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畅畅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有课程改编和课程新编两种。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参差不齐、校本课程是否要编教材以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等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反思,以期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关键词:高中政治 校本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阮畅畅,男,浙江省春晖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2012年秋季开始,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二轮新课改”)全面实施,而二轮新课改重点之一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美等国,源于教育民主运动。在中国,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兴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是区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的一项特殊工作,是二轮课改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人们充分认识到现行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注重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这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开发校本课程,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政治教师,也必须以主动的姿态,积极开发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笔者所在学校的政治组教师以学校、学科、师生的特点为基础,以促进差异化发展为目标,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谈谈对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再认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根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程度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不外乎两种:课程改编和课程新编。
1.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对象对已有课程(本校的或外校的、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和加工(通过增减和重组等),以形成一门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①。如我校政治组教师开发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掠影》、《分析的智慧——西方哲学思潮选讲》等,都是教师通过对相应大学课程的改编而成的。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课程改编”也包括教师以拓宽政治学科国家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为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主要侧重于对国家必修课程的补充与拓展,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提升情意态度和掌握技能的机会。如《经济学的理、趣、意》、《投资理财入门》、《富国裕民之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与展望》等校本课程都属这一类,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投资理财入门》是我校政治组马老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对《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而成的一门校本课程,旨在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投资理财产品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投资理财的渠道与途径,形成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思维。此外,教师进行课程改编时要综合考虑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学习资料等因素,通过增减和重构,对已有课程进行改编,使之适应变化了的教育情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课程新编。课程新编是指“教师在科学评估学生需求和分析可得资源的基础上,在教育哲学的关照下,自主开发的一门全新课程。当然,课程新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个性化越明显,课程就越有新意”①。突出学校特色、教师特点的校本课程,如我们组教师开发的《读典故、悟哲理、品人生》、《话剧表演基本理论与实践》、《钢笔书法速成》、《春晖校园导游务实》等课程就可归为这一类。政治学科校本课程是我校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政治组教师就充分利用了校本课程资源。我校早期因倡导全新教育理念和实行教学革新而赢得“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博学睿智的“白马湖文学流派”即孕育于此,曹禺先生的四幕话剧《雷雨》在这里首演,大批名师硕彦留下了珍贵的书画作品……以上四门完全由本组教师新编的课程很好地承载了学校文化,传承了学校文脉。校本课程《读典故、悟哲理、品人生》,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哲学素养,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很好地彰显了我校“人文春晖”的办学特色。该课程是由王老师创编的,课程共分为“省己、待人、明理、处事、为学”五大主题,每个主题结合当代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实际,选编哲学典故20篇,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阐述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每单元后面都设有探究题。可以说,这门课程的开发完全得益于王老师的多年实践积累与感悟。《话剧表演基本理论与实践》、《钢笔书法速成》等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则借助了我校多年来开设的社团活动课,负责开发、开设的两位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天赋和特长。又如《春晖校园导游务实》这门课程立足我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学生加强校史、校情教育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做一名小导游的乐趣,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反思
1.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问题。长期以来,在许多一线教师的眼里,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无关。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的推进,通过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培训、交流等,一线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逐步提升。但是,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所言:“不要以为懂教育就懂课程,课程是教育专业化、科学化的产物。教育的历史基本上是与人类历史同步的,而课程只有100年的历史。课程是科学,课程的问题需要专业共同体来解决。”②从目前实际看,很多一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课程开发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开发技能,教师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也不能独立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专家、学者的参与成为必要。
2.校本课程是否要编教材的问题。就目前情形看,似乎有种误解,一提到校本课程开发,就想到编校本教材。事实上,现在好多校本教材就是个课外读物,根本不具有教材的意义。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和编校本课程教材,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的内涵很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一般包括前期情况分析、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方案、实施与评价等流程。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教材开发,都需要经过严格而科学的审议、论证。一个纸质校本课程的诞生更需经历许多周折,光是编写过程中的修改、誊写就需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再则,校本课程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适,如果要编印成教材,就需要不断修订。以上这些必然会牵制教师的很多精力,如果在短时间内急功近利的话,必然会出现“低水平、形式化”的现象。另外,教材印刷成本高,如果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很多,收费也成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编,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编教材,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校本课程一旦编了教材,课程就基本上死亡了。
3.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问题。首先,在当前高考这样的具有高利害性考试的驱动下,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在朝着高考努力,我们不能奢望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学习校本课程。其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能听到不少质疑声,担心校本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造成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指减少了必修课的教学时间,而且还表现为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不良学风现象对学生学习必修课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有个问题值得深思,就是我们现在的校本课程,究竟有没有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因如此,有很多专家指出,“课改”必须“改课”,课改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条件和方式,而并非在于内容。如果条件和方式不变,校本课程只能是加重学生负担,这是最大的质量问题。
当然,我们要突破简单线性思维对课改的禁锢,认真审视出现的问题,以复杂性、非线性、关系性和过程性的思维方式看待深化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①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任重道远,也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