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学原理论文范文,教育学原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

  • 投稿test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06次
  • 评分4
  • 94
  • 0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自觉推进人学范式转换。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社会哲学范式是历史地形成的,向人学范式转换是时代的呼唤;人学范式不是对社会哲学范式的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基础上的超越;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是集体奋斗、协作攻关的渐进过程。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社会哲学/人学/转换

  【作者简介】张耀灿,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07-0003-04

  许多学科都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条件回头思考并加强元理论研究的。今天我们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发展创新,关键正在于自觉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如果说过去这种元理论研究条件不成熟,那么,现在不仅条件已经成熟,而且这一研究也已显得十分迫切了。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是时代的呼唤

  “范式”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是指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研究方式、话语体系等等。研究范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是讲主导的研究范式,讲“范式转换”是指主导研究范式的转换。

  (一)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社会哲学范式是历史地形成的

  社会哲学范式侧重强调社会需要、工具价值,是革命战争时期夺取政权这一中心任务所决定的。但社会哲学范式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象某些人指责的那样是“无人的思想政治育”、是“人学的空场”。比如,毛泽东注重党和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强调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提出了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等等,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尽管在出现“左”的失误的阶段,重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等错误,但也是我们党自己起来纠正和拨乱反正的。因此,不应在批判“文化大革命”等“左”的失误时,不加分析地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社会哲学范式一概加以否定。因为它不但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了“生命线”作用,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中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建国后未自觉及时实现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

  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本应加大人文关怀力度,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左”的思想影响,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长期停留在社会需要、工具价值层面。突出表现在上个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定位在“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定位在“保证作用”上,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目的价值。认识上的片面性,必然影响到工作的实效性。

  上个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之初,有学者曾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学”的观点,但当时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够,马克思主义人学尚未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仍未取得突破,未能走向全面和深刻。

  在拨乱反正中,批判了思想禁锢和违背人性的做法,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为了人,但未能划清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观的界线,以致20世纪80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有的人走向“为个人主义正名”、“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不要组织教育管理”的另一个极端,最终出现了“六四风波”。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创建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针对国外敌对势力屡屡以“人权”为幌子干涉我国内政、搞“人权外交”和国内人学研究是空白的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人民的人权观、社会主义人权观,学术界开展了“异化”与人道主义问题的研究,成立了几个马克思主义人权问题研究中心。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有力地指导了内政外交、治党治国、咨政育人和理论创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取向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发展,也随着哲学从认识论向生存论的范式转向,时代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在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论述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人本意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伴随新世纪新阶段的伟大历史进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逐步走向明朗和自觉。张澍军在《德育哲学引论》中指出,社会哲学范式主要解决德育的工具价值问题,人学哲学范式则主要解决目的价值问题。我和褚凤英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实现人学范式的转向。国内同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取得的进展,成为我们民族新的“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新以至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和成熟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是对社会哲学范式的继承和超越

  从主流研究范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不是对社会哲学范式下研究成果的推倒重来,而是改革、创新、拓展、深化,使研究进一步回归和贴近生活世界,有了新视野、新思路、新话语。总之,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全面深化中实现超越。

  (一)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元典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原理是社会本位主义,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性才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最为本质的属性。“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归宿。以社会为本位,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完全实现,则有赖于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

  (二)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讲“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的地位、“保证各项任务完成”的保证作用并不错,只是欠全面。它只讲到了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这一面,未讲到个体价值、目的价值这一面,是经验型的认识,故不够全面、深刻、科学。如果把一定历史阶段的重点当成了唯一,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割裂和对立起来,就一定会出错。

  (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但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而势必形成不同的主流研究范式。历史地形成的社会哲学范式,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创立中,都起过积极作用,作出过重要贡献。不能抛开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科学认识,不能割断历史。而当历史阶段已经向前推进、党的中心任务早已发生并实现了转移时,我们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研究范式如果还停留在原地不动,就落后于时代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是对社会哲学范式的继承和超越。它强调以人为本,既要推动社会进步,又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又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生存发展方式的优化提升,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若不如此,便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不能为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服务,也不可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走向成熟和完善。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是集体奋斗协作攻关的渐进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它的建立应放在优先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它不只是要构建一门分支学科,它还要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视野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学科群,首先是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主干学科,然后逐步推进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

  (二)不要企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新范式下理论新形态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许多同仁协作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是个渐进过程,要通过集体奋斗,由量的积累逐步达到质的飞跃。

  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创新,重点会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认识,要看到它不只是一门社会科学,同时还是一门人文科学,是做人的工作,人文关怀的学问。其中,对思想品德结构的认识正确与否,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的正确确定和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否完整;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深刻认识,是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前提和依据。

  具体而言,以下三个问题尤为重要。

  一是核心概念的优化。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范式,我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核心概念应当优化。可以这样表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定义的优点在于:克服了“单一主体性”的弊端,体现了“交互主体性”的现代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强调教育的引导、促进性质,落脚到受教育自教自律的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上去,即“教是为了不教”。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的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尚较薄弱。目前,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其它领域作比较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特殊功能、目的、特点和规律,从这一角度切入来分析本质,思路不错,多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意识形态性。但除此之外,研究似还可拓展: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观念上层建筑中的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的意识形态性的联系和区别究竟是什么?另一个是可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本质上或从不同社会形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本质上拓展其研究。原始社会尚未出现阶级,没有政治教育,但有朴素的思想道德教育,从群婚制进化到伙婚制(普那路亚婚姻)又到对偶婚(一夫一妻制),每一步都离不开前辈对后辈的教育、引导,才使得人类的兽性越来越少,人性越来越丰富。由此可见,从本源本质上看,思想道德教育是优化、提升人的生存、发展方式不可缺少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后,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了阶级性、强化了政治的主导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而作为优化、提升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的本源本质、共同本质仍然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下,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可以相互借鉴的原因之一,比如要重视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等等。

  三是理论体系的完善。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规律”,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也应体现对“两个规律”的研究成果。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自教自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较为薄弱和零散,亟需加强。尤其应当将其首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体系中去,而且应当占据近半的比重。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理论体系的重构思路如下:

  上篇:思想品德论,包含思想品德的结构研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研究。

  下篇:思想教育论,包含教育者施教过程及规律研究、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接受、学习)规律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主干和分支学科都应从各自实际出发加强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对象自教自律规律的深化拓展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也要注意吸取其它研究范式和流派的优长

  在借鉴库恩的“范式”思想时,不应机械套用,应对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科学革命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革命性变革的不同特点加以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不应排斥其它范式和流派,而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博采众长,广泛吸取文化学范式、政治社会化范式、人格中心范式、生态分析范式等的优秀成果。只有不同范式和流派争奇斗艳、充分发展,才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科学的融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共同体内,也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等研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不同话语,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有利于人学范式下研究的深化。只有取长补短,融合创新,才能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