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摘 要:从命题要求和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学生解题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于思维能力缺陷。基于此,注重能力培养以及改进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思路。
关键词:正确解题思维能力 政治教学
作者简介:李鑫,男,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冯兆红老师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年第3期的《正确解题:政治教学不能回避的课题》(以下简称为《正确解题》)一文,针对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考试失分原因作了梳理,并给出了解决思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能够正确解题肯定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在这一点上,冯老师无疑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观察视角,正如文章题目所说,这是“政治教学不能回避的课题”。然而认真拜读完《正确解题》之后,总感觉冯老师所列失分原因并没有触及问题实质,所开出的药方也是治标不治本。实际上,思维缺陷才是学生解题失分的根本原因。笔者试图站在命题要求和教学方式的角度,对这一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到破解这个“政治教学不能回避的课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求教于冯老师及各位同仁。
一、原因分析
高考既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还有引导对高中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试题以能力立意、问题立意,重点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所以解题失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缺陷引起的。下面笔者从命题要求和教学方式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1.高考要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下称《考试大纲》)指出:“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高考需要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这就要求命题者在命题时,通过有意“制造”一些思维陷阱,来达到区分、选拔的目的。
《正确解题》一文认为学生解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马虎大意;二是盲目背书、目标不明确;三是思维混乱,审题不清。这些原因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心态上,强调知识的积累与良好心态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应当说也有其积极一面,然而凸显“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高考,并不单纯是知识的考查,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在考试中失分,表面上看是粗心大意、知识掌握不牢、答题思路等原因引起的,实则是由于思维能力缺陷所引起的。
其一,提取信息能力欠缺。《正确解题》一文列举了两种学生失分情形:一是明明选的是B,却写成了D;二是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看成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咋一看,这好像是由于学生粗心大意引起的,其实不然。思维导图倡导者英国东尼·博赞认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想获得信息,眼睛必须有规律的做小的‘跳跃’、停顿或‘凝视’。”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解题时,要想获取和提取试题信息,就要注意关键词句,抓住重点,归纳概括出试题的中心主旨。这一过程,需要眼睛在跳跃和停顿的交替变化之中来完成。由于眼睛扫描文字并非以线性方式,而是以整体视角观察,所以,当学生已经确认答案为B时,其眼睛实际上已跳跃并停顿至D的位置了,这时手的书写在大脑的支配下,便会自然把答案书写成D。第二种情形中,“社会”二字的有无,正是命题人设置的思维陷阱,考查的便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回答错误恰恰证明了思维能力有缺陷,同时也说明了该题有较高的区分度和可信度。
其二,知识迁移能力欠缺。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就是看了题目感觉不难,总觉得有话可说;看了参考答案,每个要点都非常熟悉,然而在答题中总是会出现要点不全、理论与材料两张皮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好多教师会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引起的,所以就要求学生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背课本,一遍又一遍地画知识框架。实际上,此类学生基础概念、基本知识点倒背如流,只是无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当中,做不到知识的迁移运用。他们不缺“知识”,缺的是把已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大纲》对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了如下描述:“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信息,有针对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失误。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其具体目标之一便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实施多年,许多课堂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遵循知识立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找到学科能力培养的正确途径。正是由于此类教学失误,造成了学生思维能力不足。
其一,对目标要求理解不足。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湖北省的杨建老师认为:“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另外两个目标的动力系统,过程与方法是连接另外两个目标的纽带,另外两个目标都要在过程中实现。”②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许多教师在落实三维目标时,只注重实实存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另外两个目标往往成了陪衬。同时,由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理解不足,在真正落实这一目标时,大多也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要求上。王义堂等认为知识与技能是结果性目标,其要求“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③。以“学懂”目标为例,便包括了解、理解和应用等三个层次。好多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目标要求,主要解读为“记住并能复述”,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来,便认为知识点已过关。实际上,这只是目标的最低层次要求,课程标准对于不同知识点,其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这种对目标要求的窄化处理,降低了教学的要求,弱化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能力出现缺陷便是必然的。
其二,对试题训练过分依赖。教学方式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式理应随目标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尤其高考复习中,许多教师认为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迷信“题海战术”,过分强调试题训练的作用,甚至出现以练代讲、以练代学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教师热衷于总结“答题模板”,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考试中形成“条件反射”,出现什么问题,机械地套什么模板,全然不顾情境的创新以及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思维固化。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若遇到训练过的题目则可能得高分,若遇到较为陌生的问题情景,则会思维混乱、审题不清、生搬硬套、盲目做答等问题。
一、解决思路
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上述分析为根据,笔者也提出两个解决思路。
1.注重能力培养,减少思维缺陷。
其一,引导眼睛运动,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要既注意解读情境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揭示其背后的隐性信息,准确把握试题中信息的指向与暗示,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出试题的中心主旨,识别和排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为了获取信息,我们就需要引导眼睛的运动,让眼睛在关键词、句处停顿和凝视,在次要信息和无效信息处迅速滑过。这就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在阅读中以手或者笔作为眼睛的引导物,控制眼睛运动的节奏,让眼睛在浏览无效信息时快速滑过,浏览有效信息时注意凝视;二是当眼睛扫描到关键信息时,要利用一定的符号作出标志,例如在关键词上画个椭圆形的圈,或者画个方框,这样会增加眼睛停留在关键词上的时间,尽可能使眼、手、脑保持同步,从而提高信息的摄人度。好多学生是在关键词下面划条横线,这样尽管也是对关键词的强调,但由于划横线所用时间较短,不利于控制眼睛运动节奏,其效果也就极为有限了。
其二,过关基础知识,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要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过基础知识关。记忆是过基础知识关的最好方法,《高考奇迹一“我的北大之路”》的主人公贺舒婷同学曾说:“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可见背诵对于记忆的重要性!基础知识过关,意味着知识点清楚、知识网络清晰、知识体系明确。作为政治学科,只有构建起以主干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网络,构建起以热点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构建起以常考知识点为依托的知识模块,才能为进一步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高考能力立意、问题立意并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能力培养才是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对问题情境分析时,把学科知识与情境材料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把材料与学科知识在题肢与题干之间进行角色转换,寻找材料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多样化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结合对材料的理解,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2.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思维能力。
其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学生解题失分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能力有缺陷,而思维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教学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无效果、是低效还是高效的主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开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积极进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课堂”为“学堂”,加强学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在差异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达观点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中,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学科知识结构和自我认知结构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其二,改进复习策略,提高复习实效。在高考备考中,多得分与少丢分是矛盾的一体两面。减少解题失分,就要从改进策略、提高实效性人手。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结合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浪漫、精确、综合”的复习课堂三部曲:创设情境,以情激趣——浪漫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提供新的情景,让学生直接认知事实,模糊地意识到这些新的事物以及与之有关教材知识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引发心中的兴趣,激发情感上的体悟,产生浪漫的遐想。整合知识,建构体系——精确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掌握精确的知识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通过对浪漫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梳理、排序和理解,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回归生活,探究运用——综合阶段。这一阶段是经过精确训练之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差异情景的阶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获得的知识体系和观点,来理解和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复习课既符合高中政治教学的三贴近原则,又能达到有效复习和高效复习的目的。
正如《正确解题》一文所说:“引导学生正确解题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值得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去研究,但是我们在研究中要防止流于形式、止于表象,要通过现象探寻本质,真正找到问题解决之策。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