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九庆1,2 王朋举1
(1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2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重庆 万州 404100)
摘 要:孔子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孔子学院的国际化势必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文章从孔子学院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两方面衡量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孔子学院的经济效应从出口效应和就业效应两方面衡量,用孔子学院的投入效应和服务效应分析孔子学院的社会效应,进一步构建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2007-2010年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效应,得出孔子学院国际化发展迅速,国际化效应显著提升的结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孔子学院国际化;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37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CJJ056)
作者简介:徐九庆(1969-),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校长。
收稿日期:2015-04-16
0 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支柱产业,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此为契机,国内外学者如火如荼的对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展开研究,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国际化路径、国际化模式以及国际化进程中发现的问题等方面。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1996)认为儒家文明能够代表东方文明,并指出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非西方文明正在抵制西方文明,抗衡西方文化的侵蚀。Bator(1981)认为,文化产品进口可丰富本国艺术存量,同时文化产品的出口可提升国外关于本国文化产品的艺术欣赏水平,因此,各国应该加强文化产品的自有流通。Mukherjee(2004)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印度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进行研究,发现对外开放使印度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保持了文化的多样性。关于文化产业国际化路径方面的研究有:花建(2002)从文化投资的角度展开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提出要积极制定文化投资战略与国际接轨的建议。欧阳有旺、郭炳南(2006)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引进来”、渐进开放和“走出去”的三种战略设想。史瑞丽(2007)对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体系从建立政策体系、实施营销战略、实施产品战略、人才战略、利用商务平台五个层面进行论述。蔡尚伟,王理(2009)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应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齐勇峰,蒋多(2010)通过对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内涵与现状进行解读,提出“走出去”战略的本质是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应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双向、均衡交流的局面。文化产业国际化模式的研究以以下学者的研究为代表:杜开林(2011)以国际的视野立足本国文化产业,分析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挖掘创意优势战略”、推进产业“走出去”战略、复合型资源整合、文化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推进文化“城市群”中心辐射战略等五大发展战略和进一步加深出版发行企业体制改革、规范艺术品交易市场管理等四大发展建议。曹令军(2012)指出文化产业国际化需要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式,引进英美等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经验,引进大批文化产业的高级人才以及资金投入等作为引进来的相关内容;对外直接出口图书、报刊等文化商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进行境外直接投资以及委托国际代理等方式作为走出去的基本路径。曹文(2012)分析当前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后提出在传承好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先进文化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国际化、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国际化等四大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方式。安畅(2012)在基于孔子学院的基础上对太极拳国际化传播进行研究,提出传播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防止出现传播表面化,经典的儒家文化,孔子的仁爱和人类共同宣扬的价值观相通,在国际化传播时不仅要大力宣传我国的传统思想而且要推广在这些思想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中医、美学、艺术学等文化符号;编写适合海外传播且具有梯度细分的教材,以海外受众更能接受的传播语言与方式进行儒家文化的传播。文化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有:赵有广,盛蓓蓓(2008)立足中国特殊国情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在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出现诸如文化贸易处于逆差状态,技术力量薄弱等劣势的同时也提出发展服务贸易等国际化战略方式。孙琳(2010)在研究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后,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存在文化产业法律和政策尚不完善、科技的应用与研发尚未成熟等问题,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资本运营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四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孔子学院是一个由国家汉办和国外大学、教育机构合作创建,以推广汉语为依托对外传播我国优秀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第一家孔子学院在2004年创办于韩国首尔,截止到201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设立了322个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为汉语教育事业开拓了国际市场,催生了一批与汉语学习有关的衍生品,这也证实了孔子学院总部负责人许琳关于“汉语国际推广是文化产品,而不仅仅是纯教育”的观点,由此可见,孔子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的分支,孔子学院国际化不仅带来汉语热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因此,有必要展开其国际化效应的评价。
1 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评价
孔子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是为了使儒家文化走向世界。文章将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效应分解为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两方面进行评价。对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经济效应评价、社会效应评价的评价是指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孔子学院国际化对国家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由于孔子学院是一家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不能通过衡量其它产业效应的常规指标如:收入、成本费用率、净利润率等对其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衡量。
1.1 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经济效应
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经济效应评价是从货币和实物角度分析孔子学院国际化作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为国家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变化。衡量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经济效应可从孔子学院国际化带来的就业效应、出口效应等4方面来衡量。
孔子学院作为一个由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构,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不产生收入,相应的不产生收入效应。孔子学院每年招聘并外派老师和志愿者到国外授课以及接收外国学生的注册学习,因此孔子学院的经济效应从就业效应以及出口效应两方面进行衡量。其中,就业效应依靠全球孔子学院教职工人数和全球孔子学院员工在职人数占整个文化产业员工在职人数的比例,又由于整个文化产业员工在职人数难以统计,因此,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将全球孔子学院员工在职人数占整个文化产业员工在职人数的比例指标予以舍弃;出口效应依据全球孔子学院全年注册学员人数进行衡量。
1.2 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社会效应
孔子学院国际化不仅可以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比例而且提升了国民素质,文章从社会进步方面着手对孔子学院国际化社会效应的评价。社会进步的表征是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层面指的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二是思想层面指的世界观、理想、信念、道德、思想、观念、态度等。
政府及广大居民对一个组织的投入力度一定程度的决定了组织的发展速度和社会效益作用的发挥,因此在衡量孔子学院的社会效应时对孔子学院投入效应进行衡量十分有必要。政府和居民对孔子学院的投入用其在孔子学院的支出进行衡量,支出主要包括孔子学院的运营、孔子学院教育设施的购置、教育经费等支出等。孔子学院投入效应的衡量可用以下五个指标:全球孔子学院新增数量、全球孔子学院的全年财政投入、全球孔子学院的教学设施价值、全球孔子学院举办国际会议支出、全球孔子学院的全年开办孔子课堂数量。
评价产业的孔子学院社会效应发挥的大小不仅体现在政府和居民在孔子学院方面的资金投入更多的体现在孔子学院发挥的社会服务作用的大小。孔子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承儒学精神、传播儒家文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依靠孔子学院的投入效应衡量孔子学院国际化社会效应的基础上,增加孔子学院的服务效应,从社会服务角度衡量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社会效应。
孔子学院的服务效可利用孔子学院的全球总数量、全球孔子学院编写、翻译、出版教材读物等相关教学材料种类数量、全球孔子学院儒家文化为主线的年演出场次、全球孔子学院教材和读物赠送价值、全球孔子学院每年参加汉语桥全球孔子学院国际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的外国学生人数、全球孔子学院每年举办会展次数等六个指标进行衡量。
1.3 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效应
将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综合得出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效应评价,结合文章已做出对孔子学院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探讨,建立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构建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评价模型
2.1 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评价方法
在对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效应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需要考虑多个变量,且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变量包含的信息之间有重叠部分,可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是把p个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进行线性转换,转换为小于p个互不相关的变量,且这些变量包含的信息却并不会减少的一种降维方法。新生成的每一个变量都是以前p个变量的线性组合,按照方差递减的序列生成,其中最先生成的也即方差最大的称作第一主成分,相应的方差次之的为第二主成分,以此类推,直至新生成的变量包含的信息达到原有信息的85%为止。
2.2 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效应
文章通过统计孔子学院国际化带动的相关产业近5年的各项指标值,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综合得分的公共因子,构建计算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综合得分值模型,最后用对儒家文化国际化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同比分析研究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效应。
文章利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2007-2010年的年报对数据展开收集,其中年报中以美元为单位计量的按当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转换为人民币计量,收集全球孔子学院2007-2010年的相关数据见表2。
分析全球孔子学院在2007-2010年的相关数据有,衡量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的14个指标中除了教材和读物赠送价值没有每年递增之外其余13个指标均是每年递增的状态,从分析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评价的初始数据中得,国家对孔子学院的投入逐年增多,对孔子学院的国际化越来越重视,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作用的发挥也在相应的增大,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运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孔子学院的2007-2010年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以及累积贡献率达85%两个原则,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的总方差解释表(见表3),选取主成分因子。
分析由SPSS软件计算出的总方差解释表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0.901,贡献率为77.864%,累积贡献率为77.864%<85%,继续纳入新的因子;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892,贡献率为13.516%,累积贡献率为91.380%>85%,不再纳入新的因子。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大于85%,无须纳入新的因子,可用这两个因子代替之前的14个指标来衡量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效应。
确定主成分因子的个数后,对表4每个初始因子的载荷进行分析:第一,主成分的因子主要对教职工人数、全年学员人数、出国志愿者人数、教学设施价值、国际会议支出、全年开办孔子课堂数量、孔子学院的全球数量、儒家文化为主线的年演出场次等八个指标进行描述,囊括了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信息;第二,主成分的因子主要涵盖了全年新增孔子学院数量、全年财政投入、编写、翻译、出版教材读物等相关教学材料种类数量、每年举办会展次数等四个指标的信息,主要描述了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中的社会效应方面的信息。文章分析第一主成分因子及第二主成分因子涵盖的信息载荷得第一主成分因子和第二主成分因子涵盖了孔子学院国际化的经济效应的就业效应和出口效应以及社会效应的投入效应和服务效应四方面的信息。
根据初始因子载荷表进一步将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的系数除以相应特征值的平方根得出主成分的相应系数,得出主成分因子的计算公式,主成分因子系数见表5。
根据主成分因子及相应主成分的贡献率进行加权得,并购公司的综合得分值计算公式为:
F1=0.301X1+0.303X2+0.302X3-0.248X4+0.133X5+0.296X6+0.297X7+0.298X8+0.300X9+0.279X10+0.290X11+0.027X12+0.241X13+0.269X14
F2=0.049X1-0.006X2+0.038X3-0.409X4+0.401X5-0.134X6+0.049X7-0.097X8+0.071X9-0.242X10-0.153X11+0.712X12+0.014X13-0.211X14
根据主成分因子及相应主成分的贡献率进行加权得,并购公司的综合得分值计算公式为:
F=0.852F1+0.148F2
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计算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在2007-2010年四年的综合得分,得2007-2010年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综合得分值及其环比增加值见表6。
对表6展开分析:一方面,从2007年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的综合得分值为-3.3164上升至2010年的3.0796增长了192.86%,2007-2010年期间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的同比增加百分比均超过50%,且2009年对2008年的同比增加百分比大于2008年对2007年的同比增加百分比,但小于2010年对2009年的同比增加百分比,说明孔子学院国际化效应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同时,发展速度也在上升且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3 孔子学院国际化的发展对策
尽管孔子学院自2004年开办以来,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孔子学院由国家汉办主办且学院开办及运营经费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国家拨款,导致孔子学院政治色彩偏重,外国友人在接受的过程中带有抵触情绪;目前孔子学院的宣传手段单一化主要依靠传统媒体诸如电视、杂志等途径宣传,较少应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孔子学院的一部分教职工对中文文化的研究不透彻,造成给外国学生授课时,教师不能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针对孔子学院国际化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3.1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多方式推广孔子学院国际化
孔子学院既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和典型象征,同时又是儒家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主体和载体,孔子学院国际化对儒家文化国际化传播作用重大。孔子学院的经费来源是政府直接拨款,海外大众往往将其看作是政府行为、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国家需降低在孔子学院的创办与运作中的参与度,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孔子学院的国际化进程中。
一方面,在孔子学院的创办与运作中将政府行政主导模式转变为政府推动为辅、市场运作为主的模式时,可借鉴国外成熟的语言推广机构的成功经验,利用公众力量和市场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探索孔子学院推广新模式,突破传统,支持、引导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推广;另一方面,从仅依靠内部推广转变为内外共同推广的模式。政府对孔子学院的国际化进行统筹安排,加强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等社会力量的优势;不仅依靠国内的力量而且可适当借助传媒等行业的国际影响力进行推广,达到孔子学院国际化内外推广模式相结合的局面。
3.2 立足儒家文化的全方位传播
3.2.1 立足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孔子学院在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传入国的文化相冲突,孔子学院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尽可能的寻求国外大众的支持与理解,将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与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结合,建立可持续的大众传播机制,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2.2 活化儒家文化传播的形式
儒家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应单一化,应活化传播形式,多方式对儒家文化进行传播。孔子学院可利用网络力量如微博、微信等新工具新手段进行宣传。孔子学院的国际化不局限于课堂的交流与学习可开展更多的活动增进国外友人对儒家文化的了解,如学术交流、艺术交流、海外文化展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孔子学院国际化。同时,可拓宽孔子学院的传播媒介的载体资源,充分利用网络、移动电视、数字杂志等新媒体工具进行传播宣传,为媒介资源整合提供新的渠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高科技,利用多种语言和多种载体,将孔子学院推广到世界各地。
3.3 加强师资建设,树立传播权威
3.3.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的思想,当传播者自身对传播的信息模糊不清时,受众的信任度将大大降低,影响传播效果,因此提高儒家文化传播者的权威性成为必需之举。要提高孔子学院的传播效果就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树立起儒学专业权威。
3.3.2 打造精品课程,树立品牌形象
孔子学院不仅需不断提高儒家文化和汉语推广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汉语教学技能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而且需注重儒家文化的教学方法,开发儒家文化的推广教育载体,精心打造品牌教材和课件,开发特色课程,尤其是儒家文化传播系列教程的建设。孔子学院承担着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有着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性质,拥有打造出高信任度的全球超级品牌的优势条件。在为孔子学院制定长期发展目标时需从营销的角度出发,打造孔子学院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品牌形象,高度重视其品牌价值,最大程度发挥孔子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中的潜在角色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John Mccarthy.The Application of Policy for Cultural:Current Practice in Scotland[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6(3)
2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s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
3 Yuko Aoyama.The role of consump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a cultural industry:The case of flamenco[J].Geoforum,2007(1)
4 花建等.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蔡尚伟,王理.开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6 齐勇锋,蒋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J].东岳论丛,2010(10)
7 杜开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8 曹令军.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8)
(责任编辑 梁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