至相去甚远,这并不妨碍大部分大学生将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

2.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用人需求增大,尤其是一部分新兴企业对人才有更大的需求。虽然这一类企业在发展中尚未形成规模,技术也不过硬,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仍然成为了就业恐慌下的选择之一。

3.推迟就业选择考研。大量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考研以推迟毕业实践,一方面是这部分学生认为拥有更高的学历能够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优势,为顺利就业增加筹码;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学生认为推迟就业时间可以缓解当年的就业压力,减少和同届学生竞争。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心理素质。当代大部分毕业生心理素质较低,尤其是面对就业和择业压力的时候,对进入社会工作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在面对社会工作的时候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素质。一部分参加大学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毕业生相比于同届毕业生拥有更多的资源及校园阅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望洋兴叹,产生了心理上的畏惧。不少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极度缺乏自信,这样的心理素质使得不少大学生将就业当做一种压力,甚至产生了逃避排斥的心态,造成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高校扩招。在影响当代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多种因素中,高校扩招似乎成为了许多毕业生就业难的始作俑者。高校扩招造成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供需比例出现严重失调。同时高校的扩招工作并没有考虑到学生选择专业的问题,不少高校将冷门专业作为学生扩招的首要选择,甚至增设附属的三本院校扩大生源。其不良后果是,扩招的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地选择了较为冷门的专业,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就读院校为附属三本院校而面临就业歧视。

3.高校就业机制不健全。高校本身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指导方,承担着重要的指导角色。高校不仅应当提供合理科学的就业方向指导,更应该将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的最终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培养和就业方向的选择。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就业,只注意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压力。在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少高校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核,甚至对一部分皮包公司毫不阻拦,使得毕业生存在择业的盲目性,缺少自身定位。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的个性化指导严重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三、当代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1.作为负责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扮演负责人的角色,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条件。在客观条件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本着负责的态度,设置适应市场的专业课。并且以高等教育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调整当前环境中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所开设的课程和专业更贴近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

为大学生毕业创造客观条件,还应当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优化就业指导的结构。高校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扮演着负责学生基础知识教学者的角色,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时应当扮演指导者的角色。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应当做到专业性、个性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不同的学生群体更全面、更长期地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在心理上对即将走人社会的毕业生进行疏导,使其提前适应社会中可能面临的不同问题。面对当下的就业环境,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限于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应当就高校本身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级划分,包括专业教师的指导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合理引导等。

2.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第一,强化就业意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尤其是刚毕业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就业意识较为薄弱,甚至对就业有着排斥的心理。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工作选择时从容稳重,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订科学的择业方法。面对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通过不同阶段的讲座和循序渐进的启发,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自身专业可能发展的就业方向及长期的工作发展空间。此外,也有不少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但自身综合能力有限,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这一部分学生就业意识的纠正,帮助毕业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形式,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规划和评价,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个人定位。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鼓励自主创业和发展,充分发挥自己自身的优势,从更专业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制订合理的求职方案。

第二,调整心理压力。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存在问题,不能进行适当的、良性的心理调整,甚至有学生报有自暴自弃的心态。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减轻就业压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同时也能使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3.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和社会单位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应当在大学生毕业之前。当前大部分高校仅仅是为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创造机会,合作仅限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单位进行短期的锻炼,完成实践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收获的东西是很少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平台也十分有限,企业不屑于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授大学生更多的东西,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够进行实际经验的积累,甚至由于学生的镀金心态,使社会单位不愿意提供实践岗位。

由此,学校作为输送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实践需要做出综合考虑。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及早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大部分高校认为年级过低的学生不适合马上接触工作,其实不然。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工作需求,对社会和工作环境有最切实的体会,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和企业协商,根据学生的具体学年进行工作划分,可以从简单的工作人手,随着年级的增长和获取专业知识的阶段递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培养和助跑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自身就业方向和定位都不够明确,就更需要企业在提供就业实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工作的需求和社会定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就业规划。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分阶段的实践培训,对学生有所了解,就学生本身的情况和能力进行整体评估。在锻炼学生的过程中设定一定的岗位用以人才的留用,为学生提供合理、良好的就业环境。此外,高校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采用类似于人才定向培养的方式,设置培养方案,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前找到合适的方向。同时,对于一部分已经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学生,则可以更早地拿到企业录用通知,对自己的择业和就业也是一个良机。此外,合适的锻炼和有阶段性的学习与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成为其毕业就业的筹码和履历。

四、结语

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多,高校就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高校作为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首要负责方,应当通过更合理的机制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传统教育模式中,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单一的,同时也收效甚微。在新的环境下,高校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更为科学系统的定位。在高校自我角色的定位上,明白自己处于负责人的位置。同时在大学生的提早培养方面,高校要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的前期锻炼,并提供合适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单位合作方面,应当更加主动,更加科学。综上,在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上,通过对当下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探讨,并进一步找到合理的就业指导方式和科学指导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 10).

[2]刘和忠,马东薇,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3]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3).

[4]彭正霞,陆根书,康卉.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5]姜海燕,余如英,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6]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7]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

[8]翟波,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