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电影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美国好莱坞科幻影片中的孤独者形象

  • 投稿猫王
  • 更新时间2016-02-26
  • 阅读量365次
  • 评分4
  • 30
  • 0
 [摘要]科幻影片的根基是科学技术,科技的不断发展构建了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提供了诸多便利,但这并不能根除人们沦为孤独者的可能性。对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孤独者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到好莱坞对科技问题思考的深度以及对人类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同样滋长的无力感的表现。文章从被科技置于绝境的被迫孤独者,科技造就的畸形孤独者,主动隔绝于群体关系的伟大孤独者三方面,解读好莱坞科幻影片中的孤独者形象。 
  [关键词]好莱坞;科幻电影;孤独者 
  就科幻影片而言,美国好莱坞目前在世界上处于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好莱坞在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好莱坞在拍摄科幻影片时已经意识到了人文情怀的重要。纵观好莱坞较为成熟的科幻电影,如《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2014) 等,均不仅以炫目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而且往往在电影中蕴含了引人深思的内涵,使得科幻影片中又诞生了“严肃科幻”这一亚类型。[1]孤独是人类在生存中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性遭遇,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中的一个反复被提及的命题。存在主义甚至认为,孤独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受。[2]尤其是对于人格上具有一定缺陷的人来说,对孤独的感觉往往更为敏锐。而另一方面,即使人在主观上并未感受到苦闷或消极,亦极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被置于孤独一人的境地。科幻影片的根基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了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提供了诸多便利,但这并不能根除人们沦为孤独者的可能性。反之,人们对科技的利用有时更容易将人变为孤独者,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生命体验。对美国好莱坞科幻影片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孤独者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到好莱坞对科技问题思考的深度以及对人类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同样滋长的无力感、无知感的表现。 
  一、被科技置于绝境的被迫孤独者 
  科幻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批判人类对科学伦理的跨越,在好莱坞的主流价值观中,一旦人类受利益的诱惑而对自然持一种不谦卑的态度,便极有可能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3]大自然的失控除了会带来直接的伤亡之外,也有可能制造出一批被迫沦为孤独者、无依无靠的人们。这是孤独者之中位于最浅层次的一种,他们的存在体现的是人对科技的滥用、误用而导致的灾难。影片之中的孤独往往并不进入主人公的心灵内部,而只是停留在表现主人公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物理性境遇的层面,影片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科研中的社会责任的重视。 
  以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地心引力》(Gravity,2013)为例,这部影片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历险性要高于幻想性。尽管电影的背景设置在深邃而浩瀚的外层空间,观众可以在电影中饱览蔚蓝的地球以及深不见底的宇宙,但是故事却完全是现实性的,极有可能发生的。在电影中,第一次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瑞安·斯通博士所在的空间站就遭遇了卫星碎片的袭击,空间站中的其他同事全部不幸身亡,经验丰富的宇航员科沃斯基在用最后一点燃料将斯通推向另一个空间站后选择了永远留在苍茫的宇宙中。此时的斯通博士孤身一人留在太空中,支持她在无边的恐惧之中向着地球家园前进的便只有信念。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太空灾难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地球轨道上确实遍布着无数太空垃圾,这些碎片的散落速度超过子弹,极有可能对其他卫星或空间站造成重创,并制造出更多新的垃圾,这些威胁确实值得人类重视。斯通博士便不幸成为这一次事故的唯一幸存者。更为绝望的是,斯通之前仅仅经过了六个月的培训,无论是舱外行走抑或是让飞船着陆都不在她熟悉的范围之内。置身于无边无际、漆黑一片的茫茫太空,斯通此时所面临的孤独是空前的,以至于她在疲惫至极时梦见了能给她提供帮助的科沃斯基还活着,而梦醒来后她陷入了更深的恐惧之中。但是,也正是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斯通的潜能和求生意志被激发出来,在毫无重力的环境下她想尽办法(包括用灭火器的推力前进)接近了中国的“天宫”,并凭借天宫成功返回地球。影片借助斯通的遭遇表达了人类的聪明智慧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也很有可能因为对大自然的过分干预(如人类发射的不计其数的人造卫星)而导致灾难。在电影中斯通一个人飘荡在太空中的场景让观众倍感人类的渺小,这一画面极大地冲击了观众的心灵。 
  二、科技造就的畸形孤独者 
  除了正面人物有可能成为科幻电影中的孤独者外,好莱坞也塑造了作为反面人物存在的孤独者。这一类型的人物一般无法正确认识自我身份,不能遵守人类公认的道德和秩序而成为社会中孤零零的异类,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好莱坞电影的深度就在于,对于这样站在人类反面的孤独者也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以《弗兰肯斯坦》系列电影为例,这一系列包括了《弗兰肯斯坦》(The Frankenstein Theory,2013),《弗兰肯斯坦的军队》Frankensteins Army,2013),《屠魔战士》(I,Frankenstein,2014)等电影。它的根基来自19世纪女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葛德文·雪莱(1797—1851)的小说《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玛丽本人有着现代科幻小说之母的称号,也是她最先利用科幻小说的方式来给予社会某种警示。[4]然而玛丽的“反理性”立场也是十分鲜明的。该小说带有明显的这一时期所盛行的哥特意味,科学家取代了原本的“炼金术师”的地位,让科学成为一种新的宗教,而人类对这一宗教的痴迷很有可能导致的是家破人亡的险恶后果。在电影中,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不顾父亲老弗兰肯斯坦的强烈反对,在成为“圣灵”的狂热欲望下,凭借着自己的科学知识将一堆碎肉组成了一个丑陋古怪的新生命,并因为这个新生命的丑陋而毫无责任感地遗弃了他。换言之,这一怪人的出生是身不由己的,他的出生方式注定了他是孤独的,并且他也在出生后的两年找到弗拉肯斯坦哭诉自己没有朋友和亲人的关爱。而理性至上的弗兰肯斯坦并没有给予怪人应有的抚育和爱护。心智扭曲的怪人开始对人类展开了疯狂的杀戮,让人类聚居的村庄尸横遍野,几无人烟。 《弗兰肯斯坦的军队》的故事便从苏军展示迪米特里对怪物造成的惨烈破坏进行调查而展开的,在电影中怪物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半人半机械的军队。他们均有25米高,是一个心理变态的苏联科学家对俘虏、村民甚至己方战士的尸体进行黑暗研究后的产物。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怪物在这部电影中以“军队”的方式出现,但并不代表他们已经摆脱了孤独,影片中借弗兰肯斯坦之口表示,如果他一旦不在,这些怪物们就会发疯并且自相残杀。可见集体生活并没有赋予怪物们归属感。而在《屠魔战士》中,尽管怪物加入了浇灭炼狱恶魔的夜行神龙族的队伍,但是他也同样将自己视作一个格格不入的孤魂野鬼。在电影中,怪物的孤独可以说是极为彻底的。他不仅没有正常的家庭,甚至没有名字,弗兰肯斯坦称呼他为毫无意义的“the being”(在电影《屠魔战士》中赋予怪物亚当的名字,以暗示怪物与弗兰肯斯坦之间的关系正如亚当与上帝),对于原本是白纸一张的怪物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教育,这使得怪物无法被归类于自然和社会生态圈中的任何一个体系,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尽管拥有生命、意识和能力,但是却无法被同样拥有生命的人类所接纳。因此,怪物不仅拥有着畸形可怕的外表,也在人类的不公正对待之下有了畸形的心灵。 
  三、主动隔绝于群体关系的伟大孤独者 
  在美国的科幻电影中,还有一部分角色意识到了科技工作者所要承担的责任,除却进行科学事务本身的研究以外,他们甚至还出于对人类的安全、环境的保护而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其中就包括主动将自己隔绝于正常人所能享有的群体关系之外,尽管这一批人依然生活着,但是已经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家庭义务,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中,由于地球的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生物资源濒临灭绝,人类面临着绝境。NASA不得不采取新的航天计划以延续人类这一物种,他们先是派遣了曼恩博士等数名科学家开始了一次几乎有去无回的旅行,去外太空中寻找类地行星,之后又派遣库珀、布兰德和罗米利、多伊尔四个人延续前人的旅行,并且决定一旦无法成功将人类移居,便携带人类的基因在新的星球上开始殖民。由于地球与外太空光阴的沧海桑田,几个科学家等于完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与过去。库珀错过了女儿的一生,布兰德与白发苍苍的父亲永别,另外两位科学家甚至奉献了生命。最后,当飞船的燃料已经不足以使他们返回地球时,库珀选择了牺牲自己让布兰德携带人类基因抵达新的星球,而他自己则被抛入神秘的黑洞之中,几乎永远无法回归人类社会。当他再次见到女儿时,始终秉持守候父亲的信念的女儿已经垂垂老矣。另一方面,布兰德也一个人在另一个星球上开始了孤独的“人类之母”的生活。尽管他们远离了地球和亲人,但是他们对于包括亲人在内的全人类的爱依然在银河彼端与群星一起永远闪耀。 
  必须指出的是,库珀所代表的这一类孤独者是与《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怪物是被动地被以“新造物主”自居的人类制造出来的畸形儿,其自身并没有决定自己成为一个孤独者的权力,这个孤独者最终也走到了与全人类为敌的结果。然而库珀却是主动地选择为了人类的未来而成为一个孤独者,在库珀的孤独旅程的终点(黑洞),他也确实通过时空的穿越拯救了地球上的同胞。同样是科技的产物,但是就主观意志和客观结果而言,两者都是有极大区别的。应该说,以库珀为代表的这一类孤独者不仅是人类的希望,也是科技的希望,他们九死未悔的努力,证明了尽管科技目前仍然存在一定值得批判的弊端,但是理性主义并没有过时。 
  同时,电影也以曼恩博士这一角色来反衬出库珀等人的伟大之处。在电影前期,曼恩博士一直被塑造为一个勇气与智慧兼具的科学家,然而随着库珀等人的探索真相才逐渐解开。曼恩博士已经一个人在一个并不宜居的陌生星球上生活了数年,甚至唯一陪伴自己的机器人也濒临报废,出于对孤独的恐惧,曼恩博士发出了误导性的信号,吸引其他科学家来到自己这里并且谎称这里适合人类居住,最后甚至为了夺回飞船而不惜置库珀等人于死地。曼恩博士这一角色是复杂的,从前期NASA中的科学家对他的一致好评不难发现,他原来确实是一个具有牺牲精神的优秀科学家,然而漫长而孤寂的外太空生活让他陷入了绝望之中,彻底摧毁了他的心理防线,他最后做出的疯狂举动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人类的贪生本能以及孤独施与人精神的巨大摧毁力,在曼恩博士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反而更加衬托出了库珀等人的无私。 
  人是生而孤独的,但是人又恐惧孤独,因此采取了多种方式,如群居、婚姻等来克服孤独感造成的精神困境。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便是注意到了孤独与科技、与人类命运和生存状况之间的联系,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个孤独者。通过对这些孤独者成因与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好莱坞之所以始终能创造长盛不衰的科幻经典,除了傲人的想象力和科技基础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孜孜不倦的好莱坞电影人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科学发展与人类心灵或处境之间方方面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保证电影的娱乐性和刺激性的前提下留给人们沉重的思索,使同样有可能身为“孤独者”的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彭沂.美国严肃科幻电影中的“人”“异”较量[J].电影文学,2013(04). 
  [2] 何胜莉.世界的荒谬与个人的孤独——浅析存在主义文学观[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 江晓原.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05). 
  [4] 杨纪平.堂娜·哈拉维和玛丽·雪莱的对话——《弗兰肯斯坦》的赛博女性主义解读[J].小说评论,2011(S1).